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踹国门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炸膛

    众人一阵议论后,朱由检得到了答案,最快一个时辰能穿好几百片,最慢的却连一百片都穿不上。

    “诸位有没有想过,要是把工序分开,锻打甲片快的人专门负责锻打甲片,穿绳快的专门负责穿绳,又或者擅长铆接锁子甲的,专门去做铆接这一步,每个人干自己最擅长的,岂不是能大大加快生产速度!而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必然还能提高整个盔甲的质量!”

    “可像俺这种老头子,哪个都做不快了,又能干什么?”刘长槐老工匠听了朱由检的话,不禁黯然。

    “老人家,像你这样的老师傅,最应该干的是传帮带,给年轻人传授经验!”

    得知皇帝驾临,还一进门就拿下了提督太监齐存畏,原本正在视察火药局(并非单纯制作火药的地方,而是兵仗局的军器库)安全情况的掌印太监李祥,匆匆忙忙的赶了过来,刚跑到作坊门口,就听到了朱由检这话。

    他不由得停下脚步,擦了擦额头的汗珠,转着眼珠子仔细定神一想,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

    他本就对这作坊生产的事情十分了解,各个制器的环节基本上都门清,这兵仗局的工匠,说起来手艺都不算差,可任由管事太监们再怎么呼和催促,往日里效率也就那样,再怎么也上不去了。可听了朱由检的一番话,一时间却彷佛醍醐灌顶,一下明白了其中关窍。

    于是他不由自主的一拍大腿,妙啊!远远的就高呼道:“陛下圣明!如此分工合作,生产起来,必定是又好又快!臣这就叫人按照陛下说的这样安排,这流水线般的生产模式,当真是绝妙之极!”

    朱由检听到大门口有人拍他马屁,抬眼一看来人的打扮,不禁微微一笑,哟呵,这太监声音够粗的,是不是没切干净?

    不过朕都还没说,竟然都想出来流水线这个词了,脑子还不错嘛!

    想到这些,朱由检看向李祥的目光不禁有些异样:“呵呵,不急,等朕看完其他地方,再说调整工序的事情!”

    接下来,在掌印太监李祥的陪同下,朱由检又转到了火铳作坊,跟盔甲作坊里各自忙活不一样,火铳作坊里大多数人竟然都在拿着锤子锻打铁板。

    叮叮当当的锤击声不绝于耳,整个作坊里也因遍布铁匠炉,温度很高,在这寒冬之中,还有很多工匠光着膀子在干活,很有一种大型铁匠铺的既视感。

    朱由检仔细的观察起古代火铳的制作,发现这些人其实大多是在锻打铳管,有些已经可以看到一个圆管的形状,有些才刚开始锻打铁板。

    他观察了几个分别打制到不同阶段的铳管,基本明白了古代制造枪管的方法。

    一开始将烧红的熟铁板放在带有半圆形凹槽的铁砧上,然后用一把圆头的铁锤反复捶打,铁板的中部因为半圆形凹槽的关系,是被架空的,当铁锤打击这个部位时,铁板就会逐渐下陷,经过反复的加热和捶打,铁板慢慢的变成了U形,再经过着力点的调整,使得铁板逐渐向内弯曲。

    其后铁板在捶打下逐渐边缘合拢,变成铁管状,到这一步还没完,还要往已经成形的铁管里插入一根粗细均匀的圆铁棒,接着改换使用凹面锤,重复之前的操作,不断的加热捶打铁管,逐渐的使铁管上合拢的痕迹消失。

    经过反复地锻打,待铁管上原本重合的边缘缝隙消失,并且铳管的厚度基本达到预期时,再改换普通的平面锤头,继续加热锻打对铁管进行定型,直到将铁管打成内圆外方的形状后取下来冷却。

    之所以做成方形,朱由检猜测是便于在后续工序中将其固定在木托上。

    冷却后的铁管,还要使用一种立式木制车床,用钻头把铁管内的不平之处钻的通透平直。经过几次的钻取,铁管内部变得平直后,接下来还要使用王莽同志发明的游标卡尺和锉刀打磨管壁的厚度,以达到各向厚度均匀。

    在完成上述步骤之后,还要使用铁粉,在铁管尾部进行焊接封门,也就是封死铁管的一端。如此,才算完成一根铳管的制作。

    朱由检一路看得津津有味,不得不称赞一些古人的技艺。但也同样发现了非常多的问题。最直接的一点就是,铳管是锻打的,看似融为一体没了缝隙,可实际上结构强度还是存在隐患,一些暗处没有完全接合好的缝隙,使得这种铳管,很难承受太大的膛压,一旦使用时火药的量放的多了,很可能就出现炸膛。

    “李祥,制作一只火铳需要多长时间?”

    “回陛下,三眼铳等火门铳,制作简单,不虞七八天便可做好,鸟铳则打制不易,一般来说差不多要一个月才行,具体还要看工匠的技艺水准和熟练程度。”这李祥对火铳的制造倒是也很熟悉,让朱由检不禁对他又高看了一眼。

    “最耗时间的是哪一道工序?”

    “回陛下,正是铳管的打制,制造火铳的一多半的时间都花在铳管打制上!”

    李祥说着,朱由检又走到一处铁匠台旁,想伸手拿起一根打制好的铳管看一看,可一上手才发现,这铳管比他想象的要更沉重。

    管壁很厚,整个铳管也很长,有一米三左右,掂了掂大约有五六斤重。

    跟在一旁的李祥见状赶紧解释,这是一只鲁密铳的铳管,相对普通鸟铳要更重一些。

    “这鲁密铳,与其他鸟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李祥不加思索的道:“鲁密铳比之一般的鸟铳,铳管更长,锻打和钻孔不易,不过它的射程也更远,可达近两百步,装的铅子也更重一些,所以威力也更强。《武备志》中云:鸟铳,唯鲁密铳最远最毒。”

    朱由检听完,跟他脑中残存的一些后世记载作了一番对比,似乎确实如李祥所说,没想到这粗声粗气的太监竟然还挺有水平。

    接着他又带着朱慈烺在工匠之间溜达了几圈,忽然停在了一个青年工匠身旁,这人赤着上身,一身肌肉看起来倒很壮实,此时正站在一个梯子状的木架子前,仔细的调整着木架的高度。

    那木架高近四米,两根长直粗木中间夹着六七根横梁,底部做成了三角形的底座,还压着一块巨大的青石板,顶部还用两根长木棍顶住,以使其平稳不摇晃。

    除了最底下的底座,中间的每根横梁中间位置都有一个小孔,而此时还有一根一米多长的铳管,刚好插在了下面几根横梁里。

    在最顶部横梁上还吊着一根绳子,下端挂着一个半米长的铁棒,铁棒最前端插着一根铁锥,棒身上还缠着两根皮条。

    那青年调整完木架的高度,铁锥刚好距离铳管的顶端大约两尺,旁边一人此时过来扶住铁锥。

    青年熟练的将顶上的绳子往下放,直到铁锥刚好进入铳管,又转而开始握住上方铁管上的皮条左右拉动起来。

    立刻,一阵“吱吱”的金属摩擦声穿了出来,很是尖锐刺耳。

    李祥本来正在给朱由检解释这是木制钻床,是用来打磨铳管内壁的,听到这声音,转身就要呵斥,却被朱由检拦住,示意不要打断那青年。

    朱由检对各种稀奇古怪的知识研究颇多,其实一下就看出来,这是在钻制枪管。

    说起来这整个钻床结构设计也算巧妙,不过,这全靠人工转动钻头的做法,在他看来,还是大大的不靠谱!

    在大学参加过为期一个月金工实习的他,一下就看出这种钻法,首当其冲就是速度太慢,全靠人工驱动。

    再则下方铁棍或者铳管只要微微晃动,最终钻磨出来的铳管内径就难以均匀,甚至还会弯曲。

    另一方面,手动用力,钻头转速时快时慢,管壁的应力结构很不稳定,也很难做光滑,铳管能承受的膛压也会受影响。

    “小伙子,朕问你,你这个钻头是用什么做的?”

    那青年听到朱由检的问话,这才赶忙放下手里的活,有点紧张的说道:“陛下,这钻头是钢制的,专门用来钻制铳管。”

    朱由检点点头:“你在这几年了?家里人做什么的?”

    “草民从小就在这!家里人也都在这。”

    朱由检一听,心说自己差点忘了明朝的匠户制度,这年轻人是匠户,那他家里也是匠户无疑了。

    伸手拿起另外一把放在铁匠台上的鸟铳,又道:“朕想问问你,若是你上了战场,你想用三眼铳或者鸟铳、鲁密铳,还是想用弓箭?”

    青年摸了摸后脑勺:“鲁密铳的威力肯定比弓箭大,可俺还是想用弓箭!”

    火铳威力甚大,却不愿使用,反而要使用弓箭。

    这个问题,朱由检没有继续询问原因,因为看过后世资料的他,再结合刚刚亲眼所见的制作工艺,比谁都更明白。

    明末这时候,就算是火绳枪,燃放的再慢,熟练的枪手一分钟也能打放两枪,优秀者更可放三枪。像鲁密铳这种先进的火绳枪,威力极大,并且火铳对士卒的体魄要求没那么高,按理说完全可以大规模推广使用。

    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明末士卒反而普遍抗拒使用火铳,宁愿使用冷兵器。这么做的原因就两个字,炸膛!

    任你火铳威力再大,可谁也不会想还没打死敌人,就先被自己手里的家伙给炸死了。

    明末军中火铳炸膛率很高,士兵们能不用就不用,就算被逼着非要用,在放药的时候,也都宁可少放,开枪的时候也尽可能离得远远的,既不会有预期中的射程,也更谈不上准头。

    而炸膛的原因,极少数是因为士兵包养不到位,枪管里没有清理干净,留下的残渣导致炸膛。

    绝大多数的原因,是因为火铳本身粗制滥造,以及配置火药时偷工减料造成的质量问题。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曾经发现,相比军中的火铳,民间的火铳,明明技术更落后,却反而不炸膛。他最终得到的原因是,民间自造的火铳,用料足,制作精细,火药配比也更稳定,炸膛率就极低。

    而军中的火铳,从铁料,到火药,再到工匠的制作过程,每一步都被腐烂的官僚机构克扣扒皮,最终,朝廷下拨五两银子造一把枪,能落到实处的只有二两都不到。

    就算技术再好,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又如何能不炸膛。更何况,技术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当然了,相对于这个时代,这些技术缺陷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朱由检虽然不记得怎么制作火铳,但他却知道怎么快速提高铳炮的质量,降低炸膛率。

    答案也很简单,优化生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