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449嘉靖的土木堡
繁体版

第二十九章 再启早朝

    经过一点小小的插曲后,大臣们一同进入紫禁城。

    群臣在王振的带领下,进入了乾清宫。

    一进乾清宫大门,那股让群臣熟悉的药味扑面而来。

    乾清宫大殿内的其他方面,也是群臣最熟悉不过的样貌:

    龙椅依旧是空荡荡的,透过屏风的微光让群臣们依稀可以看见,屏风后真龙天子正一人坐在软塌之上。

    王振按礼制走上玉台,站在龙椅左前下方的台阶。

    众人站到对应的位置上,英国公张辅与一众勋贵带兵出征,以王振的视角看去,群臣的方阵好似缺了一半。

    等王振站定,吏部尚书王直便带队向玉台行礼。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

    五拜三叩首的礼节结束,接下来便是议事环节了。

    “臣有奏。”

    “准。”

    最先启奏的是户部尚书王佐,现在嘉靖扣住了京师粮仓与银库,身为户部尚书的王佐比谁都心急。

    王佐也没心思等户部其他官员“冲锋陷阵”了,直接第一个站出来启奏圣上。

    “陛下,兵家无小事不假,陛下为兵事特事特办、关闭粮仓也无可厚非;”

    “可大明也不是只有兵家之事,兵家之事也不是大明目前最大之事。”

    “诚然,臣欣慰陛下能体恤战争流民,此乃大明之幸也,大明子民之福也,”

    “可大明国事繁多眼杂,陛下万万不能顾此失彼、偏宠一方。”

    “陕西地龙翻动、东南旱涝无常,这也是大明实打实的灾情,也会有万千灾民因此流离失所。”

    “臣恳请陛下早日开仓放粮,让京师给受灾地区提供赈灾之粮。”

    王佐重重的俯身磕头,语气中也包含辛酸,令大殿内的听者不由得动容。

    嘉靖动容了吗?

    群臣隔着屏风也看不到,只能等礕声示意了。

    过了许久,换一般的奏疏早有人出言反对了,

    可这次不同,群臣都因为王佐的言行而“动容”了,没人会再唱反调。

    嘉靖摸着手中的法杖,静静等待敲礕的时机,

    对于嘉靖来说,大军已经开拔,其中的暗线也布置妥当,国库再关下去并没有什么实际收益了,

    更重要的是,嘉靖知道如果自己再一意孤行,继续把国库关下去,可能真的要出大事了。

    可嘉靖并不能表现的太软懦,大臣说什么便听什么,

    嘉靖要等一等再敲礕,已显示出此决定是深思熟虑后下的。

    “duang~”

    一声悠长的礕声响起,大殿内所有悬着的心都放下了,群臣也松了一口气。

    群臣们明白,这是礕声就是他们钱袋子打开的声音。

    最大的事情了却后,又到了马前卒的表演时刻了,其他群臣开始轮流上谏。

    由于已经半个月没有上朝了,积压下来的政务中,能靠上疏内阁解决的事务,大臣们早已上疏给内阁解决了。

    今日早朝之上,哪怕是再小的小事,也不会是真的小事。

    一名兵部清流举着奏疏,出列行礼启奏。

    “臣有奏~”

    “准!”

    “如今江南一带倭寇猖狂,臣恳请调部分西南驻军,就近去东南剿寇。”

    这种各方利害不统一的大事,在提出后并不是直接由皇帝批复,而要先让群臣之间讨论个几番,

    处理方案要权衡各方利弊,否则在推行阶段会遇到不服势力的抗阻。

    “臣有奏~”

    “准!”

    “臣以为西南土司尚未完全瓦解,西南大军万万不可轻动,”

    “应当责令东南各个巡抚,让他们自行剿匪即可。”

    “臣有奏~”

    “准!”

    “臣以为应当加强海禁,用于防止倭寇西来,没有了后续倭寇的持续骚扰,倭寇之患才可真正根除。”

    “臣有奏~”

    “准!”

    ……

    等大家讨论出一个各方都认可的方案后,此事会由一名较为有份量的官员出面,在大殿上讲给嘉靖听。

    “臣有奏~”

    “准!”

    “陛下,群臣商议后,认为应当给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加强江浙一带的军备。”

    “等各地准备好后,再由当地总督去负责本属地的剿匪事宜。”

    之后,便是大殿沉寂,一同闭嘴等待礕声。

    现在群臣要等了,此事归根结底要看嘉靖,看嘉靖会不会放宽地方的军事自主权。

    特别是鱼米之乡——江浙一带的军事自主权。

    这里面的油水,可是夸张的很。

    “duang。”

    若回应的礕声为一声,则代表嘉靖同意这种方案。

    “duang、duang。”

    若回应的礕声为两声,则代表嘉靖对此处理方案标识不满,打回去让群臣重新议。

    越是大事,礕声来的便越慢,群臣等的也越心急。

    嘉靖此时也在思索此事,给地方官员放宽兵权是大事中的大事,搞不好了可能便是黄袍加身。

    嘉靖开始思索此事的利害:

    倭寇、倭寇,剿倭已经剿几百年了,也没见哪朝哪代真正消灭了倭寇;

    更没见哪朝哪代,会因为小小的倭寇而亡!

    反而是养寇自重的人,在史书上犹如过江之鲫。

    谁知道你们是想剿寇,还是想要干什么?

    一想到这一层,嘉靖便做了敲两下礕的决定。

    嘉靖抬手拿起法杖,敲向了礕。

    “duang!dua……”

    第一声礕声落地,第二声礕声还未响起,嘉靖电光火石之间想到了另一层利害,

    一种更好处理此事的方法,在嘉靖脑海中展现。

    “duang!duang!duang!”

    嘉靖共敲了三声礕,短而急催的礕声让群臣很是疑惑。

    一声同意,两声反对,那三声又是何意呢?

    在场所有人中,最了解嘉靖的王振却听懂了,明白了三声礕声代表了何意。

    王振走下玉台,走到了最早提议此案的兵事官员前。

    “陛下要仔细看看你的奏疏,把奏疏给咱家吧。”

    “王公公,您请。”

    别管平日里清流与阉党有多不对付,在早朝大殿之上,王振是司礼监掌印太监,清流也不得不敬着王振。

    兵部清流将手中奏疏交给王振,王振拿着奏疏走到了屏风后。

    “陛下,给您。”

    “放在那里就好了,你继续回去维持朝堂秩序。”

    “奴婢遵旨。”

    王振拱手示意后,走回玉台龙椅前,继续主持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