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创业艰难,从官渡之战开始
繁体版

第五十八章 回信

    建安五年三月十五日,赵伦抵达邺城。未及上报文书,先受到治中从事审配召见。

    又持田钧手书,私下拜谒参军荀谌及兵曹从事郭图,受到款待。荀谌不仅盛赞田钧有吴起、乐毅之才,更亲自写下回信,托赵伦送回。

    赵伦这一次学乖了。因为辞别邺城时,其族兄赵云曾私下告诫一句“君子宁拙毋巧”,遂心中自疑,没有将荀谌回信一事告知审配。

    其后,到大将军府献上军报文书,并朱灵、史涣之首级,引起轩然大波。

    由于朱灵曾是河北部将,后来反投曹操,因此被袁绍痛恨。而史涣是门客出身,作为曹操的心腹爱将,去岁曾董督曹仁、徐晃、于禁等人攻破犬城,让袁绍忌惮。

    如今田钧凭区区两部人马,不仅将这二人头颅送来,更横扫于禁所部,夺回黎阳。此大胜之功,让袁绍恍然如梦,心花怒放,当即表态重赏。

    然而各府从事却炸开了锅,就此事争议不断。

    三月二十日,田钧又让耿并率飞骑去冀州请功。耿并此行,不仅怀揣近期黎阳战事的简报,更贴身保管一封田钧写给荀谌的手书。

    手书中,田钧请荀谌作媒人,到大将军府登门求亲,下纳采之礼,求取袁绍爱女。至于采礼,则是十余个曹军将校的头颅,以及赵睿等一众被换回的河北官吏。

    这本是十分不详,且有违礼数的行为,可田钧深信,荀谌定能办妥。

    三月廿二日,收到荡阴军报:乐进苦攻荡阴十余日,不能下。听闻袁绍大将淳于琼督五营兵马已离开安阳南下,遂不敢恋战,留下一地尸首,仓促退兵。

    荡阴一战,由于乐进身先士卒,频繁登城,因此双方血腥程度拉满。

    不仅李典新编的千余士卒十丧五六,就连刚刚建制完整的解厄营也被再次打残。好在曹军伤亡更为惨重,乐进一营满编人马,撤退之时不剩两千,可谓惨败。

    田钧大喜过望,感叹李典果然不负重望。当即送出牛酒犒赏,对李典大肆宣慰。

    同日,又传来汲县失守的消息:县内大族和氏阴畔袁绍,打开南门,放曹军入城,生获大将王摩。

    田钧扼腕叹息,他知道曹仁困围汲县多日,见久攻不下,已有退走之意。没想到和氏在此时献城,不仅使乐进得以退入汲县驻防,还让曹仁扼住了延津渡口。

    三月廿三日,又有坏事传到田钧手上,原来是毛玠作书给已故太尉张延之子张范、张承,得二人助力,使夏侯惇攻破获嘉,大将孟岱只身逃返邺城。

    田钧喜忧参半:

    喜则是杜氏津被夏侯惇、乐进钳制,加上延津已有曹仁驻守,袁绍大军欲南下,只能走白马。如此,曹操在决战前的布置已然妥当。

    忧则是汲县、获嘉两地,本是袁绍在河内的屯粮之所,如今贸然被取,是否会影响官渡的走向。

    三月二十四日,听闻淳于琼即将抵达黎阳,田钧遂接受李庙的纳吉之礼,将聘书传遍黎阳。

    同日赵伦抵达黎阳,带回冀州的任命:黎阳县尉田钧秉忠执义,蹈锋履刃,有大功于河北。授陷阵都尉一职,以兹勤勉。

    田钧嗤之以鼻:陷阵都尉,名为都尉,却与太守的都尉不同,是低阶的军职。实权大小,与田钧目前的县尉一职并无多少差别。而且陷阵二字,有讥讽田钧粗鄙武夫之意。

    不想自己的赫赫武功,最终连个校尉都换不来。

    田钧遂大怒,固辞不受,拂袖而去。

    李庙见状,知道田钧是故作姿态。于是拉过赵伦,急忙问道:“可是大将军府一众从事存心刁难,对公子刻意打压?”

    “某人微言轻,实不知也。”

    赵伦去一趟邺城,除与审配面谈之外,再也没有被其他高级从事约见。便是荀谌、郭图二人,也是看在田钧的面上才有幸得见。

    不过出城之前,许据私下找他会晤,告知了一些不为人知的状况。才知道因为田钧的功绩与封赏,冀州诸府连日来争议不断。

    这恰好说明,关于陷阵都尉一职,大将军袁绍是刻意为之。

    赵伦不清楚许据的消息从何得来,但见许据如今已升任魏郡典农都尉一职,心中唏嘘不已:田钧一番出生入死,才换来一个小小的都尉,尚且不如在魏郡屯田的许据,的确令人寒心。

    “听闻大将军袁绍见到朱灵、史涣首级之时,喜不自胜,当即就要表公子为建义校尉,都督黎阳、荡阴军事。”

    “然长史逢纪,与诸从事审配、许攸等人,当场反对。虽有荀谌、郭图两位从事据理力争,但大将军左右不定。期间辛毗、辛评两位从事未做表态,此事于是搁下。”

    “次日,监军沮授与崔琰、陈琳、牵招等人联名上书,说黄沟决堤有可疑之处,怀疑与公子有关。大将军于是震怒,才许了一个都尉之职。”

    哦,原来如此?

    李庙点头称是,事情牵涉到掘黄沟,那么给一个都尉之职也就合情合理了。

    但是洪灾之事,乃伤天害命、有亏名德的丑事,决不能让田钧背负。否则想在河北立足,只怕会难上加难。

    好在袁绍并未派人一同前来追查,可见此事只是处在猜疑阶段。既然没有真凭实据,又是荀谌负责调查此事。这其中,也就好做文章了。

    李庙知道田钧一定躲在里屋旁听,便有意问道:“曼英在邺城,可曾受到诸从事召见?”

    “不曾有之!”

    赵伦摇了摇头,将与审配会面一事隐去,说道:“只按公子吩咐,将两封手信分别投与郭兵曹和荀参军。”

    说罢,从怀里摸出一节竹筒,两头封蜡尚且完整,想来没有被窥视过,交到李庙手中。

    “荀参军有手书留赠公子,算成请过目。”

    李庙颔首点头,仔细打量了赵伦一眼,这才接在手里。

    “不知邺城近日,可有什么见闻?”

    赵伦闻言奇怪,邺城能有什么见闻。于是脑海中苦搜一阵,突然想起来一些见闻,于是拍掌说道:“险些忘了,的确有两件事。

    其一,据传明公在刘备说服之下,已经尽召大军,不日南下。刘备自告奋勇,要借兵担任先锋,进军白马,抢占黄河南岸要点。此事,遭到郭图严厉反对。

    其二就是任命公子为陷阵都尉一事,邺城有小道消息,说是田别驾的意思。”

    田别驾的意思?

    李庙不以为意,他久伴田钧,自然知道像田丰的秉性,他认主袁绍,自然就不会为田钧说话。退一步说,田丰劝袁绍不要给田钧高位,或许本身就是一种保护。

    至于刘备,让李庙好笑:此人似乎很爱借兵!

    “曼英,此事我已尽知,你到邺城周旋辛苦。今日是我纳吉的日子,快去吃一杯薄酒。”

    李庙起了打发赵伦离去之意,笑道:“这两日好好休息,只怕公子不日又有要事嘱托。”

    赵伦咂咂舌,似乎还想说些什么,见李庙已经以酒水相请,便一改踟蹰模样,面上泛起笑容。

    “算成,我才离开黎阳几日,你已做了好大事。听闻势先用你的计策,斩杀了数位曹营大将,真是壮哉!”

    “原本我还想着回黎阳之后,向你好好请教一番,不曾想你即将大婚,真是出人意表。”

    他说的心里话:回黎阳的半道上,他曾碰巧撞见去邺城上表的耿并。一番交谈后,赵伦对黎阳的近况逐渐了解。如果说族兄赵云的表现在他情理之中,那么李庙的谋略,就叫赵伦害怕。

    从邺城往返,这短短的十余日,赵伦发现黎阳城已经改头换面:不仅城墙夯实高大,守城士卒精壮,居然还有雄壮的骑卒部曲,在城外操练。入城之后,更看见数百户流民已被安抚。

    与各处溃败的袁军相比,田钧治下的黎阳居然一反常态,呈现出向上趋势。

    赵伦心中很清楚,这多半是李庙的功劳。

    近日,李庙又求娶田钧新结的义妹。明眼人都知道,李庙这是要与田钧绑死,在大战之前压注。

    身为掾史的赵伦,开始纠结起来,要不要向田钧坦白,审配交代给他的布置。换句话说,他该不该择田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