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95:从馒头店开始
繁体版

第59章 刘向海回家

    下午六点,刘家馒头店前。

    刘向前站在馒头堡摊子后面,这会儿聚了四五个顾客,忙得他手忙脚乱。

    丁叔在馒头摊儿前打趣老刘,刘国强“满头包”的谐音梗惹得他嘿嘿坏笑,装模作样的踮起脚尖,眼珠子在老刘头上巴瞧来巴瞧去。

    刘国强一脸黑线,吐槽丁叔没事干了,光知道凑热闹,瞎转悠。然后说一些“儿子吆喝的是馒头堡,不是满头包”、“你耳背听错了”之类难懂的话。

    丁叔不为所动,继续巴瞧,不时招手喊相熟的人一起来看笑话。刘国强烦的不行,挥挥手赶丁叔回家吃饭,不然媳妇该急了。

    此时店前来了一位少年,长的跟个麻杆儿似的,又高又瘦,身高得有一米七五往上。他头发剪得整整齐齐,戴一副厚厚的黑框眼镜。蓝白相间的校服穿在身上,显得有些宽大,背着军绿色的书包,颇有一些书呆子气质。

    少年是刘向前的大哥刘向海,他来到刘国强的馒头摊前,先喊了一声:“爸!”,随后又跟丁叔打招呼。

    丁叔见到刘国强的大儿子回来了,不再呆在摊儿前逗闷子,免得影响人家父子叙旧。招呼一声,提着五个馒头和俩馒头堡回家去了。

    与老刘说了几句闲话,刘向海卸下书包,走到馒头堡摊前。

    他生性木讷,虽然好奇店前这个新摊位的出现,可见二弟忙活着招呼客人也不插话,只静静站摊儿边看着。

    刘向海与老刘打招呼时,刘向前便已看到。知道这位麻杆儿少年是原主的大哥,现在读高二,有望考上大学,为刘家光耀门楣。

    对于该如何称呼这位刘家的大儿子,刘向前犯了难。原主喊“大哥”或“哥”,但他是叫不出口的,总觉得别扭。思忖一番后决定跟着老刘学,叫刘向海“老大”。这称呼凑合一下,也不显得突兀。

    “老大,你学校又放假,今天回来了?”,见刘向海跟个电线杆子似的矗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刘向前忙碌之余,腾开嘴先打了个招呼。

    “嗯,回来了!”,刘向海话不多,说话语气也没啥起伏,给人的感觉很冷漠。

    知道刘向海就是这种闷葫芦性格,并非是对自己有意见。刘向前并不在意,只是在心里吐槽:刘老大啊刘老大,你这性子以后得吃亏啊!换个不了解你性格的,会以为你在摆脸色。

    原主记忆中,他和这位大哥的关系一般。

    小时候,哥俩儿倒十分亲近,原主整天跟大哥屁股后面跑。等长大一些,刘向海从初中便开始住校,现在读高中仍旧住校。学校每隔两周休息一天,兄弟俩一年除了寒暑假,见不了多少次面,自然不会像小时候那般亲近。

    不过,这并非兄弟俩关系疏远的主要原因。

    事情发生变化,在原主到城里上初中之后。原主心思细腻,能感觉出大哥对自己那份淡淡的嫉妒。

    刘向前在记忆中看到这些,倒是能理解刘家老大的心思。

    家里孩子多,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爱,兄弟之间免不了产生比较之心。

    凭什么原主能在城里念初中,每天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而他刘老大作为长子,初中只能在镇上天天住校,一个月才能和家里人见两面?

    最初,这种微妙的嫉妒心理并未太过影响兄弟二人的感情。关键在于,原主到县城念初中后,成绩上不去,与在小学时的表现相差千里。

    不仅老刘抱怨,刘向海也抱怨。吐槽弟弟不知道努力学习,成绩上不去,浪费家里钱。他本是好意,出于当大哥的责任感,抱怨这些是想让原主知道错了,能做出改变,努力上进,不再贪玩。

    刘家教育子女都是这一套,揪住错处,一阵批评,多讲弊端,不讲好处。寄希望于孩子幡然悔悟,自己改正。并不懂得夸赞、鼓励这种教育方法。而且出于农民的内敛性格,即便感觉孩子表现良好,也不会宣之于口。

    刘国强劝子女上进,也是多讲自己谋生之苦。小孩子心思单纯,自顾自无忧无虑地傻乐,哪里能完全地感同身受?

    问老刘:好好学习有啥好处?

    老刘答:当官当干布,每天坐办公室,风吹不着雨淋不着。舒服自在!

    90年代基层干布在群众心目中什么形象?呵呵。

    原主每天在学校上课,课堂上、课本上里里外外都在灌输真善美,他可不想当那种人!尤其是到城里上学后见得多了,单纯、幼稚的心里对这些人恨都来不及,怎么会愿意当什么干部?

    那不是自甘堕落吗?下贱!

    原主听了大哥的抱怨,不知是劝诫,认为他是小心眼,在嫉妒!不甘示弱地讽刺刘向海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如果他当年初中也到城里上,成绩估计还不如自己。

    刘向海劝人不成反被弟弟奚落,揭破了自己的小心思,恼羞成怒。兄弟二人大吵一架,开始冷战。

    后来刘向海几次主动改善关系,可他闷葫芦性格,话说出口总显得局促。原主性情敏感又骄傲,对老大的善意视而不见。

    兄弟二人的关系从此疏远起来。

    刘向前可不想犯原主的傻,亲生兄弟,打断骨头连着筋。刘向海又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让人避之不及。兄弟关系处好了,自己生活的也能舒心点不是?也不用太刻意讨好,正常相处即可。

    于是,刘向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和刘向海闲聊。刘向海也很惊讶二弟对自己态度的转变,心里窃喜。不时给弟弟的摊子上帮点儿忙,递个东西,回店里洗个菜什么的。

    六点半收摊儿,父子三人张罗着晚饭。

    母亲葛春梅知道大儿子今天休息,特意炖了一只鸡,切了一半让刘国强捎到城里来。老刘觉得不够,又跑去买了一斤凉拌猪头肉。刘向前出手炒了一盘土豆丝,一个西红柿鸡蛋。

    四个菜,有荤有素,刘家今天的晚餐格外丰盛。如果能忽视掉主食“塌馒头”,那就更完美了。

    这种规格的晚餐,是每次刘向海休息回家时的保留节目。学校里伙食不好,得给刘老大——这个刘家未来的大学生,好好补一补。

    刘向海曾吐槽过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买过一个烧饼,那烧饼应该是放的时间长了,而且经过多次重复加热,特别“筋道”,咬不动,吃起来得手口并用,使劲儿拽。一个烧饼吃完,累的他腮帮子发酸。

    当年刘向海刚上初中那会儿,每逢星期回家,吃起饭来都是狼吞虎咽,没有个饥饱。倒不是说家里饭真有多好吃,而是吃惯了,搁嘴里嚼起来,感觉就舒服。次日醒来他往往因为暴饮暴食,导致胃积食,得拉半天肚子。

    吃过几次亏,刘向海学会了节制。晚饭虽然丰盛,他却并没有像弟弟和父亲那样胡吃海塞,感觉差不多了便停下筷子。

    这样一来,四个菜反倒大部分都进了刘向前和老刘的肚子里。每天他俩干那么多活,平时饭量就大,倒是没有刘向海的烦恼。

    饭后刘向海主动去洗碗。

    刘老二得了解脱,靠椅子上,两只手轮流拍打着鼓鼓囊囊的肚子促进消化。看着忙忙碌碌的刘家麒麟子,刘向前装模作样地点点头,对他的勤快很满意,自己那声“老大”没白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