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纛
繁体版

第四十九章 再望天下盼长安

    刘协此时正在未央宫中,一边来回踱步一边急切的询问王允道“司徒!外面到底如何了?

    这喊杀声方才停了下来,朕这心里不安生啊......”

    王允这段时间也没出未央宫,他一直陪在刘协身边,自是不知道外面的情况。

    王允颇为无奈,而现在他也只能安慰刘协道“陛下莫慌,想必城外的战事已经安定,吕奉先虽狼子野心之徒,但也不会做出那等弑君之事。

    天威煌煌而不可范,陛下不可堕天子威仪。不论之后是何种情况,还请陛下克天子之威风,一颦一笑、一行一踱,都要有我大汉之主的风范!”

    就在王允安慰刘协的时候,殿外的小黄门却突然焦急的跑进来禀报道“启禀陛下、司徒,太原侯、司空刘和,宛侯、左将军刘备率精兵一万勤王。

    此时二位君侯已到殿外,请陛下召见。”

    “难道说是千叙兄长与玄德叔父前来?快快更衣沐浴,且于正殿召见千叙兄长与玄德叔父。

    令宫人务必礼节齐备,万不可让二为宗亲寒了心。”

    刘协的脑子到底转的快,他在听说刘和与刘备来时就知道吕布已经被击败了,李傕、郭汜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他现在终于是免除了性命之忧,心下大定的刘协很快端起了天子的风范,在稍作沐浴更衣后,刘协立刻在未央宫正殿接见了二人。

    刘和与刘备刚进便时,就看到刘协身穿玄色皇袍、头戴十二冕旒。腰间配挂着大汉祖传的斩蛇剑,手中还拿着象征着大汉天子的玉玺。

    仔细观望,这大殿空气中似乎还有一些檀木熏香的缭绕升腾弥漫着清丽的味道。

    而殿中也摆放着几个屏风,将整个大殿内衬托的更具威势和压迫感。

    刘协甚至还让仅存的羽林军换上了新铠甲和仪仗兵刃分列在大殿两旁,以迎接刘备与刘和。

    “玄德叔父、千叙兄长,朕恭候二位爱卿多时!

    今日幸蒙二位爱卿相救才不致使我大汉基业落于贼子之手,才不致使朕之性命为贼人所害。

    大汉江山有二位爱卿,那朕又何愁也?

    还请二位爱卿速速入座,朕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山珍海味,但愿倾宫内之府库为二位爱卿置办酒席。以款风尘仆仆之征袍、以慰辛劳困顿之发冠、以藉忧虑慨然之衣带,望二位爱卿能与朕一叙宗亲之旧!”

    刘和与刘备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震惊。

    这位小皇帝还算有能力,虽然因年纪小而透露着些许慌乱,但整个人办事有理有度也显示出一副君主的气概。

    好事吗?

    不一定。

    刘和与刘备虽然都是宗亲外加忠臣,但他们都不是一厢情愿的愚忠之人。大汉眼下四分五裂全靠刘伯安与刘玄德的联盟维持朝廷的根基,而最终平天下后,刘和十分清楚皇帝的人选也一定是在这两位其中出现。现任皇帝太聪明,这可不一定是好事。

    不过刘备倒是没想那么多,只是泪眼涟涟的拉住刘协等的衣袖道“陛下......臣望天恩,以讨汉贼,今救陛下乃臣之本分,陛下何故如此感激于臣?”

    刘和便行了一个臣子礼,对刘协拜道“陛下莫要感激于臣,臣尽人臣之本分,何必得陛下之谢?

    蒙陛下垂青,臣当报陛下之恩遇也。”

    “好啊好啊,二位爱卿速速请起,朕为二位爱卿备下酒菜接风!

    千叙兄长也莫要惊慌,朕素知伯安公简朴,千叙兄长一脉相承自然也不愿铺张。宫中宴席为家宴,所享吃食皆麦、稻、鹿肉等,绝无铺张之意!”

    刘和与刘备跟着刘协走入正殿内,看到宴席时才知刘协所言非虚。那案几上只摆着一碗稻米饭、一张麦子饼、还有一小碗鹿肉。而汤都是用附近山野菜熬的,辅食的咸菜也是最普通只加了些许粗盐的酱菜。

    这些放到寻常百姓人家自然是珍馐美味,但若是大汉皇帝宴请功臣的宴席,则显得十分寒酸了。

    不过刘和自然不会在意这些,如今天下未定,百姓们尚不知明天的饭食在何处,他们又怎能铺张浪费呢?

    身为刘氏宗亲,刘和有义务作为节俭的急先锋,为世人树立一个节约的典范。刘备自然也不会反对,于是乎三人便在这一派祥和的气氛当中主宾依次落座。

    上首刘协,左下刘备,右下刘和。左二王允,右二杨彪。

    杨彪跟着刘和一起进了宫,当他再度看见刘协稚嫩的脸庞时,任不由得潸然泪下道“老臣不负陛下所托,与司徒合谋,终究是引那董旻西进给司徒策反吕奉先诛杀董卓创造了时机,老臣未有枉食汉禄,没有辜负天恩,今日再见陛下老臣叩首以效之!”

    杨彪的话触动了刘协的心弦,他不由得起身慢慢走向杨彪。刘协手持一杯浑浊的米酒,对杨彪郑重拜道“文先公何出此言?

    若无文先公照拂,朕早恐为那董仲颖所害,何至于有今日能意气风发于殿上宴请诸位功臣之道理?

    文先公自不必担忧,亦不必自责。汉室有文先公如此,未尝不可复兴也!

    朕今日便先敬文先公之忠义、敬文先公之气节,于危难之间于、水火之际,救朕之性命、护朕之威严。

    文先公当得朕之此酒。”

    听了刘协的话,杨彪泫然泪泣。

    杨彪立刻起身,躬身持酒拜道“陛下!老臣惭愧,何敢当之?”

    君臣二人抱头痛哭,又饮下杯中之酒,好一会儿这才缓过来。

    刘协不好意思的抹了抹眼泪,然后先请杨彪坐下,在对刘和、刘备、王允三人说道“此事是朕失态,让三位爱卿见了笑话,还往三位爱卿莫要耻笑于朕。”

    刘和连忙回道“陛下至情至义,为大汉之幸。我等人臣见之莫不慨然而欣慰,何敢笑之?”

    “陛下万福,大汉有陛下乃中兴之兆,我等自当尽忠竭力辅佐陛下再造大汉,又何敢居功而嗤笑于陛下?”

    王允也适时出来走上前去,用他的手帕为刘协拭去了眼泪。

    而刘协在面对王允这样亲密且有些僭越的举动时,却并没有反驳,而是握住王允的手道“子师公!朕感激不尽!”

    刘和这才有些看出门道来,王允对于刘协来说是比杨彪更亲密的存在。

    杨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属于刘协所信任的心腹,而王允却如同恩师或叔父一般。

    王允是个什么性格?

    在这个时间线上刘和没有接触过,但根据在史书上的描述刘和也能够猜出来一二。王允此人绝不是腐儒,他颇有手段和能力,但在某些事情上来说又是极其偏激和经验化的。

    就像是在原本的时间线上诛杀董卓的事情,王允就表现出了很多矛盾的地方。策反吕布靠的绝不是貂蝉的美人计,而是通过对吕布政治利益的拆解和引诱来胁迫吕布诛杀的董卓。但之后王允又下令诛杀凉州人,导致李傕和郭汜以此为借口兴兵讨伐,最终落得被害之下场。

    王允能劝刘协下那样的诏令,其本质上来讲不是王允的蠢,而是王允他作为一个纯粹的门阀子弟,他并没有转变过来自己的思维。

    他丝毫不认为这些大头兵出身的凉州军能有什么威胁性和对于朝廷的反叛性,王允一直认为凉州人在朝廷作为作福不敬汉室,只是董仲颖一人的强悍团结了他们。

    虽然王允猜的不错,但他低估了每一个凉州军个体内隐藏着极其凶悍的战斗力和对汉室威严本就漠视的观念。

    这种诛杀凉州人的诏令一颁布,受到刺激的凉州军会反扑是势在必行。

    或许王子师这个人本就不适合乱世的环境,但若是在一个较为安定的政治生态当中,那他绝对是一个十分可怕的人物。

    现在的洛阳朝廷就是这样的情况,虽然外面乱作一团,但洛阳朝廷的辖区以及朝廷本身还是十分安定的。

    这其实能够给王允十分有利的操作空间,让他搅弄风云造成不能预料的后果。

    他的毕生所学的基本上都是高层的权谋术以及门阀政治的发展术,这些本领在乱世当中或许派不上用场,但在一个较为和平的中央朝廷内,那可是极其重要的知识经验。

    刘和有些担心,若王允把他的这些知识、他的这些经验用在了和他做对的一面上,那是否会影响洛阳朝廷今后的军政决策?

    又是否会姑息养奸贻误军机,造成更多不可预料的后果?

    刘和看着王允,而王允似乎也察觉到了刘和的目光。只见王允举着酒杯对刘协微笑道“陛下还未谢司空与左军二位宗亲,二位风尘仆仆赶来长安护驾勤王,陛下岂能寒了二位宗亲的心?”

    听了王允的提醒,刘协这才赶忙斟酒过来拜道“朕也敬玄德叔父、敬千叙兄长,敬二位宗亲能为我大汉赴汤蹈火、能救朕于急难、能安天下于祸乱、能整社稷之危亡、能挽波涛之狂澜!”

    刘和听这一席话心中道也没起什么波澜,只是与刘备一起恭恭敬敬的回敬道“多谢陛下,此臣之本分,何必言谢?”

    刘和在饮下酒后那抬起头的一瞬间,正好与王允的视线对上。

    他看不清王允的脸色如何,但却发现王允不自觉的离刘协远了一步,似乎朝他靠的更近了些。王允是太原王氏出身,太原王氏如今是刘和十分重要的支持者。太原王氏与刘和有亲密的政治关系,王允没有道理一定要帮刘协与他作对。

    他虽然在自身情感上倾向于刘协,但政治利益为先,刘和想着王允是绝不该犯糊涂的。

    王允这个人到底是防还是不防?

    刘和心中也会疑虑。

    若是防,那该怎么防?

    防到什么程度才能既可以让王允不会上蹿下跳,又不会寒了其他人的心。

    而不妨,他又真的可以信任王允吗?

    “陛下!咱们还是快快回到宴席上开宴吧,这等一会子饭菜都给凉了。陛下爱敬忠义之士,特意宴请二位忠臣,若饭菜已凉,这不是误了陛下的一番美意?”

    王允适时开口,刘协闻言则立刻反应了过来,赶忙邀众人回去落座吃饭。

    酒过三巡,饭也吃的差不多了。

    这时王允醉眼迷离,看似无意的对刘和说道“司空啊......这长安、洛阳终于重新合为一体,接下来如何司空可有想法?”

    刘和闻言警惕了些许,但他并没做出什么回应而是借着醉意、满口酒气的说道“哎......子师公着急了不是?

    和原本掌控司隶河洛之地,而司隶关中之地为逆贼董仲颖所占据,致使我大汉分崩离析。而今日能够合二为一,重整司隶作为天下诸州的魁首,以让各路诸侯不敢直视我大汉之威严才是要务。

    所以此时朝廷最急迫的,便是应该挥军去扫荡关中那些还不服的诸侯了!”

    哎。

    刘和可知道王允这是勾引他,想让刘和自己说出将刘协迁往洛阳的话。

    但刘和偏不遂王允的意,虽然他手里边有何太后的诏令,但他要逼着王允自己提出这个建议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让王允与刘协之间产生裂痕,让王允从政治关系上更亲密于自己。

    王允那可是人精,刘和这借着醉意开口还顾左右而言他的模样,就让王允将刘和的想法了然于心。

    “司空,河洛与关中重归一体,那陛下就不应该再居于长安,而是要返回洛阳。

    毕竟洛阳才是光武帝时定下的国都,而且太后、宗庙、社稷都在洛阳,陛下岂可与之分离?

    司空当效周公辅成王,则大汉安之。”

    王允的态度已经十分明确了,就在这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王允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从他主动提出要让刘协前往洛阳之事就能看出,他在刘协与太原王氏的利益之间,毅然的选择了太原王氏的利益。

    但个人感情其实也难以为家族利益所阻挡,王允对刘协的忠诚和关照已经超出了人臣的范畴。他把自己当做了刘协的老师,像是恩师一样尽心尽力的对待自己的学生。

    而他所说的周公辅成王,则是在警告刘和就算日后皇位换了人也要尽量保证刘协的性命安全。如若不然,他王子师就算是拼着一条性命,也可来一次三监之乱,让他这位周公寝食难安。

    “子师公说的是,臣这边还有太后诏书请陛下返回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