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之国
繁体版

【第90章】莫作天涯万里意

    海南岛的黎族人以种地、打猎为生,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可以说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称他们为黎蛮。

    苏轼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耳闻目睹黎族人民遭受欺凌的现实,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他在诗中写道:咨尔黎汉,均是一民。鄙夷不训,夫岂其真。怨忿劫质,寻戈相因。欺谩莫诉,曲自我人。苏轼还说:“华夷两樽合,醉笑一杯同。”

    苏轼与黎族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黎族百姓很喜欢他。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出:“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野径行行遇小童,黎音笑语说坡翁”。东坡与黎族小孩都成朋友了。

    在苏东坡的为官路上,每到一站,他都会设身处地为当地百姓干实事,到儋州更是如此。苏东坡发现海南大面积荒芜,种植的收成低,感到十分惋惜,决定改变这一现状。他告诉黎民:“天不假易,也不汝匮”,“利尔耕耘,好尔邻偶。斩艾蓬蓊,南东其亩,父史扶梃,以扶游手”。他还写了《和陶劝农六首》劝课当地农业生产。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人民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

    “霜降稻实,千箱一轨”。“大作尔社,一醉醇美。”为了改善黎族百姓的生活,苏东坡可谓苦口婆心,他顶着年过六旬的身体,亲自下田示范,劝导黎族百姓要重视农业生产,作为一个异地的汉族贬官,苏东坡对黎族同胞的赤诚之情跃然纸上,天地可鉴。儋州县志记载:“北宋苏文忠公来琼,居儋四年,以诗书礼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

    苏轼在儋州三年多的时间里,向当地的黎族百姓传播中原文明,可谓不遗余力。

    当时的儋州土著居民,不耕种土地,而以卖香为生,这里的农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水平,荒地极多,收获甚少。百姓遇到疾病不请医生而相信巫师,人们思想封闭,文化落后。他们祖祖辈辈都直接饮用沟塘里的积水,导致疾病流行。苏轼克服了起初语言不通的困难,极力劝说当地黎族百姓,以农业为生存的根本,指导大家耕作的方法,并写了《和陶劝农六首》,真诚地告诉大家:“听我苦言,其福永久。”

    他耐心地教化大家讲究卫生,指导当地人勘察水脉,掘土打井,人称“东坡井”。从此人们不再饮用沟渠浊水。

    苏轼是墨的制作与鉴赏的行家。当时的海南缺笔缺墨,尤其是墨,十分昂贵。苏东坡本就爱墨,在这“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蛮荒之地,他正苦于没有好笔好墨。这时刚好金华的墨工潘衡来到儋州,于是,两人很快成了“墨”逆之交,一起商量起制墨大计。海南虽是蛮荒之地,松树却很多。松树是制墨的主要原料,两人搭棚起灶,砍松烧火,一个制墨小工坊就开张了。然而,“起灶作墨,得烟甚丰,而墨不甚精”。后来,苏轼在小品文《书潘衡墨》中记载了此事。

    怎么办?苏东坡让潘衡“远突宽笼”,就是窑要造得大,烟道要长、要宽。这样,在一边烧松树枝干的时候,黑烟飘到另一边的时间会增加,大量黑烟沉在中段;这些烟料弃之不用,只用靠近窑顶的既清且轻的烟料。两相比较,得到的烟料数量几乎减半,所制之墨质量精良。

    其中质量最好的墨,苏东坡会在墨体上钤盖“海南松煤,东坡法墨”。因为宋时的墨锭要先用墨模塑制成长方体、球体等,趁墨尚软,再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墨印钤盖上去,所以苏东坡为此特地做了一方印。当时,多数文人不治印,这方印是苏东坡设计好,请铜匠凿出来的。

    苏轼造墨成功后,非常兴奋。制墨工作进行了半年,到了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晚上,墨灶突然失火,火势几乎蔓延到苏轼居住的房屋,大家及时扑灭了大火,没有酿成大祸,盘点墨灶中的成品墨丸,得到佳墨五百丸后,苏轼已经非常满足了。

    苏轼从此停止造墨,将潘衡举荐给了南华寺的长老,为南华寺造寺墨。又把剩下松明一车,留着晚上照明用。到了宣和年间(公元1119年~1125年),潘衡在江西一带卖墨,说他曾为苏轼在岭南造墨,得到苏轼的秘传,因此,潘衡生意十分兴盛。后来,潘衡又到了杭州制墨,墨价涨到原来的几倍,但是,士大夫们仍然纷纷抢购。

    苏轼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当地人以山芋为主食,父子俩自创了一道美食,名曰“玉糁羹”,并以诗记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在吃的问题上,苏轼还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冒险家。《闻子由瘦儋耳至难得肉食》一诗中写道:“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土人顿顿食署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吃鼠类也就罢了,居然蝙蝠也敢吃,再怎么入乡随俗,这也需要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当地百姓送来一些生蚝,父子俩把它们剖开,把肉放进锅里,突发奇想,倒进一些酒煮了起来,味道十分鲜美。苏轼边吃边嘱咐儿子苏过不要对外人谈起,“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为了一道美食而求贬孤岛,估计也就苏轼想得出来。可见其沧桑阅历的背后,藏着一颗充满童趣的心。

    在儋州,苏轼还结合气候条件与生活起居,发明了养生三法,即晨起梳头、中午坐睡和夜晚濯足。后来写成《谪居三适》,虽然写的是生活小事,却体悟颇深,予人启迪。当时海南岛由于开化较晚,生产条件落后,稻米无力自给,只能靠北方供应。为了度过“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日无”的艰难日子,苏轼和儿子参照古籍中的龟吸之法,通过调整呼吸吐纳,平衡能量的摄入和消耗,锻炼精气神,效果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