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东晋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阴平偷渡

    司马昭先伐蜀再灭吴的战略部署事后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当然那是十七年以后的事情了。足见司马昭晚年像父亲司马懿一样,具备了相当的军事战略水平,甚至比起司马懿来更胜一筹。当年司马懿曾向曹叡建议先伐吴,因为吴国距离魏国近,且没有大山阻隔,利于进兵。但司马昭却是从整体国家实力进行分析、判断,蜀国现在朝政败坏、民生凋敝,此时正是灭蜀的最好时机。当然,再好的战略思想也需要具体的战术来实现,司马昭、钟会等人制定出了一套三路伐蜀的计划。一路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人马从狄道奔赴甘松(今甘肃迭部县)、沓中(今甘肃舟曲县),以牵制姜维;一路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三万多人从祁山奔赴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北)和阴平桥头(今甘肃文县东南),以断绝姜维的退路;主力部队十余万人则由钟会统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击汉中。廷尉卫瓘持节为总监军,同时兼任钟会所部的军司马。(如图)

    司马昭的部署十分周祥,其中两支人马都是用来对付姜维的,因为蜀国真正能战之人只剩下姜维了,而姜维过去在与曹魏的较量中主要对手就是邓艾,但姜维并不能战胜邓艾,心理上有一定的阴影,所以还是安排邓艾去拖住姜维。只要姜维的人马不能投入到主战场,凭钟会的十万大军灭蜀将成横扫之势。钟会、邓艾都是司马昭掌权后大力提拔的干将,此次一同出兵攻打蜀国,司马昭灭蜀的决心可见一斑。还有一支偏师由诸葛绪统领,诸葛绪出自琅琊诸葛家族,与诸葛亮同族,但两人之间具体是什么辈份没有明确记载,后世大多认为诸葛绪是诸葛亮的族弟。诸葛绪之前任泰山太守,与东吴的人马有过较量,后来又迁任雍州刺史。看不出诸葛绪以往有什么大的功绩,但司马昭令其担任雍州刺史这样一个对蜀前沿的重要职务,想必诸葛绪应该有两把刷子。钟会出征前曾去拜访时任豫州刺史的王戎,这个王戎就是当年竹林七贤中的王戎,年龄最小,此时还不到三十岁。钟会向王戎讨教伐蜀谋略,王戎还是一副竹林派头,故弄玄虚,张口道:“道家有言,‘为而不恃’。建立功业并不难,难在保住功业啊。”为而不恃的意思是说人应该努力去做事情,但不必强求结果,更不要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强迫别人接受。钟会听得不明所以,王戎到底想说什么?自己此次伐蜀到底能不能成功?和类似竹林七贤这样的玄学人物交谈就是这个结果,听不出他们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的意思,只有当事情完结后才能领悟其中的含义,不想王戎的话后来竟一语成谶。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司马昭在洛阳召开伐蜀誓师大会。就在半年前,新皇帝曹奂又下诏,加封司马昭爵位、封号如前,结果司马昭又拒绝了。司马昭心想,这些封号我想要就要,而不是你想给就给,等这次灭了蜀国,自己想要的恐怕还不止这些呢。都到这时候了,有将领邓敦还劝谏司马昭不宜伐蜀,这种没眼力价儿的事都干得出来,简直是扰乱军心。司马昭喝令武士将邓敦斩首示众,可怜邓敦成了司马昭灭蜀的第一个祭旗。之后,钟会领军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向关中开拔而去,邓艾、诸葛绪也带兵前往指定地点。此次曹魏伐蜀的总兵力约在十八万人左右,还不到魏国总兵力的一半,却已是蜀国军力的两倍。曹魏仗着人多实力大,采取以钟会为龙头主力,其余成群狼辅攻之势向蜀地发起攻击,量区区疲弱的西蜀将会顾此失彼。钟会到达关中地区后开始两路出击,一路由部将李辅领兵一万,攻打蜀汉监军王含五千兵力镇守的乐城(今陕西城固县北),另一路由部将易恺率领,攻击驻守在汉城(今陕西勉县)的蜀将蒋斌。蜀国直到这时才知魏军将至,刘禅急命廖化率领人马前往沓中支援姜维,目的是想让姜维冲出邓艾等人的围堵,率兵回到成都拱卫京城。再命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率领人马前往阳安关口,以策应各战略要点的防守。阳安关即阳平关,南靠鸡公山,北临嘉陵江,地势极为险要,是蜀国北面最重要的门户。从阳安关向南可进入蜀地,向北通略阳,向西至陇南,向东可达汉中。刘禅此时突发奇想,宣布在境内实行大赦。蜀国的百姓都快吃不上饭了,大赦有个屁用,这时候才想起笼络民心,有点晚了。刘禅还命令各处关隘不得与敌交战,全部退守至汉、乐二城,目前两城各有五千人马把守。这时的蜀国兵力分散,姜维当初去沓中时带走了约二、三万人马,留守在东部吴、蜀边境地区的兵力约有两万,留守南中蛮族地区的兵力同样约有两万,即使以西蜀总兵力十万计的话,目前刘禅能够从成都直接调动的兵马也就二、三万人。而此次魏军三路齐出,兵力最少的邓艾所部也有三万人,所以刘禅的意思就是先把兵马集中到一起,免得被各个击破。然而,蜀道难,人马移动调度十分不便,更何况现在的西蜀已进入战争状态,魏军就要打进来了。当张翼、董厥率兵进至阴平时,闻听魏将诸葛绪所部已到达阴平以北的建威(今甘肃西和县北),于是二人不再前行,而是就留驻阴平等待敌兵。邓艾则命天水太守王颀率领本部攻打尚在沓中的姜维,派陇西太守牵弘率兵于正面阻截,令金城太守杨欣同样率领本部奔赴甘松。正因为魏军施行多路辅攻的群狼战术,牵制住了蜀地各处的人马,使得钟会的主力部队得以大踏步地向汉中前进。当汉中的乐城、汉城被魏军围困后,钟会率领其余人马直抵阳安关下,反正钟会手中兵力雄厚,分兵围住了汉、乐两处军事要塞,大部队则继续向蜀地推进。进兵途中,钟会还在定军山下祭奠了诸葛亮墓。

    这时,守卫在阳安关的是西蜀关中都督傅佥。傅佥是蜀汉将领傅肜之子,傅肜在夷陵之战中为掩护刘备撤退奋战而死,现在傅佥又为蜀国把守着阳安关口。阳安关前任守将为武兴督蒋舒,因蒋舒任内无所作为,朝廷便命傅佥接替蒋舒担任阳安关守将,蒋舒则降为傅佥的副手,蒋舒因此怀恨在心。钟会命征蜀护军胡烈为前锋,领兵向阳安关发起攻击。蒋舒趁机向傅佥说:“敌军前来,不主动出击而闭城自守恐怕不是好办法呀。”傅佥回道:“我们受命守城,只有保全城池才算有功。如今违命出战,若丧师辱国,岂非死而无益。”蒋舒却说:“你以保全城池为功,我要出战破敌建功,那我们就各行其志吧。”于是蒋舒率领部下出城,傅佥以为蒋舒是前任守将,现在也是真心出战,所以并没多想,便由着蒋舒出关而战却不加防备。不想蒋舒出关后,率领部众向胡烈投降,然后迎接胡烈所部前来攻打阳安关。傅佥万万没想到,蒋舒竟是个大大的蜀奸,仓促之下只得带兵应战,终因寡不敌众,傅佥战死,阳安关被攻破了。傅氏父子一门忠烈,均为蜀汉壮烈殉国。阳安关一失,钟会率领兵马长驱而入,缴获了大量蜀军在关内储藏的粮米。

    钟会这一路势如破竹,邓艾、诸葛绪一路却在与姜维苦斗。姜维本想率部前往汉中阻击钟会,从沓中出发不久便得到消息说,钟会已经进入汉中,并攻破了阳安关口,姜维正在犹豫之间,邓艾及雍凉各路人马已经向姜维扑了上来。金城太守杨欣所部一路追赶姜维,追至强川口时(今甘肃临洮南),双方展开激战,姜维无心恋战而败走。姜维打算继续退至阴平,却听说雍州刺史诸葛绪的人马正在前方拦截设伏。于是,姜维率军走孔函谷(今甘肃舟曲县南)进入北部通道,这样就可以巧妙得绕到诸葛绪身后。北部通道指的是经狄道(今甘肃临洮)、沓中(今甘肃舟曲)、陇南直到阴平(今甘肃文县)的一条由北向南进入蜀地的西线通道,阴平再往南就是江油、绵阳和成都了。而钟会一路施行攻击的路线是经汉中、阳安关、剑阁(剑门关)进入成都平原的东线通道。东线通道与西线通道遥相呼应,就像两支长长的触角一般由北向南伸向了川中腹地。诸葛绪发现了姜维企图绕过自己,于是急令全军后撤三十里,准备在下一个节点拦击姜维。没想到姜维是虚晃一枪,知道诸葛绪撤了,姜维马上掉头又往回走,轻松得通过了北部通道。诸葛绪还在前面傻傻地等着呢,等他反应过来再追姜维时,姜维已经率部于一天前到达了阴平。诸葛绪白忙活了一大圈儿,连个蜀军的影子都没看见。这时,前往沓中支援姜维的廖化所部也到达了阴平,得知阳安关已经失守,二人只得向南退往白水(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不想又在这里遇到了前往阳安关支援的张翼、董厥等人。也就是说,刘禅派出来支援各处的人马均未到达指定目标就半路停滞下来,因为一个沓中、一个阳安关此时已全部丢失。幸亏各只人马遇到了姜维,之后众人便合兵一处,整合在姜维麾下,否则廖化、张翼等部很可能像没头苍蝇乱飞一通后被魏军各个击破。现在蜀地东线的险要关口便是剑阁了,于是姜维决定,率众据守剑阁,因为这里是钟会进入蜀中的必经之路。剑阁即剑门关,位于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峰峦倚天好似一把宝剑直入云霄,因两壁相对,形状像一扇门一样,故称剑门。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形容此处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然而,姜维等人挡在了剑阁这里,进入蜀地的另一处险要阴平怎么办?三国时期的阴平郡有一条阴平古道,一路翻越崇山峻岭可到达四川盆地的江油、涪城(今四川绵阳),之后就是成都了。当年诸葛亮在世时曾在阴平驻扎了一千兵马用于防守,虽然这里从未见过魏军的影子,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忽视阴平,反而在去世前叮嘱姜维说,阴平小道虽然险峻,但不要以为没人过得来就不重视。‘全蜀之防,在于阴平,久必有失’。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姜维一定要坚决守住阴平这个进川的口子。阴平道北口即桥头,出了南口即江油城,全长二百六十五公里,中间全是蜿蜒曲折、高低不平的山路。但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认为根本没有人会走阴平小路进川,留守的一千士卒空费粮饷,于是就把北口桥头的守军全部撤了。还有一点就是,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夺取了原属魏国的武都、阴平二郡,而武都还在阴平以北。也就是说,阴平当时已不算是蜀、魏边境的最前沿,这可能也是蜀国撤掉阴平防守的原因之一。

    眼下的战场形势是,钟会通过阳安关后被姜维挡在了剑阁,双方对峙于雄关之下。钟会曾给姜维去书劝降,但姜维不予回应。钟会数次进攻剑门,都被姜维击退。钟会自然十分懊恼,甚至迁怒于邓艾、诸葛绪等人。因为按照原定计划,邓艾、诸葛绪两路人马应该将姜维围困于沓中,即使不能歼灭姜维,那也不能把姜维放出来。现在姜维不但冲出了围堵,还跑到了钟会的东线战场,使得钟会被阻挡在剑门关下不能再前进半步。钟会认为,这都是邓艾、诸葛绪贻误战机所致,自己要收取灭蜀全功的想法忽然变得十分渺茫。不过,当邓艾率军抵达阴平桥头后,心里也犯了嘀咕。虽然此处已无蜀军防守,可几百里的阴平古道根本不适合大部队携带辎重行进,这如何能过得去呢?邓艾想请诸葛绪所部和自己一同穿越阴平道,诸葛绪一听就急了。自己此次出兵,基本上没遇到什么像样的蜀军。想堵住姜维,还被姜维瞒天过海得给跑了,总司令钟会那边还不知道怎么怪罪呢?现在让自己和邓艾一起去翻越几百里的大山,中途会不会遭遇埋伏?几万人能不能过得去不说,就是过去了,恐怕不死也得脱层皮。得了,这种不靠谱儿的事不能干,自己还是向领导靠拢吧。于是,诸葛绪以没有得到从西线进川的指令为由拒绝与邓艾同行,而是率领本部人马进军白水,最后与钟会会师于剑门关下。果然,钟会正觉得攻打剑门兵力不够用呢,因为雄关之下,守军一方可以以一当十,钟会的数次进攻已经损失了不少人马,没想到诸葛绪的人马却送上门来了。钟会心想,诸葛绪这个面瓜,出兵以来一仗没打,寸功未立,留他何用?于是钟会密奏朝廷,说诸葛绪入川以来畏缩不前,严重影响了将士们的斗志,所以剥夺其兵权,将其打入囚车,押解回京,而诸葛绪的手下人马自然归了钟会。估计,远在洛阳的司马昭心里也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为了灭蜀大计也就随了钟会的意。戏剧性的是,面瓜诸葛绪伐蜀之后的结局是最好的,回到京师也没受到什么处罚。直到晋朝建立后,诸葛绪还能一路升迁呢,这是后话。邓艾也听说了诸葛绪被押送回京的事情,心说活该。但冷静想想,诸葛绪的做法并没错。按照最初的伐蜀方案,邓艾和诸葛绪两路兵马都属于偏师,自己确实没有从西路入川的任务,明摆着是钟会要占独功。钟会此人如此阴狠,不由得邓艾倒吸一口凉气,幸亏自己没跟着诸葛绪去钟会那里,否则后果难以预料。邓艾反复思量,自己现在是该停止不前等待命令,还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准备偷渡阴平呢?

    邓艾字士载,自幼丧父,做过放牛娃,出身卑微。但邓艾从小好学,后因才学被推荐为典农都尉学士,以后又做了典农功曹。因为邓艾毫无门第背景,在出仕的前二十年里一直担任与农事有关的下级官吏。正始年间,邓艾上书在淮南屯田之策,受到司马懿赏识,于是召为太傅府掾属。这时的邓艾已经四十多岁了,司马懿成为邓艾人生转折的关键。邓艾喜欢军事,出任南安太守时曾参与对蜀作战,对手就是姜维,南安郡就在今天的甘肃陇西东南部,所以邓艾很早就有在西北对蜀作战的经验。邓艾之后转任城阳太守、兖州刺史等职,在对吴作战及淮南二次平叛中又立下功劳。司马昭掌权后,又将邓艾调回西北对蜀前线,先后出任安西将军、征西将军,在数次与姜维的较量中,邓艾巧妙用兵,总能击退蜀军的进攻,使得姜维数年的北伐无果而终。

    邓艾属于大器晚成,在门阀士族垄断社会资源的年代,邓艾能有今天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然而,邓艾并不就此满足,虽已年过花甲,他要建立更大的功业。现在阴平道口,只剩下了邓艾一支孤军。既看不到蜀军的踪影,也没有任何友军相助,于是邓艾心一横,所谓富贵险中求,只要穿过阴平,能进入川中就成功了一半。成都要是由自己打下来,那才是真正的不世之功,也不枉自己一生的追求。邓艾一面向朝廷上书,表达了自己欲从阴平小道进川的计划,同时不等回复便开始行动。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十月,邓艾在做好一切准备后留下了一部分人马驻守阴平桥头,这样守住险要的同时可以作为前进部队的后方保障和接应,而邓艾率领进入阴平古道的兵力不下万人,并且采用梯次前进的办法,即每走一段路程后会留下一部分兵力,一方面为前方部队提供后勤保障,一方面一旦失败可接应前方部队梯次后撤,不至于损失全部人马。就这样,邓艾及儿子邓忠率领部队登上小道,凿山开路,修栈道,架浮桥,沿着悬崖峭壁鱼贯前行。几百里的阴平古道山高谷深,杳无人烟,邓艾的人马因无法携带过多辎重,到最后几乎断粮。一个月后当部队走到临近终点的马阁山时,道路断绝,人马进退不得。邓艾便身先士卒,带领全军用毛毡裹身滚下了山坡。阴平古道终于走了出来,前面就是江油城了,此时邓艾的兵马还剩下二千人左右。就凭这点儿兵力,能打进成都,剿灭西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