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头有点田
繁体版

第十七章“ 农村现状调查”

    老崔的故乡位于射洪市大榆镇最靠边的位置,距离与文升镇的界碑也就一二百米的距离。以前马路是泥路,后来慢慢变成了柏油马路,再后来修成了水泥路,但也只是个双向单行道,遇上大点的货车错车都不容易。村落基本依山而建,房屋全修在山角下。一座小山将村子隔成了两段,老崔记得小时候上边湾村下边湾村各住着二十来户人家,那时算是很热闹的。老崔家住在上边湾村,村里大部份人家姓崔,还有些姓钟。

    随着八几年的改革开放,村子里的人分好几批慢慢走出了这里就基本没有再回来。老崔记得最早的一批出去务工基本是40后50后,他们主要是去XJ摘棉花。那时上边湾村大约有七八个青壮年每年都去XJ找活。老崔的发小阿伟的父母和叔伯就是最早一批跑XJ的。他们早早的赚了不少钱,回到了村里盖起了楼房,但人还是长年在XJ,只有过年回来下;第二批出去务工或做生意的差不多是2000年,那时国家大力搞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老崔的父亲就是典型的代表。那时建筑机械还不先进,许多工作都是靠人力。城里的许多高楼都是花了大量的人力建起来的。当然,那时县城里还没出现电梯房,房子的高度一般都是六七层。第二批出去务工的人后来基本都在城里买了房,也都没再回到农村;第三批出去的应该是老崔们这批80后,他们依靠上大学或出门打工走得更远,走出了县城,走出了四川,成家立业后也基本留在了外地。

    本着想看看目前的农村还有多少人口的想法,老崔决定对自己的村里的人口进行一番调查。

    随着老崔的调查发现,自己家所在的上边湾村以前常住人家户有23户,每家每户差不多都有四口人。但随着三代人逐渐离开农村,现在整个上边湾村子里加上自己居然只有六户人家了,而且留在家里的都基本上是两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至于以前很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早在老崔年轻时就已经不存在了。老崔去下边湾村走了走,情况稍微好一点,大约还有七八户人家,还能看到几个青壮年,但这些青壮年都是在城里打工或者做点小生意,迫于县城的房价太高才回农村的修的房屋。每天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唯一欣慰的是基本上都开上了小车,不至于像以前的骑自行车或摩托那样会遭受风吹雨淋。

    随后,老崔又调查了下自己所处乡镇的教育情况。情况很不乐观,各地的幼儿园和小学校早已经消失不见了。其实这种情况在老崔上小学时就开始有所表现。老崔上小学时,他们那一届一个大生产队(含12个生产小队)总人口大约有两万人居然只有19个学生,其他大队的情况也是差不多如此。最终使得镇政府决定小学六年级开始合并,老崔就赶上了第一批。老崔小学六年级开始就不得不大清早走路去镇上集中的一所小学去上学,这个小学的六年级也是由好几个大队的学生一起凑成。而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生产大队逐渐取消了办幼儿园和小学,改成了一个镇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这就使得2005年左右的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们不得不大清早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远远的去上学,家里有点积蓄的基本都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陪读。

    至于初中和高中,在老崔上初中时,整个镇上有两所初中,其中只有一所初中有高中办学资质。不过唯一庆幸的是整个县城还有三所重点高中几所普通高中,使得农村的孩子上高中时可以走出自己所在镇到别的镇去读书。老崔当年在不具备办高中资质的那所初中读完初中,随后考上了另一个镇上的高中。再随后因为农村人口的减少,老崔以前就读的初中学校也被取消办学了,学生和老师统一到了另外一个学校。就这样,镇上初中也仅存一所了。

    再后来,随着第三批离开农村的人在外成家立业生娃,已经很少有人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了。因为那批人都明白,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基本都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同时尽量让自己的父母去自己身边帮自己带小孩。这也就出现了第四批离开农村的人,使得农村人口更加稀少了。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努力打造西部成都重庆这两种重点城市,整个县城的青壮年也开始外流并且逐渐在外面结婚生娃定居。这更使得整个县城的人口大量减少。在2020年左右,老崔节假日回到县城里看到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年人和小孩,唯一庆幸的是这时的小孩已经不算是农村留守儿童了而是叫城镇留守儿童了。

    据统计:1990年人口普查射洪县人口总数为95万;2000年人口普查射洪县人口总数为96.32万;2010年人口普查射洪县人口总数为92.45万;2020年人口普查射洪市人口总数只有73.24万,相比2010年全市居然减少192151人,同比下降20.8%,年平均下降2.3%。由此可见,整个县城的人口流失之严重。当然,这种现象在农村表现的更加明显。

    望着这一堆堆数据,老崔深深的被震憾。老崔当初想回到农村还曾考虑有没有可能在农村发家致富,建设新农村,但农村都没有人了,发谁的家,致谁的富哦。在2021年中央政府宣布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在全面的脱贫。所以,农村现在不是贫困,而是没多少人了。四川这种丘陵地带不适合大面积耕种的地方更是如此。

    老崔自认不是忧国忧民的主。搞完这些调查,老崔将心放到了肚子里。“我不期望好好建设农村了哦,我还是好好的保重自己的身体,好好孝顺自己的父母,尽量不要给国家添麻烦就行了哦!我也就是个小市民,工作了那么多年,也算是为国家建设做了一点点贡献了哦。”

    老崔安心的过着自己的养老生活。

    番外1:书本是写给自己看的,不期望什么签约赚钱多少点击率。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当年许下的愿望。本来一直计划写的是一本名叫《双魂》的书,书的主题是一个在1982年出生从事了一辈子机械设计工作的人,在40岁时却穿越到了1977年自己夭折的哥哥身上,然后1982年居然另一个自己也出生了。他认为这是老天给了一个改变1982年的自己人生命运的机会。但1977年主角悲剧的发现,命运早已经注定。穿越回来的主角无权干涉1982年出生的主角在大学毕业之前的命运。也就是说1982年出生的主角还是会走原来的老路,上原来上的学,喜欢上原来喜欢上的人。但是,在1982年出生的主角大学毕业后,穿越到1977年的主角有三次可更改1982年出生的主角的命运的机会。那么穿越至1977年的主角会用哪三次机会呢。其一,应该更改1982年的主角的事业线,虽然仍从事机械设计工作,但不需要再辛苦摸爬滚打十余年才融会贯通;其二,应该会更改1982年的主角的爱情线,让其不再错过那个会发光的女孩;其三:会更改1982年出生的主角一个10多年的秘密。

    而1977年的主角也将踏上自己的征程,进行电子自动化研究,从而配合1982年的主角完成机电是一家的梦想。虽然这构想早已经有了,但老崔暂时还真不能完美的写出这个故事来。所以老崔只能先写写简单的自娱自乐。

    番外2:老崔一高中同学昨晚发来一些很奇怪的信息。本来这二十年来也没啥交集,那位同学居然说老崔你这书写的不对,你应该写回到农村带领大家发家致富;说老崔你如果单纯的回家养老不应该修建房屋,不该大兴土木。这些老崔还真有点不适应。本是一本自娱自乐的书,写自己的故事而已。没必要按别人的套路去整。当然,也说到了设定不合理,主要是时间,一开始设定的是2022年,但需到2042年老崔才60岁。但2042后老崔也不敢确定农村会变成啥样,所以不敢写。但最终还是改稿,时间定为2042年吧。老崔家的老宅真是1981年建的,用的条石、土砖、土瓦,现大半都已经垮塌,另一小房为单层平房,三间。楼上用来晒东西的,采用的是现浇混凝土结构,很薄,砖用的是以前的沙砖,白色的,据现在也有30多年了,也早已经风化,快要垮塌了,老崔家父母2001年开始在县城做生意,租的房子,2006年在县城买了房。所以也就没管农村的房了。再后来父母为了买城镇的养老保险连户口也全部迁了出来。所以老崔要回农村还真得修个房。再说让写回农村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我估计这位领导大约是久不在农村了或都你家的农村和我家的农村不是一个样。通过上文也能看到现在整个农村哪还有人哦,你想带都没人哦;其三,前文出现了领保险那位领导非让我改成领退休工资,唉,射洪人一般口头说的都是领保险,我父母动不动就是我们的保险今年多领了多少钱,别人领好多保险,这玩意再正常不过了吧,何必太计较;其四,这位领导说书中错字太多,这个确实是个问题,老崔用五笔打字,有时输入的和想的确实有可能不一样。老崔也基本随时翻看自己的书,一发现错误就进入后台去更改。

    综上所述。一本自娱自乐的小家之作,你喜欢看就看下,看了能笑下我就成功了,何必计较太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