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之国
繁体版

【第88章】终生不复听此词

    这一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业已亲政,用章敦为宰相,又有一批不同政见的大臣遭贬。

    苏轼被贬往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已经年近花甲了。

    苏轼被贬谪蛮荒瘴毒之地,难得再有起复之望,身边众多的侍儿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不肯在东坡落魄之际离开,执意要与苏东坡一起同到谪居地惠州,患难与共。

    对此,东坡深有感叹,曾作《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因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白居易曾有美妾樊素,擅唱杨柳词,人皆称其为杨柳。后来,白居易年老体衰,深受其宠的美妾樊素就自己溜走了,白居易因而有诗句“春随樊子一时归。”

    晋人刘伶元在年老时曾得一名叫做樊通德的小妾,二人情笃意深,并经常谈诗论赋,议古说今,时人就称二人为“刘樊双修”。

    苏轼用此两例典故,正是要说明他与朝云生死相随、心意相通,正如刘樊二人。而同为舞妓出身,朝云的坚贞完全不同于樊素的薄情,朝云的坚贞相随、患难与共,令垂暮之年的苏东坡尤为感动。

    只是,朝云却没有李络秀的好福气,她的生活就像天女维摩一般,每天不是念经就是煎药。她抛却了从前长袖的舞衫,远离了悦耳的歌板,一心礼佛,唯望有朝一日,仙丹炼就,与苏轼一同登仙山,再也不为尘世所羁绊。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惠州,王朝云常常唱苏轼这首《蝶恋花》词,为苏轼聊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时,就掩抑惆怅,不胜伤悲,哭而止声。

    苏轼问何因,朝云答:“妾所不能竟者,‘天涯何处无芳草句’也”。

    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又开始伤春了!”

    古人认为,芳草为柳绵所化,所以枝上柳绵吹遍天涯,芳草也就随风而生。这首词也暗喻了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的命运。

    在政敌的迫害下,苏轼一次比一次贬得远,一次比一次遭受的打击大。

    朝云唱到那两句时,想起苏轼宦海的浮沉、命运的无奈,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于是泪下如雨,不能自已。

    苏轼亦知她的这份知心,才故意笑而劝慰。

    两人之知心,可见一斑。

    苏轼多次把朝云比如天女,并且着力描绘了她的美丽,如《三部乐》:

    美人如月,乍见掩暮云,更增妍绝。算应无恨,安用阴晴圆缺。娇甚空只成愁,待下床又懒,未语先咽。数日不来,落尽一庭红叶。

    今朝置酒强起,问为谁减动,一分香雪?何事散花却病,维摩无疾?却低眉、惨然不答,唱金缕、一声怨切。堪折便折,且惜取、少年花发。”

    这里苏轼是用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描写心情的变化;用暮云掩月,来刻画惆怅倦怠的美人形象。在寂寥冷清的环境中,朝云依然那么美丽动人,甚至更增妍绝。

    还有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白发苍颜的苏轼,和敛云凝黛的朝云,确实和维摩天女那样相得益彰,远离京师是非之地,反倒生活得相对宁静怡然。“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朝云在苏轼,是如此的光彩照人,圣洁无比!

    苏轼在词里说,要在端午的时候,为朝云写首好诗。于是,苏轼很快又写了一首《浣溪沙·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词中描写了端午沐浴的场景,彩线缠臂,可以不病湿;小符配身,可以辟五兵。“流香涨腻满晴川”,脂香粉腻顺水流淌,是一幅多么美丽而热闹的画面。而“佳人相见一千年”,则表现了两人希望一直这样相依相扶生活下去的愿望。在老迈之年谪居南荒,朝云已成了苏轼最后的慰藉和感情归宿。

    王朝云在惠州时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终日与药为伍,总难恢复。苏轼拜佛念经,寻医煎药,乞求她康复。

    王朝云对佛的虔诚也未能使她获得更长的寿命,或许方瘴气太重,或许体弱多病,或许水土不服,许是上苍有意不留佳人,比苏东坡年轻得多的王朝云,在随苏轼到惠州生活一段时间后,竟然没有等来北归之日,更没有陪伴苏轼走完人生之路,反而她先于苏轼离开喧嚣的尘世。

    王朝云临终时,没有显出特别的留恋或悲痛,她只是平静地顺应上苍的安排,口中不忘诵经向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苦海无边,北归无望,世事皆空,万物俱寂。她信佛,而这种信,可能也夹杂着她对人生的种种希望、幻灭、悲情、无奈……

    苏东坡谪居惠州的第三年(1094),王朝云带着不舍与无奈溘然长逝,年仅三十四岁。

    朝云去世后,苏轼“终生不复听此词”,就是那首《蝶恋花》。

    苏轼尊重朝云的遗愿,于绍圣三年(1096年)八月三日,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南畔(孤山)的栖禅寺的松林里,亲笔为她写下《墓志铭》,铭文也像四句禅谒: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朝云的死也带着些佛教神秘色彩。朝云葬后第三天,惠州突起暴风骤雨。

    次日早晨,苏轼带着小儿子苏过,前来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有五个巨人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之祭奠,并因此塑像写下《惠州荐朝云疏》,其中说道:

    “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只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