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的骨头
繁体版

第9章 相遇

    乍听到赵龙吟喊了一声叔,赵构竟一时失神了,上一次听到有人这样喊他,还是在康王藩邸的时候,如今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这十几年发生了太多的事,让他恍如隔世。

    “岳飞想先打襄阳府等地,你觉得如何?”赵构收回神思,接着问道。

    “臣也觉得先打襄阳府会好一些,如果打掉襄阳府的伪齐军,洞庭湖的杨幺不就成了池塘里的王八么,能蹦跶几天?岳帅攻打襄阳府的时候,臣可以在北边夹击策应。”

    “龙吟军现在战力如何。”

    “龙吟军成军太晚,目前连武器盔甲都没有配齐,合进来的厢军战力太差了,需要打散重新整合,并加强战训,武器盔甲也要更换,这些都需要时间。明年如果有机会配合岳帅征讨襄阳府等地的伪齐军,可以检验一下龙吟军的战训结果。”

    “如此,给你们的钱粮怕是不够吧?”

    “钱粮之事我们自己解决,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时间。”

    “如何解决?今天你在朝堂之上说可以解决三十万流民的粮食问题,说句实话我也有些不信。”

    “流民问题要分开来看,从坏处来讲,需要养活他们,费钱费粮,而且稍有不慎,就容易酿成叛乱。从好处方面讲呢,这些都是劳力,开荒也好,做手工也好,既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也可以给我们带来财富。”

    “今天在朝会上,陈部堂说的那些数字都大差不差的,只是在亩产方面有些出入。我们在房州试种了一些新的粮食,叫土豆,亩产有两千斤的,而且不挑土地,一年两季。”

    “果真?”赵构瞪大眼睛,嚯地站了起来。

    “叔,你派人去核实一下不就知道了。”

    赵构背着手急速地来回走动着,这场景赵龙吟在很多人身上看到过,早就见怪不怪了。

    “有了这个什么土豆,天下百姓无忧矣,朕无忧矣。”赵构停下脚步仰头大笑。

    等他停下笑,赵龙吟给他泼了盆冷水,“叔,很多时候老百姓挨饿不一定是因为亩产不够。”

    赵构沉默了良久,随后长叹一声,“叔知道啊,等安定了再说吧。”

    “你带了八百兵士过来?”赵构突然阴森森地问了句。

    赵龙吟没想到赵构话风转得这么快,愣了一下,说道:“是啊,路上不太平,我又手无缚鸡之力,下面的人不放心,我就让种虎带了一个营的兵士过来,另外三百是我的亲卫。我们沿途都有向当地衙门递交勘合的,到了临安,我们第二天就向御营司报到了。”

    “我知道,哼,如若不然,我岂会让你们走到临安!叔累了,你退下吧,太庙大礼之后,回去好好练兵!”

    “喏!”赵龙吟站起身,弯腰行了个礼,就退了出去。

    出去的时候,黄三只送他出了殿门,就说道:“小公爷,殿里这会儿没有其他服侍官家的人,老奴不方便走开,小公爷可还记得来时的路,如若记得,可自行离去,千万别胡行乱走,免得生出事端。”

    “黄公公放心,小子记得来时的路,这就离去。”赵龙吟说完朝黄三拱了拱手,转身走了。

    走到湖边一处假山拐角处,赵龙吟刚拐过弯,迎面就和一位女子撞了个满怀。

    “哎呀!”

    “哎呀!”

    对面那女子身子一斜,眼看要跌落湖中,赵龙吟眼疾手快,一把拉住那女子的纤纤手腕,将那女子身子扯正,然后就感觉到一阵滑腻传来。

    那女子站直身子,迅速抽回手,拂了拂刘海,赵龙吟才发现这女子居然是昨天在西湖边遇到的那位小娘子。

    那小娘子大概也认出了赵龙吟,立即红晕满脸,低着头,修长白嫩的十指绞在一起。

    “小,小,小娘子好。”赵龙吟又结巴了。

    那小娘子不吭声,只快速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了下去。

    “我,我,我是赵龙吟,刚来这里,不是这里的,小娘子哪里的?”赵龙吟语无伦次的说完这些,就想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自己说了啥?!

    小娘子还是不答话,赵龙吟没奈何,定了定心神,把舌头捋直了说道:“小子赵龙吟,京西南路房州人氏,任龙吟军都统制,房州制置使,现住钱湖门黄花苑。”那所宅子名字是赵龙吟来了之后起的,就因为宅子周围开满了秋菊。

    那小娘子依旧低着头,不吭声,只是从眼角可以看出在笑。

    赵龙吟就尴尬了,又不能老把人家堵在这里,只好退到一边,那小娘子低着头慢慢走了过去。

    赵龙吟看着她沿着湖边越来越快地走远,也只好垂头丧气的转身,准备离开。

    “哎,那个赵小官人,奴叫张依依,奴家姑姑是宫里的张才人。”

    赵龙吟听后狂喜,连忙转身,却已不见那小娘子的身影。

    张依依?杨柳依依?这名字真好听,赵龙吟喃喃念叨,浑然不觉得自己渣男本性暴露无遗。

    出了和宁门,房志成和三乙都等在外边,陈均居然也在,众人都看到赵龙吟红光满面,喜笑颜开的,均在想,这是又给升官了?岂料赵龙吟一开口就问道:“宫里是不是有个张才人?”

    众人面面相觑,这位小公爷在宫里不会做出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吧。

    “这个张才人,是自幼服侍官家的,官家还是康王的时候,就进了康王府,此后就一直跟着官家,最近两年听说深得官家宠爱,升贵妃只怕是早晚的事。”陈均到底是礼部的,对宫里的事情比较熟稔。

    “小公爷在宫里见到张才人了?”房志成生怕赵龙吟干了杀头的事。

    “没有,没有。”赵龙吟笑而不语。

    绍兴三年十一月十日,太庙大祭前两日,赵龙吟去礼部复习了一下礼仪,然后就被赵伯琮拉走了,说是临安府赵知府在西湖小孤山召集了一个赏菊诗会,邀请全临安的士子参加。这样的盛会赵伯琮当然不能错过,只是自己在诗词这一块不怎么拿得出手,想拉着赵龙吟一起去露露脸,毕竟赵龙吟那首满江红在临安读书人圈子里还是很受追捧的。

    赵龙吟当然不愿意去,自己这几天正思春呢,哪有什么心思去参加这些酸不溜丢,屁用不顶的诗会,吟诗可以让完颜宗弼退兵?再说了,自己一身匪气,要是再忍不住锤这些公知怎么办?

    可是拗不过赵伯琮的死拉硬拽,只好跟着去了。小孤山在西湖对面,可以走苏堤过去,也可以坐船过去,他们选择了坐船,同行的还有赵伯琮的哥哥赵伯圭,以及另外一个太祖后人赵伯玖。

    赵伯圭比较胖,约莫十五六岁,看上去憨憨的。赵伯玖则看上去比较精明,眼神阴郁,尽管对人比较热情,但言语之间透着虚情假意,让人听着不舒服。

    等他们登上小孤山,才发现山上到处都是文人士子,三五成群地在游荡,大宋朝公知多成这样了吗?这会儿要是有把芝加哥打字机该有多好。

    赵伯玖和赵伯圭上岸后就跟他们分开了,赵龙吟跟在赵伯琮身后东张西望,让对这种聚会完全陌生,不过看看那些人模狗样的斯文君子在那里高谈阔论,唾沫横飞也比较有趣。正瞧着热闹,突然斜后边跑来个跟赵伯琮差不多年纪的少年,朝他们嚷道:“伯琮兄,你也来了!”

    赵伯琮亲热地拉过这位少年给赵龙吟介绍道:“这位是越州陆家三公子陆游,这位是房州赵龙吟,大将军!”

    “可是写下满江红的那位赵公爷?”

    “嘘,不要乱嚷嚷,我来看热闹的。”赵龙吟连忙打断他。

    “据说临安知府大人把易安居士李清照李大家请来了,这位李大家平日里可不轻易露面的,今日可不能错过,咱们赶紧前去一睹李大家风采。”陆游一脸的兴奋。

    哦豁,赵龙吟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李清照,赵龙吟生平比较佩服的女子有两个,一个是民国才女林微因,一个就是这个诗词大家李清照了。李清照的诗词赵龙吟背过几首,尤其那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其雄迈,让多少大宋男人汗颜,武人低头。

    三人没走多久,到了放鹤亭附近,就见亭子被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赵龙吟三人个子矮小,根本看不到里面,挤又挤不进去,急得陆游一蹦一蹦地跳起来往里面看。正当他抓耳挠鳃之际,突然有人大喝一声“知府大人到!”,众人才纷纷让开一条道,赵龙吟三人趁机钻了进去。

    亭子里,一个身着黑白衫子的大娘正和两位老儒在品茶闲谈,见知府到了,都站了起来,跟知府见礼。

    “见过知府大人。”

    “见过知府大人。”

    “呵呵,今日孤山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啊,老夫与有荣焉,与有荣焉啊。”裘知府摸着胡须乐呵呵地笑道。

    “诸位坐,诸位坐,此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黄花漫坡,诸位大家,那个,还有诸位学子,要尽兴发挥啊,不要藏着掖着,若能作出几首旷世之作,那此次孤山赏菊会必将名留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