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穿越指南
繁体版

第十四章:走!我们跟着王大爷一块种地去!【农业篇】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又或者是将来,都是亘古不变的一个生存法则,那么这一章就让我们穿越回元朝,跟着王祯王大爷一块种地去吧。

    (说明,王大爷可牛掰,他是1271年出生的,直至蒙元政权覆灭才去世,前后长达97年,在元朝这个吃不饱的年代,已经算是奇迹)

    王祯的家乡,在元初已是封建文人荟萃的地方。

    早在窝阔台时代,万户严实就曾经在东平“兴学养士”,当时的名士,如李昶、王磐、徐士隆、李谦等都曾在东平先后设帐授徒,培养了一批为封建王朝服务的人才,著名的有徐琰、申屠致远、孟祺等人。

    其中孟祺在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曾任山东西道劝农副使,曾参与编写过《农桑辑要》一书。

    王祯可能受其影响而开始接触农学,他在《王祯农书》中曾引用许多《农桑辑要》的资料。

    关于王祯的生平活动,有据可查的史料很少,史书有记载的是他做过两任县尹。

    一是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任宣州旌德县(今安徽旌德)县尹,在职六年;二是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调任信州永丰县(今江西广丰)县尹。

    那么《农书》都记载那些种地小技巧呢?

    “如今有人工改良土壤之法,其法不一,而以容土法为简而易行者也。

    (一)容土法,各种土壤性质有所偏倚,容土法,乃将性质相反之土壤容入而混合之,使松黏适宜,变为美良之土质。

    如黏土偏多,则加以砂土,砂土偏多,则加以埴土是也。

    此不独黏土砂土为然。即垆土埴土亦可以此法改良。

    但加黏土宜在秋冬之交。

    将其土壤起运他处,使之凌霜雪,黏土糜碎,至春则以砂土容入之。

    若加砂土,则可不择时,不准气候也。

    (二)烧土法,烧土者先将田面表土铲去,更以锹切二层之泥为方块,掘出而堆田内,四围上面,置柴烧之,经十余日,用锄摇细,与田面表土相和,铺于田内。

    是法也,行于埴土,可矫黏重之性,行于垆土,可减腐殖质之量。

    馀若害虫之卵,杂草之根,均可藉此以烧尽。

    其所裨益于农事者颇不浅显。凡新垦之地,与夫原野牧场林地之属,行之尤为相宜。“

    其中埴土是最饶黏质之土,而垆土指的是富含动植物腐殖质的土。

    白话翻译就是,各种土壤性质有所偏倚,如何纠偏呢,容土法就是将不同性质的土混而为一,成为适宜的土壤。

    黏土多则加砂土,砂土多则加黏土。

    但加黏土必须先处理,在秋冬之际将土壤运到别处,冒霜雪则土会碎成小块,来年春天就能混到砂土里面了。

    如果加砂土,因为容易混入,就不必拘泥。

    而烧土法就是将表土铲去,用铁锹把下面一层的泥土切为方块,挖出堆到田里。

    在四周以及上面,置柴烧之,十几天后,用锄头锄细,与田面表土和匀铺上。

    这种办法施于黏土,可使它不那么黏,施于垆土,可使腐殖质减少。

    还可杀虫卵,杂草。

    对于新垦的土地或原野林地等自然土地比较适宜。

    这个方法我感觉有点太累了。

    且不说需要多少人工来又挖又切这些土,就以自然的眼光来看,是否人力干预太过。

    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应该是农业生产的要素吧。

    不过对于土质偏颇严重,以及有足够人力实现这一点的地方,可以用来改良土壤。

    还有用水:

    “农家营业必资水,其水名曰用水。水者,于动植物生育甚有关系,不可一日无之。故无水之地,不可以兴农业。水有清水浊水之别,家畜之饮料宜用清水,输灌田地以浊水为良。盖浊水中,含有种种物质,此物质中,含有养料,足以培养禾稼。用水之根源,有河水,泉水,井水之别。又或蓄雨水于地中,以供灌溉田圃。凡灌田以河水雨水为佳。泉水井水,其质寒冷,不宜直灌田地。如欲用之,须贮蓄于池中数日,晒之使暖,然后可用。田圃干燥,灌溉之以使土壤湿润。固当尔也。然灌溉之目的,不止湿润其土壤而已。并欲藉水中所含之养分,以培养其苗稼也。”

    这段来看,农家营业必资水倒不一定。

    用水不但当分清浊,还有寒热温凉。

    看到这一段非常新鲜,又感觉非常有道理。

    灌田以河水雨水为佳,泉水、井水,因为一直在地下,所以性质寒冷,不能直接浇灌,应该贮藏到蓄水池中,太阳晒暖和后才能使用。

    其实现在的自来水,也和泉水差不多,性质阴寒。使用时,还是应该晒到和土地差不多的温度浇灌比较适宜。

    又说应当蓄雨水浇灌,我想到在没有自然水系的农场中,都缺一点水的灵动。

    “山环水抱为之良。”

    是否可以修建一些蓄水池或人工沟渠,既可以蓄积雨水用来浇灌,节省本就不多的水资源,也可以将之美化,形成人工湿地或水景观,这样也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带来更多的诗意与美丽。

    除却王祯这些种植小规模的农业,还有一本书至关重要,甚至到十七世纪宋应星编写《天工开物》的时候“乃粒”一篇。

    这本书介绍《农书》,一般称之为《王祯农书》,而其特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比较全面系统地论述广义的农业。

    《农书》中的“农桑通诀”部分,可以说是农业总论。

    它比较全面和系统地论述了广义农业的内容和范围。

    开头以“农事起本”、“牛耕起本”、“蚕事起本”为题,叙述了农事和蚕桑的起源,将王祯所处时代的农业同历史的农业联系了起来,把元代的农业作为历史农业的一部分,使它成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

    接下来以“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这一“三才”理论为指导思想,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狭义农业的各个方面。

    不得不说,在元朝这个重视游牧的朝代,还能顺带发展农业,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虽然有着耶律楚材那样重视汉人的少数人,但重视农业依旧不是元朝统治者治国的首选目标。

    像这样的元朝对待农业生产,可谓是前所未有、后无来者,但并不是说元朝对农业就不重视,棉纺织品的代表就有黄道婆,普及农业的就有上述的王祯,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所以在元朝跟着王祯爷子种地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起码,能在灾年吃饱饭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