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没准备好就穿越
繁体版

第18章雪中送炭,只会嘴炮

    燕云的雪下下停停,断断续续,倒也忒大,白茫茫一片,一眼无际。

    大雪的天按理说不宜出行,可怎地路上却有一支队伍浩浩荡荡,响响当当地行进。

    领头的骑着白色高头骏马,身披赤绒红氅披风,顶着冰雪,开路前进。此人正是卫青,只是脸上多了几分沧桑。

    赵恪一行的车队如同一道蜿蜒的长龙,游走在茫茫白雪上。

    经过一个多月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燕云的西南部之地——云州,也就是后世的山西大同。

    云州东临太行山,西依黄河,南接雁门关,北控阴山,这样的地理位置使得云州极为重要。

    历史上,云州(大同)是兵家必争之地,多次发生战争,如汉代刘邦与匈奴的战斗,宋代杨家将的战斗。

    云州是从草原地区进入太原的最重要门户,太原是山西高原的心脏,从这里又可以轻易抵达东部的河北大平原以及西南方的渭河流域。

    所以,赵恪与孔明决定先从大同开始攻略,徐徐发展。

    马车外的世界仍然是冰天雪地,大地被皑皑白雪织成了一袭厚重的白裘,原是银装素裹的诗意景象,却掩着人间疾苦的凄凉画卷。

    这一月来,沿途所见,可谓一幅人间百态的画卷,彻底颠覆了赵恪这个现代人的幻想。

    不论途经乡镇,县城,还是州府,赵恪经常见到瘦骨嶙峋的百姓在大街上乞讨,也有皮包骨头的孩子,赤手空拳地沿街乞讨。

    寒冬腊月,赵恪亲眼目睹有人竟只穿着破旧单薄的衣物,在风雪中瑟瑟发抖。

    人命如草芥,赵恪再一次认识到了这个世界的残酷。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赵恪认为这句话揭示了两个重要的道理。理论和实践。

    前半句代表理论,后半句代表实践。赵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现代人,经历过那个信息爆炸时代的洗礼,常常觉得天文地理都略知一二。

    但是现在赵恪突然有种感觉,那些书本上的知识像是棉花轻飘飘的没有重量。

    因为在行万里路中,或者说在实践中,实际情况往往和书本知识关系不大,或者没有任何关系。

    只有怎么样?只有你吃亏了,上当了,这时候翻一翻书,噢!是这么道理,我以前怎么没有注意呢?

    所以读书也往往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读什么巴菲特的书说投资注意这,注意那,自己当成成功秘诀赶紧牢记,生怕别人知道。

    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人,该吃的亏,该踩的坑一个跑不了,俗话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也是这个理儿。

    为什么事教人一教就会?还不简单,吃亏了,上当了,知道疼了,知道难受了,这可不就印象深刻吗?

    正如此刻的赵恪,这下南巡可彻底脱离燕王府那个温室,这么直接的直面惨淡现实,让赵恪心中可是难受极了。

    但是尽管燕云底层一片凄凉,赵恪一行人也看见了另一番景象。那就是世家大族。

    尤其是那顶上的几家,他们的宅邸森严,高墙深院内灯火辉煌,一派繁华景象。

    出行时也同样排场浩大,一行人弄的像皇帝出巡,相比之下,就连他这个破落的燕王都显得低调不少。

    这燕云之地的贫富悬殊,宛如一道深深的鸿沟,将社会分成了两个极端。

    每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在贵族府邸熠熠生辉,而在那阴影之下,却是更多黯淡无光的茅屋瓦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古人的智慧还是厉害啊!

    雪,依旧不停地下着,像是天空的泪滴,落在大地上化为冰冷的沉默。

    赵恪站在车驾前,望着前方被冰雪覆盖的道路,那道路曲折漫长。

    “先生,我们终于到云州附近了,这一个月的路程可把我累坏了。这下终于做些实事了。”

    赵恪有些开心,而孔明还是名士风范,微笑着摇着羽扇,对赵恪说道。

    “殿下,据锦衣卫禀报,这云州附近大小村庄几十座,但大一点的乡镇只有三个万家镇,玉林镇,成林庄。

    在下建议从万家镇开始,作为我们的基本盘。

    一来,万家镇相对人口较多,劳力丰富,无论是招兵买马,还是种田发展,相对其他两个乡镇都相当有优势。

    二来,万家镇的乡绅土豪的防备力量相比其他两个村镇,实力较弱,以锦衣卫的实力,只要稍加小心,拿下万家镇不问题。

    三来,万家镇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云州城,西边是乡镇群,对我们进退有利。”

    “好,我们就从万家镇开始。”

    赵恪很满意,有孔明的分析,自己心里也有了底。如果自己一个人的话,还真有点发怵。

    如果让自己给手下人说说战略大方向,那是张口就来,说的一套又一套。

    可是实操起来,别说打什么大战役,就是执行个小行动自己都不会安排。

    这一路无论是路线,计划,粮草,金银,都直接托管给孔明,孔明安排的也是井井有条。

    就像后世的大学生,比如学文科的,历史学了好几年,什么帝王术,顶级权谋都看了一遍又一遍,结果大学处理个宿舍关系都能闹矛盾。

    扯远了,回到万家镇,这个小镇名副其实,镇子虽不大,却容纳了数千户人家,在这云州附近颇有影响,是个典型的北方乡镇。

    但赵恪带着队伍刚步入镇口,眼前的景象便让他心里不好受。

    大雪甫停,留下的是满目疮痍的冬日残景。

    那些低矮的草屋与土坯房顶上堆积如山的雪层已经不堪重负,纷纷坍塌。

    人群中,几个村民正在艰难地搬运着僵硬的尸体,他们的脸庞被寒风吹得通红,泪水与汗水交织在一起,在脸颊上结成了冰晶。

    另一边,有人扛着大包小包,脸上写满了焦虑与无奈,显然是在收拾仅剩的家当逃离这场突如其来的天灾。

    这场大雪不仅带来了寒冷,更带走了希望,使万家镇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唉,这雪下的,不知道多少人因为雪走了……”

    赵恪又有些难受,他们一行人陆陆续续来到这个镇子里面,镇子的人有不少人都围上来。卫青开口问道。

    “你们的村长呢?让村长出来。”

    他看见一位老人颤抖的手指试图清理自家倒塌的屋檐,听见稚童哭喊着寻找父母的悲音。

    赵恪沉思片刻,然后向身边的亲信低声下令,让他们着手调查并统计受灾情况,同时筹备赈济物资,务必尽快救助这些陷入水深火热的百姓。

    赵恪迈步向前,靠近围聚的村民们,他的话语清晰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

    “诸位父老乡亲,我是燕王赵恪,此次前来,正是为了助你们共渡难关。”

    村民们面面相觑,眼神中流露出怀疑与困惑,但他们看着眼前这位青年,虽年纪轻轻,却透出一股不同寻常的气质。

    就在这犹豫不决的气氛中,一个满脸沧桑,身形消瘦的老者站了出来。

    “老夫便是村长,贵客有何事?”

    这老汉倒也是个有见识的,一眼便看出赵恪一行人身份不凡。

    孔明让徐达上前证明身份,徐达和这老汉低头私语了一会,徐达好像从腰间掏出了什么东西,让这老汉过眼。

    过了一会儿,老汉环顾四周,用浑厚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大家听着,这位公子确实是燕王,老夫给你们保证,燕王看咱们大雪遭了灾,来帮咱们来了,大伙别担心。”

    随后,村长引领着赵恪走入万家镇深处,那里有更多亟待援助的村民。

    赵恪和卫青,徐达他们立刻投入到了救援工作中。

    他们亲手帮助村民修复被雪压垮的房屋,挥舞着自带的铲子奋力清除路上的积雪。

    他们从途中购置的粮食被逐一发放到一个个百姓的手中,百姓们都是感恩戴德,抢着给赵恪下跪磕头,高呼燕王万岁。

    看着源源不断的粮食分发给百姓,赵恪感叹孔明的先见之明,要不这一会还真不够用。

    一边又在思考,这云州城最富庶的乡镇怎么会穷成这个样子?感觉不可思议。

    然而,正当一切如火如荼的进行之时,一名身穿华服、体态臃肿的管家趾高气扬地闯入人群,他身后跟了几个家丁也是一脸神气,管家瞪圆了眼睛,嘴角挂着嘲讽的笑容,大声呵斥。

    “喂,你们这些人,别在这里假仁假义,这些灾民自有我们老爷照管,轮不到你们来插手!”

    他身后跟随的家丁们亦是恶狠狠地盯着赵恪一行人,气氛骤然紧张,仿佛寒风再次刮起,将刚刚火热的氛围瞬间冻结。

    百姓们高兴的笑容也僵在了脸上,手里抱着粮食的百姓也不知道是放下好,还是继续搬好。

    赵恪抬头看向那个管家,嘴角轻轻勾起一抹冷笑,扮猪吃老虎?这不是爽文通用桥段?还真是瞌睡来了给枕头。

    他没有立即回应,而是转身继续忙碌,仿佛全然未受干扰,这一举动无疑激起了这个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