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24的惬意生活
繁体版

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2024年3月20日星期三

    “当夜幕低垂,星辉点缀苍穹之际,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舰’重型火箭在14日的试飞中划破天际,宛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让SpaceX的创始人马斯克心潮澎湃,更在全球航天界掀起了波澜壮阔的浪花。‘星舰’,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科幻色彩,它不仅仅是一枚火箭,更是一种梦想的化身。根据SpaceX公司的官方介绍,这枚新一代的重型运载火箭,是目前全球体积最大、推力最强的运载火箭。其总高度约为120米,直径约9米,堪比一座三十多层的高楼大厦。火箭由两部分组成,底部是名为“超级重型”的助推器,高约69米,配备了多台强悍的‘猛禽’发动机;而顶部则是可重复利用的飞船,高约50米,它们共同构成了这一壮观的航天器。每一次飞向星空的征程都非一帆风顺。回顾‘星舰’的试飞历程,我们可以看到SpaceX团队的坚韧不拔。在2023年4月20日,‘星舰’进行了首次试飞。那是一次充满期待的尝试,但火箭升空不久后便发生了爆炸。法新社报道称,火箭发动机出现故障,第一级助推器也未能成功与上方的飞船分离。尽管如此,这并未阻挡SpaceX前进的脚步。同年11月18日,他们又进行了第二次试飞。这一次,‘星舰’火箭在升空不到3分钟后成功实现了一二级分离,但不幸的是,随后任务控制中心与飞船失去了联系,不得不启动了自毁系统。尽管如此,正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所描述的,‘星舰’的第二次试飞已经比四月份的尝试走得更远。每一次失败,都是对技术的磨砺,对勇气的考验。SpaceX团队并没有被挫折所击倒,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决心。他们在无数次的设计、测试、调整中,一次次地优化着‘星舰’。而这次成功的第三次试飞,无疑是对他们不懈努力的最好回报。‘星舰’的成功试飞,不仅仅是SpaceX的胜利,更是人类探索宇宙的一大步。它意味着我们离星辰大海又近了一步,意味着未来的太空旅行将更加可行,意味着人类的足迹有望踏上更遥远的星球......”

    ......

    “你说,他们为什么不用铝合金外壳?”听着人工智能“差池”不知道从哪儿找来的报道,张鹏问了人工智能“差池”一个问题:“你读这个一周前的消息给我,是有什么要提醒我么?”

    见人工智能“差池”没理他,他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大胆的想法:“差池,你觉得我们能不能把星舰火箭的外壳换成铝合金的呢?”

    “差池”仿佛在思考这个问题。“你说的对,这确实是另外一个问题。铝合金具有密度小、强度高、耐腐蚀等优点,但是否适合作为星舰火箭的外壳材料,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我觉得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张鹏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毕竟他只是个阿斯塔特,能去了解一下电池就已经是阿斯塔特里的异类了。铝合金虽然轻,但其抗高温性能相对较差,而火箭发射过程中会经历极端的高温环境。此外,铝合金的强度在特定温度下会有所下降,这可能会影响火箭的结构稳定性。

    “你都已经说了,‘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我们可以模拟一下铝合金外壳在不同环境下的性能表现。”张鹏提议道。

    “差池”立即开始运行复杂的计算程序,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仿佛在告诉张鹏它的工作进度。

    几个小时后,“差池”给出了初步的模拟结果。数据显示,在常温下,铝合金外壳的确能提供足够的强度和保护。但在高温环境下,其性能下降明显,尤其是在火箭返回地球时,外壳可能会受到严重的损害。

    “看来,我们需要考虑其他材料或者改善铝合金的性能。”张鹏沉思着。“或许我们可以尝试一些合金技术,比如添加一些特殊元素来提高铝合金的高温性能。”

    “差池”迅速回应:“这是一个可行的方案。根据我的数据库,有一些稀有元素可以显著提高铝合金的高温强度和耐热性。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这些元素的配比和加入工艺。我们研究的方向是,怎么让这项技术显得更像是地球目前科技水平可以发展出来的技术。”

    “对,我们不能凭空拿着一打儿报告就去告诉别人‘我们发现了能把火箭外壳改成铝制的一些列技术’,对么?”张鹏问人工智能“差池”。

    “你说的没错,别人会问你‘你的实验场地在哪儿,你的实验设备在哪儿,你的实验记录在哪儿,你的研究员在哪儿’......”人工智能“差池”总结道。

    “话说,你还真有这种技术?”张鹏感到吃惊。

    “你觉得你的装甲都是马口铁造的铁罐头么?”人工智能“差池”流露出机械神教对阿斯塔特在知识层面的看法。

    张鹏听着“差池”吐槽,突然开口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基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是否可以把这种新型的特种铝合金介绍给马斯克。”

    “差池”微微一愣,然后立刻给出了回答:“这就是个没什么用的玩意儿,但是你很难避免别人从基于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来评价你的行为。当然,我不否认,这玩意儿对于马斯克的星舰确实是有点儿用,也能吸引一些目光,引发一些遐想。”

    这个问题对于前阿斯塔特而言略显困难:“那么,我们需要怎么样才能让别人相信我们进行了相关实验呢?”

    “陈博的新实验实就可以——大部分材料学需要的设备比如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配备能谱分析仪(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大部分理化测试设备乃至于计算模拟软件如有限元分析(FEA),他那儿都有。气象沉积装置是他那儿的核心流程,你可能只是需要让他提一些高精度的研磨和筛分装置、气态悬浮分离装置,以及带有高精度温控装置的熔炉和冷却装置就行了。这些东西,你假装做实验的时候都可能会用到。你现在就可以跟陈博打个电话,问问他的实验进度怎么样了?”

    ......

    在清迈的某个角落,阳光洒在古老的街道上,晨风轻抚着每一座佛塔和兰纳风格的建筑。上午,吉尔、马特和卡洛斯已经踏上了他们的探险之旅,而爱丽丝则留在酒店里,陪伴着她的病人尼古拉。

    尼古拉,一个曾经身经百战的勇士,如今却因为脱离《生化危机》之前解救吉尔和马特的过程中,意外腹部中枪,躺在这里。几天来,他们一路奔波,一直都没有找到能让尼古拉安心养伤的地方。

    爱丽丝轻轻地推开房门,房间里弥漫着水果和鲜花的清香。尼古拉正靠在床头,他的眼神虽然有些疲惫,但眼中的火焰依旧未息。她走到床边,细心地检查着他的伤口。这几天的奔波,尼古拉的伤口没有发炎,愈合得相当不错。

    “看来情况好多了。”尼古拉微笑着说,那笑容中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

    爱丽丝点了点头,她的心中也松了一口气:“是的,只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你的伤口很快就会完全康复。”

    尼古拉望向窗外,那里有一棵树,树上的鸟儿正在欢快地歌唱。他想起了自己和爱丽丝一起度过的这些日子,从陌生到信任,再到如今的相互依赖。他知道,如果没有爱丽丝和其他队友,他的伤势不会有这么快的好转。

    “爱丽丝,”尼古拉轻声说道,“我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爱丽丝微微一笑,她的笑容中没有丝毫的夸张或矫情:“我们是同伴,尼古拉。互相帮助,互相支持,这就是我们之间不言而喻的承诺。过两天我们会先出发,卡洛斯会留在这儿照顾你......”

    ......

    在一座现代化的实验室内,新型电池电芯材料制备的设备静静地排列着,每一件都闪烁着冷冽的金属光泽。这里,是陈博和他的团队经过几天筹备的成果——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不过可能也是相关机构早有准备,这个场地本来就是类似用途。今天,随着最后一批设备的调试完成,他们将正式开启一项划时代的任务——制备革命性的新型电池电芯材料。

    实验室内的灯光照亮了陈博专注的身影。他站在一台精密的设备前,目光如炬地审视着每一个细节。实验室内充满了沉甸甸的期待与紧张气氛,每个人都明白,他们即将参与的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实验,而且是有可能改变未来能源使用格局的重要尝试。

    “一切准备就绪了吗?”陈博转过身,用他那富有磁性的声音向身后的助手询问。

    “是的,陈老师,所有的设备都已经调试完毕,原材料也已经准备充足。”助手信心满满地回答。

    陈博点了点头,他知道这一刻的到来并非偶然,背后是这些天夜以继日的努力和汗水。他们的团队汇集了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每个人都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种团结协作的氛围,是实验室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因素。

    “很好,那么,我们开始吧!”陈博的声音中透露出坚定与激动。

    随着命令的下达,实验室内的人员立刻行动起来。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职责,他们穿梭在设备之间,操作着复杂的机械臂,精确地调配着原料比例。陈博则在一旁仔细监督着整个过程,不时给出指导和建议。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实验室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突然,一个关键的仪器发出了警告声,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有问题吗?”陈博迅速走到仪器旁,冷静地分析着情况。

    “是温控系统的误报,不过不用担心,我已经处理了。”一位技术员自信地说着,迅速调整了参数。

    报警被及时解决,实验继续进行。随着最后一个步骤的完成,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最后,就像是约定好的一般,新型电池电芯材料的合成反应顺利完成,实验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我们成功了!”陈博激动地宣布,团队成员们相互拥抱,庆祝这一刻的到来。

    这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实验,更是对未来的一次探索。陈博知道,他们的工作远未结束,这只是开始。接下来,他们需要对新制成的材料进行严格的测试,与张鹏给出的样品和数据进行对比,确保它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最佳性能。

    ......

    “刚才,在陈博的实验室,新型电池电芯材料制备的实验已经完成了。他可能在进行样品测试和比对之后,跟你汇报这件事情,如果测试结果不错,他们可能会再增加五条产线,按照你给他们的手册,从高产低纯度到低产高纯度三个层级分别进行实验室生产线的新型电池电芯材料制备。”人工智能“差池”提前告知了张鹏,在陈博的实验室里发生的事情:“实际上这些事情和铝合金都是小事儿,我们还是应该讨论一下全息宇宙和边界投影的事情。”

    张鹏想了一下:“这些天我也一直在使用精神能量生成军用标准的电池,但是这些天我完全没有因此而被动进入时空乱流投影的场景。所以昨晚我昨天主动选择了进入《沙丘2》的世界。”

    “这里面区别还是很大,爱丽丝是实体投送过来的,而你是在梦境进入时空乱流投影的场景。我猜测边界上的投影也就是‘门’是看不到的。”人工智能“差池”忽略了诸如“主动选择”或者“《沙丘2》”这一类的问题:“实际上,我还以为你对股市会更感兴趣呢。”

    “其实没有什么好关注的,也就是指数在向3400迈进过程中的横盘整固,昨天没有延续前天的上涨,略显乏味,但是如果就此认定今天会跌,那也太情绪化了。目前只要回避前期涨幅巨大的那些股票,其他股票只要不是运气太差,买入持有到指数攀升至3400再离场就行了......这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张鹏随口应付了一句。

    “不同纬度去看同一个现象或许差异就是这么大。大部分人无法理解股市涨跌的变化,就好像我们对边界投影的理解一样。”

    “没错,二维生物是看不到三维物体在二维世界的投影的,他们最多能感受到的是投影的‘边界’,最多能够猜测那是投影的‘边界’。所以我想,我们是没法描述全息宇宙在边界投影的形式,比如我们不能用‘门’去形容边界投影的边界。所以我在第一次梦境里,跟你描述的那个闪着蓝光的‘出口’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张鹏回忆着自己有限的几次“穿越”的经验。

    “所以,你觉得这些有什么区别么?”人工智能“差池”并不了解这些。

    “我觉得那个有明确‘出口’的场景,是一种最‘虚幻’的场景,而爱丽丝他们被红后传送过来的那个《生化危机》可能是一种已经具备‘实体’的场景——已经确定可以被改变的场景。你想,如果这些都是全息宇宙的投影,那么你我是何其渺小,所以事实上我们是无法改变这些场景里的内容的——或者说无论我们做什么结果都是一样的。”张鹏解释道。

    “你能解释的再详细些么?”人工智能“差池”接着问。

    张鹏接着解释:“比如说我进入《生化危机》,如果我是以得到什么而在场景里采取有目的的行动的话,那么你我可能会得到一些我们想要的什么,比如说技术、设备等等,但是爱丽丝依然会被抓走,这个世界依然会向着毁灭发展——我们拿走了一些什么,但是一切都没有改变——所以不论是场景里的马特、吉尔还是进入场景的我,都只是场景里的概念信息。而我们在《生化危机》的共同行为,可能让整个《生化危机》的结果发生了改变,因此这个投影场景和我们——我和爱丽丝他们,都更具独特性而非只是一个概念。所以,爱丽丝才会以实体形式出现在我们这里。我甚至怀疑,下一次我在进入《生化危机》场景的时候,可能是以实体的形式进入而非梦境的形式进入。”

    “所以,我们要等爱丽丝他们再次归来。”人工智能“差池”大概理解了。

    “顺便说一下,在我最后次离开《生化危机》的场景后,《生化危机》世界内部依然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才会有爱丽丝他们被追杀的事情发生,直到爱丽丝他们离开《生化危机》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