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牦牛的人
繁体版

第249章 再次驻村多感想

    没过多久,林力便真的需要再次驻村了。

    他同妻子讲,不去不行,组织部门专门打电话要求的。

    实际上,组织部门的确打来了电话,说的是,林力,你要是确定去驻村的话,得去县里条件最差的地方,而且因为新提拔,可能要担任队长。

    片刻思忖,林力应了下来,“就怕能力不足,耽误了组织交办的重要工作任务。”

    “既然能晋升,组织对你是信任的,可以的话,我们给领导汇报了。”

    组工干部,说起话来,就是听着“耳顺”,说话讲究“艺术”。

    当天下午,邹雨质问,真的是组织要求你去驻村的?你就没反映实际情况?

    “说了,但没办法,每个单位每年基本都要派人,我毕竟进步了嘛。”

    他甚至提前咨询了驻村的工作任务,也做好了真的“大干一场”的准备。

    队长,虽然只能“领导”两人,起码也是“芝麻官”了。

    权力的确是好东西,也是双刃剑,能不能把握好,需要大智慧。

    由此可见,林力还是不甘一辈子当条“咸鱼”,也不愿“躺平”,驻村虽只一年,能否真的干好各项工作,还是极为考验人的。

    局长找他做最后的谈话,“你是第二次驻村了,但这次身份不同,有什么困难及时向局里反映,我们尽量解决。”

    “对,车子的事就别提了,单位都只有2辆。”不等林力开口,局长已提前答复。

    “那没有了。”

    林力在心里盘算着,如果只待一年,怎么样也“熬”得下去,而且只驻村,就算没饭、没车,这些困难还是能克服的。

    谁让他吃得惯生肉、喝得下酥油茶,打得了“摩的”呢。

    第二天,关于驻村的文件正式下发了,林力不出所料地被安排到了距县城40公里外的平均海拔5100米的某牧区山村。

    相较之前驻村的地方,差别不算大。

    简单收拾后,单位派车将他第一时间送到了乡里,向乡领导报道后,又立即来到了村里。

    初下车,林力头晕,看样子已经高反了。

    想象中,至少会有一两名村干部做些寒暄客套,实际上,他想多了,除了为他准备好宿舍,一位藏族小伙子只是看着他,漏出说不上意味的笑。

    司机师傅帮忙将行李搬到宿舍,因为工作需要,马上就返回了单位。

    一种空荡荡的感觉瞬间袭来,林力想,同样是驻村,不同的村落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两位驻村队员,他没有看到,一通电话才明白,他俩都是所在乡镇下派的,恰逢周末,没有特殊任务的情况下,基本都会待在乡里。

    换言之,偌大的村委会,到了周末,大抵是没有什么人的。

    好的一点是,近些年国家对村居的投资力度明显,村委会有了办公楼,村干部也有了单独的宿舍,比起以前,条件改善了许多。

    孤独感,这三个字此刻异常沉重与清晰。

    一颗心脏,像是灌满铅,呼吸都费劲。

    他在十平米的宿舍来回踱步,站在窗前,目之所及,蓝天白云、牛羊成群,6月底,正是牧区的最佳时节。

    洗漱台前,林力扭动水龙头,却不见一滴水,他这才下意识地瞅了瞅角落的水桶,随即恍然大悟。

    到哪里提水?这是摆在眼前的第一个问题。

    他来到院子里,先前遇见的藏族小伙子也不知所踪,好在院落不大,很快便在一座狭小的阳光棚里找到了水龙头,也顺利接到了水。

    可当他提着不满的一桶水走出不远,就已气喘吁吁,“年纪大了。”林力叹息。

    难怪组织部门领导提前告知了他的驻村所在,现在看来,估计没什么人愿意来了。

    别的不提,一般人,身体是扛不住的。

    三步一歇脚,两步一停留,自然环境,人是改变不了的。

    能改变的,只有心态。

    吴辰忽然驱车前来,“你也真是的,走之前都不说说,好歹一起吃个饭。”

    边说边打开车子后备箱。

    林力连忙牟足了劲将水提到宿舍,迎了上来。

    却见吴辰从车上搬下一件啤酒与一箱泡面,外加一袋水果。

    “你这样搞可太见外了。”

    “还说你有驻村经验?吃饭都不考虑,你以为是在县里上班啊!”

    林力嘿嘿笑,“确实考虑不周。”

    他不推辞,将一应物品与吴辰一起拎到房间,这才说,“最大的问题可能不止这些。”

    “人影都没有,你们周末都不安排值班吗?”吴辰更像是“过来人”,林力的话不用说,他就已明白了。

    这倒提醒了林力,“就是啊,要是有人查岗,怎么办?”他反问。

    “这不用你操心,其他人可能有事临时出去了,工作队嘛,主要工作还是协助村两委,帮办不包办、到位不越位。另外,海拔高了,晚上没事想喝点得多注意,保重身体啊。”吴辰的像极了领导讲话,林力连连鼓掌,“领导的境界就是不一样。”

    刚说完,吴辰就瞪他,“再这样说,我可就走了啊。”

    想到吴辰走后,自己又将“孤身一人”,只得道歉,“行,往后绝不说了。”

    吴辰这才坐下。

    真正的朋友,应该是这样的,无论职位尊卑高低,都该是平等对话的。

    “你们村有什么产业?”吴辰问。

    刚问完又自己回答:“你刚来,问这个有毛用。”

    “估计也就养牛或者养羊吧。怎么了?”

    “这才是你工作的着重点,日常工作任务不用多说,肯定得完成,但现在的大背景是乡村振兴,如何振兴,产业发展仍是我们最大的抓手。”

    这话不稀奇,乡村振兴战略早在2017年就已提出了,产业振兴是排在首位的。

    可作为基础条件依然薄弱的牧区,如何实现产业振兴,必须是大事,更是难事。

    养牛或者养羊,虽然资源禀赋与先天条件具备,如何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照搬照抄是行不通的。

    何况,群众工作得先行。

    “是个大事,得好好考虑考虑。”

    “多商量,别好心办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