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雄北宋
繁体版

第六章 太清楼内 论大观帖

    睡的正香,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随口说了声,有什么事,只听见一个甜美的女声传来,太子爷,皇上召见!哎呀,官大一级压死人啊,睡觉都不得安宁,赶紧起身,并随口叫到:进来吧,洗漱更衣。顺便拿了桌上的糕点啃了几口,并匆匆跨房间而出,跟着前来召见的太监,带着四香及侍卫长张恒安排的二个侍卫就出发了,一路过通极门、崇政殿门、进迎阳门,来到一座高达宏伟,绿瓦红门的建筑物前,只见正门的牌匾上书写“太清楼”三个大字,只见领头的太监说道:太子爷请稍后,奴才这就进去通报,不一会儿,只见楼内传来高尖细长的喊声,有请太子爷,这该死的宦官声,听着感觉不大舒服,随即留下随从,跨步进去,只见门内左侧有个小太监俯身到,太子爷请,就蹬蹬向楼上行去。

    上到二楼,只见宽大的房间内,正前面正中摆着个细长的玉案,二侧各有六张长方形的红色桌子,看着油光发亮,估计是原木,虽然朴实无华,但是透露着一种原生态的古典气息,只见董事长坐在正中的玉案前,边上围着蔡京等众人。赶紧双手贴地,大声道:儿臣拜见父皇,祝父皇龙体安康,心情愉快!只听见一个低沉的声音传来,皇儿免礼,上前来!我便匆匆小跑上前,只见众人拱手道,参见太子,我便随口答道:免礼!

    到了桌前,只见董事长手指桌上一书,说道:皇儿的桃花庵诗非常不错,皇儿看看此贴如何?我定睛一看,只见一本黄色的书籍,左上角大观帖。心想,这是在考验我的艺术细胞啊,我便俯身双手捧起书籍,娓娓说道:此乃皇上的呕心沥血之佳作,比之前我祖宋太宗的【淳化阁帖】版式比不一样,排版更高些也更科学合理些,在摹刻方面比【淳化阁帖】更精准、更细致,刻的更好,笔法的这种使转纵横体现的更明确。此【大观贴】共有十卷,卷后的这个时间款,卷里面的标题,书家的名衔、卷数、甚至刻工的姓名等等,这些都是蔡太师的手书。第一卷为历代帝王法帖,此卷收入从汉章帝开始一直到陈永阳王共十八位帝王的书法,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是历代名臣法帖,主要收入后汉崔子玉到唐代柳公权一共六十七位大臣的书法,第五卷是历代诸家法帖,收录了从仓颉到夏禹,一直到无名氏一共十六个人的作品,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主要收录了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上全是王羲之的,第九卷、第十卷,也是叫历代名臣法帖,实际上都是王献之的作品。

    说完便轻放书籍于桌上,随口道:皇儿不才,还请父皇多多指正。并做立正姿势,双眼着地,等待董事长做结论!半晌后,只见那厚重的声音响起,“蔡太师,王宰相,白执政,赵执政,蔡执政,张执政,朕没有说错了,吾儿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是完全继承我的衣钵,一看书名,就把整体的来龙去脉及相关刻帖都说的清清楚楚,想必也是熟读此书,尔等以为咋样”?只见众人慌忙下跪齐声道:皇上洪福齐天,才华横溢,集历代之精华,创万世之楷模,让臣等望尘莫及,皇太子学富五车,令臣等汗颜!哦,蔡太师就是蔡京了,王宰相就是王黼,其他应该白时中、赵野、蔡攸、张邦昌,这是集合了六大北宋末年的巨头啊,开常委会呢?文人的马屁拍的真酸啊,差点汗毛都竖起来了。也无可厚非,史书中的我简直一点也不像老爹,没有任何的文化艺术细胞,关键是兴趣不在这上面,不像老三,每天专研这些高雅的艺术,龙屁拍的响。

    到了这里,我也得拍龙屁了,没有办法啊,现在还不是当家人,得好好表现下,便说道:所谓“道可到,非常道”,“致虚守静”追求的是人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人道而言,学与吾不可高调宣扬,只求心境的平和,所谓道法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只求心静而然,努力提升道法,直至“天人合一”才能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因为董事长非常崇信道教,被温州的林灵素道士差点忽悠瘸了,他是真信道教,要不然也不会自己给自己加封“教主道君皇帝”。用道家精髓白话的意思就是,我是低调而内敛的人,不像老三那样爱变现,我非常好的遗传了老爹的艺术基因,但是我追求的内心的平和,艺术和文化的修为是为了让人心境平和,教人遵循自然法则,不可为了表现而表现,尔要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从而达到最高境界无为而治。

    这一套骚操作下来,感觉气氛瞬间寂静,偶尔只能听到众人的呼吸声。估计他们全部得蒙圈,我这不按套路出牌啊,真的是乱拳打死老师傅了。半晌,只见董事长长叹一口气缓缓说道:皇儿有此般天赋和悟性,朕深感老矣,亦深感欣慰,深感欣慰,深感欣慰!只见众人再次叩拜道:此乃皇上大福,大宋大福!只见董事长道:吾儿听封,从今日起特提皇城司之职!我便赶紧下跪:叩谢父皇隆恩!使劲的拜了拜三拜,这是真心的也是感动的,毕竟这北宋的皇城司比明朝的锦衣卫更胜一筹啊,随后便听见众人道:恭喜太子爷提皇城司!只见董事长继续道:皇儿下去领封吧,朕与众位爱卿点茶论瓷赏画!便跪答到:父皇万福,儿臣告退!说罢起身后退三步,转身而出,便见一小太监上来说道:太子爷,奴才带太子爷办手续,便跟着小太监下楼了。

    【大观贴】,是北宋的书法官刻丛帖,刻帖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复制书法范本,用来学习书法,同时也留存前代圣贤的墨迹,最早的刻帖是【阁帖】又叫【淳化阁帖】,同样是十卷,是宋太宗的时候他组织人手摹刻的历代书法丛帖,从【阁帖】开始,就正式出现了各种文化阁帖,并形成了一种传统,每个朝代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刻帖,比如明代文征明,就有【停云馆帖】,清代就有【三希堂法帖】等等,甚至私家也有各种刻帖,文征明那个【停云馆帖】就属于私人刻帖,所谓“帖”除了是法帖和书法原帖的意思以外,就是指的刻帖,就是在当时没有复印机也没有照相机的年代里,对书法作品非常好的也是非常高效的传播方式,刻帖的收藏也成为后世皇室贵族和文人雅士们的重要收藏品种之一,同时也是学习书法的最佳范本之一,也成为保留前贤书迹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现代人学习书法的必修课之一。但是之前的【淳化阁帖】到宋徽宗的时候,原版已经毁的差不多了,也没有办法再继续拓印了,在大观三年(1109年3月)的时候,他下诏让隆大渊主持,重新把宫里收藏的这些前贤法帖进行整理,重新刻了一部,内容上跟【淳化阁帖】有所不同,并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一些错误,还让蔡京书写款识标题,这就成就了北宋的这部著名法帖【大观贴】又名【太清楼帖】或【大观太清楼帖】。在古代收藏碑帖,欣赏碑帖,都属于读书,而且是更高级别的读书,加上艺术鉴赏,这种形式在全球也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而相对于现代的读印刷书才叫读书,就显的有的狭隘了,比起宋代来说,我们格局小了,在宋代读碑帖也是读书,你看画也是读书,读书的同时可以学习多种艺术形式,事半功倍,这就是中国文化所独特的地方。

    北宋的太清楼是皇宫内廷的一个建筑是宋代的皇家图书馆,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太清楼、宣和殿、秘阁这三个地方都是皇家藏书的地方,太清楼主要收藏四库书、经史子集、天文书、图画等等,还有就是宋朝第二代皇帝宋太宗的文章和亲笔书法作品,这里收藏了太宗的数百卷诗文、书法的原稿和手迹。宋徽宗还搜集道经重修编撰了一部新的【道藏】,并且对道经分出等级,这就是【政和万寿道藏】,整个【道藏】在福建雕版,然后运到京城印

    刷成书,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印出来的【道藏】,以前不管是唐玄宗时期还是宋真宗时期的都是手抄本,还组织道教中人编写【道史】和【道典】还设立道录院,还将之纳内当时的官学体系。在医学的图书方面,组织编撰了【圣济总录】,一共二百多卷,这里面就保存了大量的医药理论和经验,药方将近二万,这些药方主要不是汤剂,而是可以制成颗粒的药丸、粉末状的散、黏糊糊的药膏等等,还包含运动、饮食、针灸等的治疗方法,甚至还有方士进献的方术,也附录在里面。另外还组织编撰【重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共有十

    二位医官参与修订工作,这是宋代之前的中草药方面的重要文献。另外还设置了“安济坊”就是依靠寺庙、道观设立的医院兼疗养院,并且为病人建立“病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病例。

    另外组织人手编撰了【秘书总目】,一共著录五万五千九百二十三卷,在收书总量上已经超远了唐代【开元四部录】的规模。所以从文化艺术来说,宋徽宗确实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加上本人的艺术修养非常之高,从而造就了北宋空前绝后的艺术文化,但是宋徽宗忘记了他的职业和身份,他是一个皇帝,勤政理政才是正事,玩艺术应该只是业余爱好,但是宋徽宗把艺术文化当一个主业来玩,太热爱艺术文化了,而且还玩的非常嗨,玩过头了,直接把当时全球第一大上市公司大宋公司玩没了,那可是苦了亿万大宋底层百姓和中产阶级(造成了历史有名的第三次衣冠南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