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做不出来,怪题太难
李信知道自己是在唬人,但王闻建和崔文元可不知道。一听说李信要把这事儿宣扬出去,两人登时就吓到了。
按说这事儿其实也不大,不过就是没把题做出来而已。但这对于王闻建和崔文元来说,可不是小事。
原因也很简单:
王闻建,姓王,来自太原王家。
崔文元,姓崔,来自博陵崔氏。
他们都是来自五姓七望的高门大族子弟。尽管并不是族内血统最高贵最纯正的直系子孙,但好歹也是凭着相对来说比较出色的才学,才获得了被家族推荐入朝为官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门荫”,唐代入朝为官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这个制度得以实行的最大基础,就是当时世人们普遍认为士族子弟才学过人,远超寒门子弟。这种在现代人看来完全无法理解的出身决定论,在唐代几乎是全社会的基本共识。
在这个前提下,王闻建和崔文元身上背负着的,其实不仅是他们两人的尊严,还有他们背后的太原王氏和博陵崔氏的尊严。
一旦他们两人没能答出楚王所出之难题的事情传出去,必将惹来万人耻笑,甚至连家族都要蒙羞——毕竟楚王的名声在长安实在是太臭了,输给谁不好,非得输给这么个不学无术的纨绔王爷!
王闻建和崔文元心中同时闪过令家族蒙羞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然后齐刷刷地咽了口唾沫,从对方的眼中读出了同样的结论。
“不能走!绝对不能就这样走掉!”
两人同时回头,又掏出了各自的题目冥思苦想起来。
老郑笑眯眯地看着这两人脸上那比便秘两个月还要痛苦几分的表情,心里就像喝了一大杯葡萄酿一样畅快。
终于,又不知过了多久,两人再也忍耐不住这种头疼欲裂的感觉,拱手向老郑施了一礼,老老实实地说道:“我们认输了。能否向楚王殿下通报一下,就说户部主簿王闻建(崔文元)求见!”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是孔老先生的教诲。
对于士族子弟来说,学识比不过别人当然丢人,但如果比不过别人就灰溜溜地逃走,就像王闻建和崔文元一开始想要做的那样,那丢人的效果就会加倍,甚至还会因此影响家族声誉,比如被人指责教出来的子弟没有士子该有的风度之类的。
既然不能逃走,又做不出题目,那么该怎么应对眼前的局面,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
王闻建和崔文元并没有其他的选择,只好低头。
“他们什么时候认输,什么时候放他们进来。”老郑清楚地记得自家王爷当时是这样交代的,于是按照王爷的吩咐打开大门,将两人放了进来,道:“请!王爷已经在后庭等二位了!”
看到朱红色的大门缓缓打开,王闻建和崔文元的心里同时生出一种激动的心情,仿佛终于走出一条悠长曲折的黑暗隧道,看到了隧道尽头的光明。崔文元忍不住有些眼睛泛红,王闻建则甚至偷偷用袖子擦了一下眼角的眼泪。
在下人的带领下,两人穿过王府来到后庭。
此时正是午后,阳光依旧是那么懒洋洋的。他们要拜访的楚王李信正躺在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上晃晃悠悠地晒着太阳。
那东西是木制的,样子看上去像一张床,但却不是平的。整体来说,有点弯,尤其是这东西的底座,是两个半月形的木板。这样的底座令它根本没有办法稳稳地停在地上,总是慢悠悠地晃动着,根本没有半点家具该有的稳固的样子。
如果李信知道崔文元和王闻建脑子里此刻对于他自己身下这个躺椅的评价,他一定会站起来,非常气愤地把他们轮流按在这个躺椅上感受一下:“你们摸着良心说,这样晃一晃不快乐吗?”
来了唐朝这么些天,李信相当怀念后世的各种家具,所以老早就让王贵往家里请了两三个木匠来做长工。此刻他身下这个躺椅就是这些木匠们的杰作。不得不说,不管哪个时代,匠人们的手艺都是值得称赞的。李信只是随口讲了几句,他们就用出色的智慧克服了难题,做出了像模像样的躺椅。
秋天这暖融融的午后阳光下,在院子里搞一个躺椅,躺着摇一摇,晒一晒,简直美得冒泡.......要是怀里还抱着个妹子,一起在这大大的躺椅上晒太阳,睡午觉,那就更滋润了........
李信眼睛都没睁开,准确地抬手擦掉了自己嘴角的哈喇子。
王贵看在眼里,轻咳两声,道:“王爷,有客人来了。”
“啊?”李信睁开眼睛看了一眼,见有两个陌生人站在王贵身侧,便又闭上了眼睛,道:“你们来啦。”
王闻建和崔文元也没办法。纵然心里再怎么不服气,再怎么看李信不顺眼,该做的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两人只好作揖拜道:“下官王闻建(崔文元)拜见楚王。”
虽然李信身上只有爵位没有官职,按道理来说不应该算作是“上官”,但没办法,他的地位实在太特殊了。
李信随意地摆了摆手,道:“你们来得也太慢了吧。我都在这院子里晒了老半天了。”
王闻建和崔文元脸色一变。王闻建皮笑肉不笑地说道:“那还不是因为楚王殿下高才,随便出两道题就难住了我二人!”他重读了“高才”和“随便”两个词,阴阴地指责了一下李信的有意刁难,讽刺之意溢于言表。
李信闻言,扑哧一笑。
“你也太搞笑了吧?”李信指着王闻建道,“我给你出了一道题目,你做不出来,竟然反过来怪我出题太难?那要是照你这个想法,没考上科举的读书人是不是也都可以怪考题出得太难啊?竟然还有脸阴阳怪气的?我真佩服你的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