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五十七章 所思不同

    【因为有人反映男主转变太突兀了,加点男主心态转变的过渡章节,】

    【这一章之后会移动一下加到前面,先发在最后让追读的兄弟们看一下,明天挪前面】

    【谢谢各位提议,我真是新人小仆街,我很听劝,欢迎提出质疑,我都改】

    七月十五日,大同镇被围的当日。

    北伐大军还未收到消息,这日于冕又去集市上购物。

    则是大军行军后,第二个为收购军粮所设立的集市。

    在于谦的监管下,集市发展超乎预期,除了为大军采买到了足量粮食外,价格也比预期的低,品质却远高于京师粮仓里的粮食。

    商队的粮食只需要养商队的人,京师的粮食可养的人多了去了。

    那成本能一样吗?

    除了粮食交易外,于谦也默许了商队在集市四周摆摊卖货。

    商队嘛,如果运用的好,不一定非是硕鼠。

    硕鼠的是商人,不是商道。

    于冕行走在商队的摊位间,听着商队的叫卖吆喝声,挑选着合适的商品。

    凡是看见一点有趣的,可以消磨出征时光的东西,于冕总要上前问价。

    于冕也不太了解大明的行家,问也只是象征意义的白问,只要于冕心动了,便会颇为大方的买了下。

    也算是体验了一把购物不看标价的快感。

    明代的玩具不算太多,于冕买了些陀螺、空竹一类的玩具,全当回味童年了。

    除了玩的,便是吃的了。

    大明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小吃,于冕见一种便买一种。

    路过一个徽商商队时,徽商商队正在推销自己卖的糕点。

    “瞧一瞧,看一看,杭州师傅做的糕点。”

    “绝对的苏杭手艺,用天下第一城的天下第一手艺,做出来的好看又好吃的天下第一糕点~”

    听着叫卖声,于冕一段痛苦不堪的记忆涌现。

    于冕当初去西湖旅游,在西湖畔,有饭店在大力营销西湖醋鱼。

    于冕的老妈想着一家人来都来了,便带着于冕进去吃鱼,

    于冕吃了口大名鼎鼎的醋鱼,直接把口中的鱼肉放生给西湖了。

    也算得上物归原主,可喜可贺。

    一家人回到宾馆后,于冕半夜饿的辗转腾挪睡不着,

    随点开外卖app,于冕想着来都来了,要不要尝尝杭州特色小吃,

    总不能杭州小吃都和西湖醋鱼一样吧,不然平时杭州人不得饿死,

    令于冕万万没想的是,如果杭州人只吃杭州菜,可能还真会饿死,

    定位杭州市区,外卖app的销量榜前三分别是:开封菜、沙县小吃、兰州拉面。

    回想完当初的惨痛教训,于冕下意识的回了句。

    “杭州菜好吃?要不是我吃过我还差点信了。”

    “那玩意也能吃?喂狗狗都嫌弃。”

    吐槽完后,于冕继续左逛右逛,在一个拐角处偶遇了晋商商队。

    还是上次那伙大同人,他们在叫卖一些大同的土特产。

    “小米,小米,大同镇的小米特养人嘞~”

    “物美价廉还特别耐用的墨棒子,保你买不了吃亏。”

    大同也没啥特产,无非是小米、糕面等山西常见农作物,以及煤炭炼成的下等墨石。

    当然,大同也不是没有名震大明的特产,只是大同最出名的特产,不能在明面上卖。

    大同商队中有人发现了于冕,这名上次想要求购大同出名“特产”的贵人。

    “小哥,小哥!还记得我们吗?”

    “你们?我想起来了,你们是那帮骂于老头的大同人。”

    于冕乐呵呵的走到商队摊位前,翻看着大同商队叫卖的商品。

    “你们这也没啥啊。”

    “小哥,我们懂你,这次我们特意从大同运来了你想要的东西。”

    “我想要的东西?”

    “婆姨啊,大同婆姨啊!”

    “嗯!”

    于冕听罢瞬间提起兴致,自从穿越后没少听说大明四大名妓——

    扬州瘦马、大同婆姨、泰山姑子和西湖船姑。

    比起后两个玩cosplay的名妓,扬州瘦马和大同婆姨这俩吃技术饭的,显然在于冕的心目中地位更高。

    一看于冕来了兴致,大同商贩赶忙将于冕拉到一旁。

    “小哥,你也知道,我这俩干女儿,都是我们在大同养了好多年的宝贝。”

    “你要是想要过继到你名下,我和我媳妇要伤心很久的。”

    “我懂,我懂。”

    于冕从怀中掏出几张银票晃了晃,无一例外是晋商商会发行的。

    在于冕的西地那非分销链中,晋商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于冕当然知道这帮晋商认什么银票,不认什么银票了。

    “嘿嘿,我看小哥非富即贵,俩女儿跟着您一定能过上更好的日子。”

    “走,我这便带小哥您去看看我女儿。”

    于冕随着他走入大同商队的棚帐里,里面有俩八九岁的小姑娘,正坐在一起发呆。

    “大同婆姨在哪呢?我咋没见大帐里有?”

    “小哥您说什么玩笑话呢,这俩不就是?”

    “你在逗我玩吧,大同婆姨、婆姨,又婆又姨的,依我看怎么也得十八、九岁吧。”

    “小哥,您不怕得柳花吗?十八、九岁的大同婆姨也敢要?”

    “为何十八、九岁就会有柳花?”

    于冕并不清楚大同婆姨的内情,满脸的不解。

    “小哥您有所不知,一般大同婆姨最多十岁,便要开帘接客。”

    “等到十八、九,二十岁上下时,接客的数量早已成千上万,想不得柳花都难。”

    “十岁!”

    “我!@#的,这是人干的事情吗?”

    于冕每天忙着看孩子都累到不行了,哪有时间精力去风月场所。

    影视剧里的古代妓女们,不都是高山流水、知音难觅的纯情形象吗?

    年纪也都是二十岁上下的风华正茂,哪怕演员早已人老珠黄,也有科技能让她显小。

    “小哥您真不知道吗?”

    “听你的口气,难不成全大明的妓女全是这样的?反而是我孤陋寡闻了?。”

    “那肯定了,扬州瘦马、大同婆姨、西湖船姑、泰山姑子,都是十来岁便出来接客了。”

    于冕听着听着硬了,拳头硬了,对风花雪月之所的幻想,也彻底破灭。

    这就是大明,它是它,影视剧是影视剧。

    “小哥您要是喜欢,七八岁,五六岁我都能给您……”

    “咚!”

    于冕一拳捶在了棚帐的木柱上,木柱上留下了丝丝血道。

    “小哥别生气啊,这有什么好气的,还有我这俩干女儿你还要不要了?”

    “这俩可是我专门给您挑的,保证是雏儿,腿功也是翘楚。”

    看着两个目中无神的小姑娘,于冕一时间感觉她俩的目光像胸口上堵着的两块石头。

    压得于冕喘不过气来。

    救,于冕肯定要救。

    但不是用钱买下来,这样做只会让人贩子更嚣张。

    于冕没有理会商贩,而是把拳头上的血抹在脸上,转身走出了棚帐。

    “救命啊!有人要杀我!”

    于冕话还没喊完,几名商贩便丢下了手中活计,抄起官刀跑飞速护到了于冕身边。

    “于监正,何人要行刺?”

    “不是行刺,我想和你们说里面的大同商队在人口买卖,你们去抓了吧。”

    于冕的话还没说完,几名直接冲进去按住了大同商队之人。

    锦衣卫才不管于冕骗没骗他们,锦衣卫本身又有没有权管人口贩卖,

    榜上于冕才是重点,其他的事情等之后再说。

    朱十三傍上于冕后,只是传了几次话,接送了几次人,便从总旗升迁到百户。

    这种圣眷,谁不想傍?

    把大同商人抓完了后,锦衣卫讨好中又有一点坏笑的向于冕问道。

    “于监正,这俩小女娃娃怎么办?”

    “军帐管的严,要不我帮您在附近镇子搞个落脚的地方?”

    “送去于府,和燕妮儿说是我送过去的,她会照顾好两个女娃娃的。”

    “小的遵命!”

    看了眼手中的玩具、零食,于冕是没心情吃玩了。

    于冕一股脑的将其塞给俩女娃娃,转身骑马离去。

    一回到大军,大军正巧在安营扎寨,于冕的主帐当然是最先安扎好的。

    于冕一言不发的进入大帐,躺在床上思索人生。

    救了两个又如何,能变得了这大明吗?

    可去试着改变大明,我一个普通大学生,能行吗?

    我不去试,难不成一直坐视不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