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雄北宋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朝中重臣 热议东宫

    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四月二十二傍晚汴京城西王黼的府邸,宰相王黼、宰相李邦彦、执政赵野、执政蔡懋及检校太傅梁师成围坐在茶几前,侍女沏茶毕便知趣的退下,见此王黼便道:今日新进一批上等好茶,有幸请到众人大人一起共品,说罢便端起茶盏拱手,各位大人请、请、请。众人放下茶盏便对茶好一顿夸赞,王黼满脸笑容道:不知明年的今天是不是还能有幸跟列位大人一起品茶也。众人茫然道:王宰府何出此言也?王黼悠然道:不知各位大人对今日皇上在垂拱殿所议之事有何想法?宰相李邦彦、执政赵野、执政蔡懋三人面面相觑,暗自道:王黼这是唱的哪一出呢?今日在垂拱殿皇上已经下旨了吗,当今太子任开封府尹,当时大家也都表了态。只有检校太傅梁师成肚子一头雾水,不知云云也不好搭话。

    此时的王黼心中确实是忐忑不安的,此前一直是支持皇三子郓王赵楷,因赵楷跟他的父亲宋徽宗一样,自小聪明伶俐,文彩非凡,又精通琴棋书画,并且擅长画花鸟,因此深得宋徽宗的宠爱。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赵楷偷偷参加了当年的科举考试,竟考中了头名状元,宋徽宗得知后非常高兴,但是他又怕被天下人说闲话,毕竟皇子考中状元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于是宋徽宗就点了考中第二名榜眼的王昂为状元,但实际上状元仍是赵楷。由于之前太子的表现平平,特别是在文化艺术上的修养并不得皇上赏识,所以王黼把宝压在了皇三子郓王赵楷身上,并暗中不断为其造势跟太子争夺大位。

    半晌还是执政蔡懋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静道:王宰府,今日垂拱殿皇上提议太子任开封府尹之事,按祖制是合理的,这在本朝一直有这个先例,锻炼未来之君的从政经验,对大宋朝廷来说也是合情的,毕竟太子最近的表现深得圣心,连我亦感十分诧异,太子在文化修养这块,确实之前也是看走眼了,这合乎情理之事,不知王宰府有何其见解?

    蔡懋乃蔡确之子,蔡确是哲宗朝宰相,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蔡懋是趁宋哲宗临奠冯京之机,诉父冤状,得叙荫补官,历少府监主簿,谄事蔡京兄弟父子,试开封府尹,复交结梁师成,后累迁同知枢密院事。所以蔡懋受其父影响比较大,在整体思想上还是比较相对开放,因为经历过了王安石时期新旧党争的影响,为人处事方面也是小心谨慎,一切还是以大宋王朝的君臣思想为其主导行为。

    便见宰相李邦彦接着道:蔡执政说的对,这事说到底还是皇上的家事,这太子任开封府尹,也就是让其过渡下,正常的很,希望王宰府不要想的太多了,如此美好盛世何必忧心忡忡也,人生几何乎,应该及时行乐也,说罢便哈哈大笑起来。

    李邦彦外表俊爽,美风姿,自号“李浪子”,为文敏而工。大观二年,赐进士出身,官至中书舍人。宣和五年,拜尚书左丞,迁少宰,人称“浪子宰相”。父亲李浦是个银匠。李邦彦喜欢跟进士交游,河东举人入京者,一定取道怀州拜访邦彦。如果要添置什么,李浦也停下工作备办,而且又资助路费,从此邦彦声誉鹊起。入京补为太学生,大观二年(1108年),宋徽宗赐他进士及第,授任秘书省校书郎,试任符宝郎。但是在民间长大,熟习猥鄙之事,对答敏捷;擅长戏谑,能踢蹴鞠,常常把街市俗语编为词曲,人们争相传播,自号李浪子。李邦彦被启用因其市井秉性被王黼嫌弃,当其表面上却附和王黼,其私下暗中勾结梁师成等人不断的在收集王黼不轨证据,待时机成熟并向皇上告发。

    见此执政赵野便道:诸位大人言之有理,今日垂拱殿所议之事,王宰府建言可能是这个事过于突然,之前不管是皇上还是东宫未透露一点消息,而皇上今天突然并形成朝议,作为人臣应尽之其责,至此今日在殿上王宰府建言亦是可以理解,其可见其对大宋朝廷的忠诚。而李宰府和蔡执政所言亦非常能体谅圣心,正所谓家事国事亦是天下事,所以各位大人都有理,只是对此事的理解角度不一样而已,万朝归宗吗?梁太傅你认为呢?

    赵野,开封人。登政和二年进士第。历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试起居舍人兼太子舍人,俄迁中书舍人、给事中、大司成,拜刑部尚书、翰林学士。此人是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朝官,对大宋复杂的朋党、派系等有着深刻的体会,赵野能在蔡京、王黼更迭秉政、植党相挤的斗争中,还能晋升又同时得到二个派系的喜欢,说明这个人除了非常的圆滑之外更有着对事情有着超一般人的预判能力。

    检校太傅梁师成听罢便笑道:赵执政所言极是,今日在下虽未在朝堂之上,听各位大人道来,大概能知其一二也,此事也是顺理成章更是水到渠成之事,遇到一个圣明的君主,不止是我等福分,更是天下百姓众生的福分。来来来各位大人,品茶品茶,说罢便端起茶盏哈哈大笑。

    梁师成这是发自内心的笑,作为宦官出身的他,非常的封建也非常的讲究传统。王黼升任之前,是紧抱着梁师成的大腿而上来的,所以有些事还是跟梁师成沆瀣一气,但是涉及到政治立场,梁师成还是坚定的支持当今的太子,王黼多次在宋徽宗面前有意贬低东宫太子时,梁师成都是极力的保护太子,给太子说好话毕竟是嫡长子按祖制。宦官出身的人都非常明白一个深度的道理,那就是所谓的权利和荣华富贵都源自皇权,一旦失去皇权的呵护,一切都将归零也将变的毫无意义。梁师成聪慧狡黠,熟习文法,稍稍知道一点写作,开始隶属于贾详的书艺局。贾详死,他得以管理睿思殿文字外库,负责出外传道上旨。政和年间,受宋徽宗恩宠,把名字写入进士的名籍中,逐渐迁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后。朝廷建明堂,他为都监。明堂修成后,拜为节度使,并任中太一、神霄宫使。历任护国、镇东、河东三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傅,被拜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调任淮南节度使。

    王黼听罢众人所言便随即附和道:对对对,来来来,大家品茶,大家品茶。一方面是掩盖自己的尴尬,二来执政赵野和检校太傅梁师成的话便是给了他足够的台阶下,本来很正式的问话瞬间变成了一个不重不轻饭后茶之的话题。随后众人便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天南地北高谈阔润起来。

    而此时在城东的宰相白时中府邸,宰相白时中、执政张邦昌、执政宇文粹中三人也围在一起品茶,白时中道:二位大人,据我所知,太子任开封府尹,就代表着皇权交替的开始,这是不是表示当今圣上要?张邦昌、宇文粹中脸色一怔并望了望彼此。

    白时中,北宋末年大臣,宰相。登进士第,累官为吏部侍郎,坐事降秩知郓州,己而复召用。政和六年拜尚书右丞、中书门下侍郎。此人胆小怕事,紧跟蔡京步伐,是蔡京精心安排的朝堂耳目,虽然能力一般,却对蔡京有着无比的忠诚,且平时不伸张不露脸,朝中大众很难想到此人便是蔡京的心腹。今天蔡京在朝堂上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全力支持当今东宫太子,作为忠实的跟随者,今日请来二个重臣探探口风也在情理之中。

    张邦昌缓缓道:按祖制确实是如此,不过我以为当今皇上正值壮年,而且目前国泰民安,百业兴盛,繁花似锦的景象,皇上没有理由这么做?此事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也。

    张邦昌进士出身。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此人性格刚毅,有着极大的忍耐力和抗压力,能在北宋末年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被任命为重臣,这跟他的执政能力、性格有着极大的关系。

    见此执政宇文粹中接着道:依我看,白宰府所言极有可能,大辽国的天祚帝现在可是还在躲在夹山里啊,这金人的金戈铁马真的凶猛无比,这也是以防万一之策乎?

    宇文粹中成都府路广都县(今成都双流)人,宇文虚中、宇文时中兄长。崇宁二年(1103年)登进士第三名。开始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宣奉大夫,宣和六年(1124年)擢尚书右丞。典型的士大夫官员,有着极强的执政能力和对朝务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白时中接着道:宇文大人言之有理,同为游牧民族的契丹被金人在几年间就打的灰飞烟灭,着实让人不可思议。北方我大宋边界虽有众多将士,但是檀渊之盟后,边界已经有近百年不识兵事也,我也担心万一金人侵入我边界,谁能抗之乎?三人便在一片忧国忧民之声中继续深入探讨着所言之事的可能性及研判后期的朝局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