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逆袭
繁体版

第二十七章 国库空虚臣推诿,君王忧民夜难寐

    夜色如墨,乾清宫内的灯火在微风中摇曳,发出微弱而坚定的光芒,为这次深夜的召见增添了几分凝重。当话题转向河南的洪灾时,几位大臣的神情都变得凝重起来。国库空虚,朝廷的财力捉襟见肘,这使得他们面临一个极为棘手的难题。

    宰相林国栋微微皱起眉头,打破了沉寂的氛围:“陛下,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洪灾,我们确实需要迅速做出反应。但问题在于,朝廷的财力已然无法支撑大规模的赈灾行动。”他的话语中透露着无奈与忧虑,显然对当前的困境有着深刻的认识。

    窦永立刻接过话茬,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陛下,为今之计,唯有削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以腾出部分资金用于救灾。”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责任感和决心,但眼神中却难掩焦虑和无奈。

    然而,韦浩然却立刻反驳道:“窦大人此言差矣!朝廷的声誉和稳定岂能因小失大?削减开支固然能腾出部分资金,但此举必会引起朝野的不满和动荡,届时朝廷的权威和统治岌岌可危!”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担忧和不满,仿佛在指责窦永的短视和自私。

    崔谨在这场争论中依旧选择了沉默。他站在一旁,双手交握在袖中,目光游移不定。他的心中在默默盘算着,如果赈灾款项不够,他该如何巧妙地调配国库中的其他资金。然而,他的沉默并未让他置身事外,反而更显得他在这场灾难面前的无奈和无力。

    林国栋看着争论不休的众人,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力感。他知道,这场争论无法得出任何实质性的结论,只会浪费宝贵的时间。于是,他深吸一口气,提高了声音:“陛下,诸位大人,此刻我们需要的不是争论,而是团结一致,共同面对这场灾难。我提议,我们可以先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紧急救灾,同时向各地富商募捐,争取更多的援助。”

    他的建议立刻引起了一阵议论,但明显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然而,争论依然没有停止,虽然这几位大臣官职有大小,但每个人都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坚持己见,忘记了最应该关心的是那些受灾的百姓。夜色渐深,乾清宫内的灯火依旧摇曳着,仿佛在诉说着这场无休止的争论和无尽的忧虑。

    李民看着四位大臣争论不休,心中焦急万分。他知道,他必须做出决策,否则河南的百姓将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然而,他也清楚,国库空虚,朝廷拿不出钱财赈灾,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最后,李民沉声说道:“你们出个方案,明日早朝再行讨论。”说着就打发他们回去。他的声音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失望和愤怒却让四位大臣心中一颤。

    看着四位大臣离去的背影,李民心中愤恨地想到:‘哼!一群大周蛀虫,只以权谋私、枉顾国家利益的庸人!’其实也不怪皇帝李民生气,大周从建国到现在二百八十年,各大世家已然做大,跟众多乡绅一起,成为了大周朝的巨虫,不断地啃食着大周朝最后一点血肉。李民知道,如果不加以遏制,大周朝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四位大臣离开乾清宫后,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府邸。林国栋一夜未眠,思考着如何应对这场灾难和朝廷的困境。窦永则召集心腹商议对策,希望能找到解决办法。韦浩然则闭门不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寻求答案。而崔谨则忙碌于调配国库资金,尽力为赈灾做好准备。

    皇帝李民独自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陷入沉思。刚才的奏对让他意识到,四位大臣可能无法提出切实有效的方案来应对当前的困境。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他必须亲自思考并制定出一个初步的方案,以便在明日的早朝上与大臣们共同讨论。

    明亮的月光透过云层,温柔地洒在乾清宫的屋顶上,瓦片在月光的映衬下闪烁着银白色的光泽。宫墙在夜色中若隐若现,与月光交织成一幅静谧而神秘的画卷。乾清宫内的烛光在微风中摇曳不定,发出微弱而摇曳的光芒,与月光相互辉映,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今夜的乾清宫,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此时的李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的扶手,发出有节奏的声响,仿佛在为他的思考伴奏。他他的脑海中闪过各种可能的策略和措施,但每一次都被现实的困难所击败。国库空虚,朝廷财政紧张,这些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然而,他深知自己不能就此放弃,他必须为百姓、为国家找到一个解决之道。

    次日五更三点,天色尚未破晓,宣政殿前的广场已是一片繁忙。百官们陆续到来,他们的朝服在微弱的晨光中闪烁着各种颜色的光芒,仿佛给这个清晨增添了几分庄重和神秘,伴随着偶尔的低声交谈。

    “张大人早上好!”一位穿绯色朝服,银带垂于腰前,佩剑闪烁着寒光,穿朱色朝靴的五品管员向着一位穿紫色朝服的四旬官员打招呼道。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尊敬和亲近,显示出他与这位官员之间的良好关系。

    “伯庸早上好!”四旬官员拱手回礼道。他的脸上露出和煦的笑容,眼中闪过一丝温暖。这位四旬官员乃是户部侍郎张辉,而被他称为伯庸的年轻官员则是姓崔,字伯庸,乃清河崔家的人。其父崔瑾,正是张辉的顶头上司。此时称呼年轻官员的表字,也透露出两人之间的亲近。

    在宣政殿广场前的另一个角落,几名官员围在一起,低声讨论着昨夜收到的消息。“听说了吗?昨夜陛下收到华北道节度使的急报,说是河南地区在中秋前出现特大洪灾,无数百姓流离失所。”一位官员低声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几分担忧和忧虑。

    “听说了,本次洪灾淹没了河南地区无数良田家园,实在太惨了。”另一名官员回答道,他摇了摇头,嘴上为河南招灾的事情惋惜,可是神情却不那么自然,仿佛这是一件小小的事。他的心中或许在想着,这场洪灾对于自己的利益会有何影响。

    官员们围绕着这个话题继续讨论着,他们的声音时高时低,不时传来阵阵叹息声,他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有人表示要捐出俸禄帮助灾区百姓,有人则提议朝廷应立即拨款赈灾。他们尽力表现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情态。

    然而,在这忧虑和关切之中,也不乏一些官员心存侥幸,他们认为这次洪灾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朝廷会派遣官员前去赈灾,自己无需过多操心。这种心态的存在,无疑为接下来的早朝增添了几分复杂和不确定性。

    此时,皇宫中的环境也仿佛与官员们的心情相呼应。清晨的雾气在宫殿间缭绕,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微风吹过,带来了些许清凉,但也夹杂着几分沉重和压抑。

    正所谓:

    国库空虚相推诿,

    争论不休无一计。

    帝王怒喝心悲切,

    彻夜无眠忧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