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乃宋臣,岂能为帝
繁体版

062 各方反应(求追读)

    扬州一战打得过于轻松,因此,官兵们也不需要太长时间的休整。

    在童、谭二人抵达扬州的第二天,十五万将士便浩浩荡荡的经由重新搭建好的浮桥南下,而后于江宁府(江苏南京)分兵。

    刘镇领西路军往歙州,王禀领东路军救秀州。

    只不过,在得知方七佛的五万义军被官兵全歼以后,此前围困秀州的贼寇如今正退往杭州。

    因此,东路军可以直驱杭州,待两路大军光复歙、杭二州之后,便将合攻这场叛乱兴起之地,睦州。

    童、谭二人不会继续南下,他们就坐镇在江宁府,刘延庆也将在后方节制二路兵马,前线的指挥权分别交到了刘镇、王禀的手上。

    王禀虽然不是童贯的亲信,但东路军中,便属王禀的官职最高。

    侍卫亲军司步军都虞侯,堂堂步军副帅,与辛永宗的父亲辛叔献是一个级别。

    于情于理,都是由他来督率东路军的统制官们。

    王禀依旧点了泾源路第二将、鄜延路第一将、熙河路第三将为前军,以辛永宗为先锋,只不过,这一次就不可能再为他集结全军的马匹了。

    当初童贯是担心秀州失陷,不得已而为之。

    如今但凡贼寇的首领有点脑子,想的也应该是撤围,而不是继续留在秀州,等着东路军前来将他们一网打尽。

    吴玠、吴璘兄弟,梁镇恶、梁永贞父子,都归属于西路军。

    梁家父子自不必多说,南下前,辛永宗就替他们向西路军的主将刘镇打过招呼。

    而吴家兄弟在被魏充当众带去了扬州以后,泾源军上上下下也知晓了他们兄弟就是辛永宗的人。

    此前,刘镇就已经愿意卖辛永宗的人情,如今辛永宗因为一手策划了扬州大捷,风头正劲,都不需要辛永宗主动提起,刘镇自会替他关照吴家兄弟。

    正当东、西二路大军分别奔赴歙、秀二州之际,坐镇杭州的方腊终于得知了噩耗。

    “五万将士!那可是五万将士呀!方七佛该死!他该死!”

    方腊捶胸嚎哭。

    他号称拥众数十万,但很多都是各地豪杰趁机揭竿而起,响应方腊。

    这些人名义上奉方腊为主,实则各自占山为王,割据一方。

    方腊真正能掌控的军事力量,不过十三万而已。

    而且,因为方腊重视北伐,他调拨给方七佛的,都是义军中的精锐。

    当然,所谓精锐,也只是相较而言。

    放下锄头才几个月的农民,再精,也精不到哪里去。

    但方七佛一战就给葬送了五万将士,足以让方腊悔得肠子都青了。

    此前围攻秀州半月,折损数千,方七佛又在江北丢了五万,守卫歙州、睦州,方腊各自分出去万人,如今杭州境内,就算加上从秀州退回来的部队,也不过五万余人。

    宰相方肥见方腊哭得如此伤心,只得宽慰道:

    “方七佛已死,陛下就算再怎么怨恨他贪功冒进,如今也于事无补,还请保重身体。”

    方腊闻言,止住了悲伤,他问计道:

    “宰相,如今官兵来势汹汹,我等又该如何抵挡。”

    方肥沉吟道:

    “微臣听说,方惊曾经请降于官兵,但官兵不纳降卒,不如以此晓谕全军,让他们断了投降的念想,拼死一战,才有一线生机。”

    方惊当然不会主动提起自己曾向官兵请降一事,但架不住除他之外,还有极少数的人侥幸活了下来,事情自然而然的也就传扬开了。

    方腊双目一亮,他惊喜的问道:

    “此事当真!”

    方肥点头道:

    “千真万确,否则何以有数万将士溺死于江中。”

    方腊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整个人也重新振作了起来。

    对于他来说,无论投降与否,只有死路一条。

    揭竿而起,不乱你造了多少的罪孽,祸害了多少的百姓,只要在官兵的围剿下,坚持到朝廷的招安,泱泱大宋都可以不计前嫌,让你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命官。

    如今从属于辛兴宗的宋江,可不就是这么洗白的。

    但方腊设置百官,建立永乐政权,这是朝廷的逆鳞,一旦失败,断无生路,没有招安可言。

    方腊不知官兵是出于什么原由,居然要赶尽杀绝,把所有义军都往死路上驱赶。

    这分明是要逼得他们与自己一条心。

    方腊已经恢复了理智,他当即吩咐道:

    “既然如此,宰相,你速速拟诏,将此事告知各方头领,让他们不要心存侥幸,赶紧领兵前来勤王!”

    “臣遵旨!”

    ......

    就在方肥奉命联络各方首领往杭州勤王的时候,童贯的捷报也送抵了汴京。

    与方腊得知消息时,如丧考妣不同,大宋的官家赵佶可谓是欣喜若狂。

    “善!大善!扬州一役,杀敌五万,而官兵几无伤亡,媪相这仗打得好呀!朕要重赏有功之臣!”

    赵佶这些天,很少睡过安稳觉。

    江南是朝廷的重要财税来源,一旦官兵作战失利,让方腊席卷南方,赵佶也别再妄想着收复燕地了,说不定连养兵的钱都拿不出,更别提北伐了。

    后果这般严重,就连他也在时刻关注着战事发展。

    起初,童贯以辛永宗为先锋,不仅朝臣非议,就连赵佶也略微有些不满。

    他不是不知道辛永宗有才能,但此战关系到社稷安危,辛永宗又太过年轻,在赵佶看来,绝非适合人选。

    年轻人,总会让人觉得办事不够牢靠。

    赵佶曾派人责问童贯,但童贯顶住了压力,拿霍去病等人作例子,认为不能以年纪而妄断。

    童贯这个人,抗旨对他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当年他跟随王厚拓边,还只是一名监军,不是执掌西军近二十年的媪相,就敢矫诏。

    奉命是赵佶让他督促王厚班师,童贯却在催促王厚用兵,那一仗,他赌成功了,一战收复湟州。

    如今,童贯又一次赌成功了,辛永宗为他送上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捷。

    尽管朝中的大臣们对扬州大捷的真实性存有怀疑,毕竟童贯不是没干过把败仗说成胜仗的事情,而扬州大捷的战果也实在骇人听闻。

    但也正是骇人听闻,赵佶才深信这一战的真实性。

    毕竟,童贯就算编,也不敢编得这么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