大明:我的四爷是皇帝
繁体版

第五十六章:捧他,狠狠的捧他!

    朱瞻基半懂不懂的点了点头。

    他到是没想过皇爷爷居然有这么多意思。

    不过这么一看,苏文塘确实有大才!

    自己和他打好关系也是应该的。

    更何况说不定讨好讨好他还能多得两张墨宝,这不是赚麻了!

    而若是将来自己登基,有这么一柄神剑似乎也挺好的。

    朱瞻基仰头畅想,也不知道想到了什么,开始嘿嘿傻笑起来。

    “其实有个哥也不错,。”朱瞻基笑着说道。

    朱高炽点点头:“小子和文塘好好相处吧,别让你皇爷爷失望。”

    只是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莫名的想到了自己和汉王、赵王这些个兄弟的关系越来越不好了。

    “哎,可别像我和你二叔,三叔那样,最后成了仇人。”

    皇权太诱人,让原本和睦的兄弟三人渐渐产生嫌隙。

    曾经在顺天府的时候,他们哥三还一起去掏过鸟蛋呢。

    结果一眨眼就成了这幅鬼样子了。

    朱瞻基听到二叔和三叔,顿时脸色拉了下来,心中也有几分担心。

    对苏文塘这个刚认识的便宜哥哥,他心中到是真有一些崇拜。

    五步成诗,两道国策,还有那一手好字。

    客观的来说,这便宜哥哥确实要比他强一些。

    而且心中稍微想想,有个这样的哥哥其实也不错。

    但愿日后不会真有反目成仇的那一天……

    而除了太子府外,汉王府内也是热闹的很。

    “好诗!这人真有才啊。”

    汉王朱高煦看着眼前的诗文啧啧赞叹。

    “最关键的是老爷子也这么看中他,若是能拉拢这人,未来定是我们的一大助力!”

    最近皇上经常去文塘茶楼喝茶聊天的事,早被汉王给知道了。

    这事不难查,只要有心就能知道。

    毕竟朱棣就没打算隐瞒这事。

    不遮掩苏文塘,直接将自己去见他的事暴露在众人面前,再加上他认下苏文塘当干孙子这事,就等于告诉朝堂的这帮人。

    苏文塘是我朱棣看重的人!谁都不许动他。

    一步一步的把苏文塘给捧向朝堂。

    若是苏文塘没什么才能,朱棣绝不会这么做。

    但如今苏文塘无论的人品,才能都是一等一的。

    那苏文塘就得出将入相成为朝堂上的最亮的那颗明星。

    不然还真有点对不住苏文塘这一身的本事。

    不过朱棣也有分寸,若是苏文塘最终真不同意进入朝堂,那也就算了。

    放他去市井安逸吧。

    那也不错,平平安安一辈子也很好。

    “你说这老爷子怎么突然认了个干孙子,这事是不是太奇怪了点?”

    汉王看向坐在自己对面的赵王朱高燧。

    这哥俩还脾气秉性对的上,玩的也好。

    “说不准是老爷子的私生子呢。”朱高燧笑着说道。

    “还真没准。”朱高煦捏着下巴到是真想了这种可能。

    “我闹着玩的呢,这苏文塘我早查过了,没爹没妈,一手由他姨娘养大的,身世背景干净的很,而且他现在十八岁,咱爹二十年前就到顺天府就藩了,没这可能。”

    朱高燧连忙解释道。

    朱高煦捶了朱高燧一拳,笑着说道:“我能不知道?开个玩笑而已。”

    “不过老爷子这么看中这苏文塘,还真是让人意外。”

    朱高煦一时之间到也拿不准朱棣的想法。

    真的是随便看人有才,就认了当干孙子?

    “管他呢!反正接触接触,能拉过来就拉过来,拉不过来就……算了。”

    朱高燧本来想说,直接干掉,但想到老爷子这么看中苏文塘,直接干掉怕是他的脑袋也要落地。

    “对,反正接触接触,明天我就叫人拿请帖邀他到府上一聚!”朱高煦一拍大腿,做了决定。

    “二哥,这不妥吧,我们这样公然的拉拢苏文塘,老爷子能不知道?他要知道了,后果可想而知。”

    公然拉拢苏文塘十分危险,相当于把自己的那点小心思暴露给了朱棣。

    这对他们哥两之后的计划可不妙。

    朱高煦皱眉问道:“那你说什么办?”

    “不如把他给捧起来!捧的越高越好,反正老爷子不是喜欢他嘛。”

    朱高燧眯眼邪笑着说道:“一来呢,老爷子喜欢这人,我们暗地里帮着捧他,老爷子知道了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二来呢将来有一天苏文塘知道是我们在后面助力,还能不感激我们?”

    朱高煦想了想,沉默后点头:“到是有理,但万一最终苏文塘跌下来了这么办?”

    “哈,那又关我们什么事呢?我们抽身就走,谁也不知道不是。”朱高燧一脸的笑意。

    “三弟,你可真的搞阴谋的高手!绝啊!”

    朱高煦高兴一笑,猛拍着朱高燧的肩膀,直接把他的肩膀都给拍红了大片。

    朱高燧吃痛避开,眼神不爽,但最终还是抬头笑着说道:“我这点小伎俩比二哥可差远了。”

    哥两说说笑笑,又喝了一些酒就散开了。

    而这时的应天府内礼部大堂内,还有一些人完全没有睡意。

    那就是科考的监考官们。

    他们被锦衣卫以科举大名给关在了这里,不准人出去。

    还有两天时间就是童试,这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

    童试相对对礼部官员来说是最轻松的。

    因为难度不大,而且还是最低一等的科举考试。

    往常有的监考官甚至在开考前一天喝的酩酊大醉,第二天直接去监考的呢!

    只不过那是建文皇帝之时了,到了永乐年间,再没人敢这样,但也相对轻松些。

    但不知为何,上面好像格外看中这次的童试。

    提前两天就把他们这些监考官们给关了起来,不准他们和外界接触。

    说是要保证科举的公平,不准提前泄露考题,也不准有人徇私舞弊。

    这到是奇了。

    只不过童试也确实最容易产生舞弊,毕竟试卷不难,而且监考官们的职权相对较大,里应外合很轻松。

    也不会有人特意来查童试。

    因此这成了各位监考官们最能捞银子的科举项目。

    但一个月前,皇上才查了一批参与科举舞弊的官员,这次打死他们也是不敢了啊。

    为什么还要这么严格啊?

    礼部官员们很是想不通。

    就在礼部官员们挠头苦想这次童试为何被上面如此重视时。

    关押他们的大门被打开了,一个虎背熊腰螳螂腿的冷面锦衣卫走了进来。

    “各位大人,还请在此静等两日,这是皇上的旨意。”

    纪纲手中拿着圣旨,皮笑肉不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