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右书左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问道东觉

    兰玉哲谢过了众位先生,就离开了,在路上,花照城问:“他们叫你过去就是为了问这个?”

    “可能是有人不支持吧,院长出于无奈,只能让我过来表个态了,其实这也能理解,毕竟书院也不是院长一个人的。”

    “那你准备好了吗?我可等着去江湖呢。”

    兰玉哲看着这好像忘记了自己仇恨的挚友,嘴里念叨着“不会太久的。”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转眼来到了三月三。三月三,换单衫。兰玉哲这天起的特别早,用兰草沐浴后,换上了一件浅蓝色的长衫,走到了台上,等着天下人来问道。

    三月三,也叫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还有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日,三月上旬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上巳节有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之说,用兰汤以驱除邪气。兰草被用作灵物,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进行斋戒,其中包括当时最好的洗浴方式“兰汤沐浴”。

    三月天,天朗气清,微风浮动。清凉爽快的早晨,冷清的离天书院相比于以往也热闹了不少。山下的民众们三三两两成团,陆陆续续地前往萃华池,山下策马奔驰的侠客,上山也要牵马步行,至于那问道者,会有小舟载进燕子坞,要在平时,普通人连书院都进不去,燕子坞不小,但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

    时间还早,台下也没有多少人,兰玉哲闭目沉思,不知道是在缅怀哪段时光,还是在缅怀时光里的一个人。他抽出了箫,唇齿微颤,闭眼吹箫。台下的可儿也抽出了箫,吹了起来。突然一道琴音传来,曲调出奇的一致,琴音连绵不断,箫声悠扬,曲调新奇。如似少年离家,中年淡泊,老年回首时却遇故乡又一离家少年。这首箫曲不似寻常曲调,婉转细腻。而是犹如另立一派,直抒心意。曲通人意,演者所思所想,皆会不自知的由曲中意表达出来。

    就这样,台上奏,台下和,一直到兰玉哲咳嗽,才停了下来,兰玉哲朝着琴音来源看去,正是有一面之缘的南宁宁,旁边还有成旬紫。台下这时候人已经很多了,问道者也都差不多来了,只是还没有看到多少有分量的人。

    广场上这次来的人显然要比上次更多,镜阁附近的几栋楼里面,仔细看去,里面也密密麻麻的坐满了人,可能是一些有身份的人坐在里面,想到这儿,兰玉哲便开了口,“音道以七情六欲入声,以音感悟大道。故而修音道者对于情绪极其敏感,不管对自己的亦或者是对他人的。想来南姑娘对琴的感悟已经到了一种新的境界,没有词谱,却和的如此浑然天成,不知道姑娘是否愿意,当这第一个问道人呢?”

    南宁宁也不做作,大大方方的上了台:“有人习琴为了悦己,有人习琴为了悦人,有人是为了陶冶情操,有人是为了证道,只是我感觉这些都不是我的出路,所以小女子请教先生,琴道的意义在哪,琴难道是一种取悦自己或者取悦别人的工具吗?”

    此言一出,楼上的成无忧吓得变了脸色,他为了这次问道的顺利,都将小道偏门拦于书院外,没想到第一个背刺自己的却是书院的先生,这个问题问的不可谓不犀利,大道万千,终有归途,南宁宁这是直接问到琴道的归途在哪呀!

    兰玉哲想了一下,说“南姑娘既然已经想到了这么多,那就按照你想的,一条一条去做就好了,学琴真正的意义,就是有一天,高山流水在前,我能品鉴,知己在旁,我可以发现,哪怕自己遇不到知音,还可以扩充自己的精神世界,盛世修行,提高自己的琴道技艺,可遇知音,乱世修德,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如此,姑娘感觉如何?”

    南宁宁脸上浮现出恍然大悟的明媚,“还请先生再与我同奏一曲。”

    兰玉哲拿出箫,南宁宁下台走向琴,琴声响起。琴箫和鸣......琴音和箫声像是两个孤独又相似的人碰到一起,互述衷肠,相辅相承。笛音连续悠扬,琴音纯粹空灵。两乐声相交,如同写了一幅诗情画意。

    楼上台下内的一众听众,原本还在惊奇琴音惊艳,可当箫音响起,与琴音交织在一起时。众人忽然就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气氛中。想要惊呼,却又不敢出声。生怕发出一点动静,会打破和鸣的一片和谐中。

    ......

    曲音轻扬,这一山春色渐渐变得荡漾了起来。随乐起舞。一曲落下,曲音散尽。台下楼上之人皆高声喝彩。

    楼上的成无忧这才喜笑颜开,竹敬节还有一众书院先生都在身侧,竹老爷子感慨道:“小小年纪,已经将曲道升级了一番啊,以前曲表人意,多诉私情,现在曲道被赋予了更高的追求,就是寻找知音。”

    而哪位被兰玉哲戏称女子低头不见脚尖的南宁宁,在早春的早上,看着台上应答如流的少年,目光乍一所触,心中却是掀起惊涛骇浪,转眼间便是双颊绯红,害羞的低下了头,眼光落在了脚尖上可心思却不在脚尖上。这一幕在其他人眼中却已是人间绝色。

    “下一位。”兰玉哲并没有停下来,台下上来一个手持画卷的年轻人,玉冠锦带,雪花般的衣服上点缀着朵朵梨花,不知是梨花映雪,还是雪照梨花,给人以谦和之感。“还请小先生看此画如何。”遂即展卷,画卷轻轻铺开,一幅山水画印染纸上,绕是兰玉哲看到也不禁感慨上一句,栩栩如生,意境饱满。画卷中元素很多,半天的星,一轮孤月,朦胧的远山,两棵梧桐树,树上还有几只休憩的寒鸦,树下则是小桥流水,两三茅屋,还有一个人戴着帽子,拎着酒壶靠在树下面,枯草绵绵,仿佛漫出了画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