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国的悲欢离合
繁体版

第四十六章千古雄文《谏逐客令》

    公元前237年,嬴政罢黜吕不韦后,随即亲政。

    并启用了李斯。

    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

    秦朝时期大臣、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

    师从当时非常有名气的荀子为师。

    学习了帝王“之术”。

    他分析时局,以为秦国是当下最强大。

    将来最有希望一统天下的国家。

    其他诸侯国都如末日余晖。

    他来到了秦国,拜吕不韦门下。

    开始由于他与吕不韦的政见略有不同。

    因此吕不韦并没有启用他。

    他就一心投入到《吕氏春秋》的编撰中。

    渐渐的吕不韦发现他是个人才。

    随推荐给嬴政做了个郎官。

    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却是嬴政身边的职位。

    这给了他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从这点来看,吕不韦是确实对秦国没有私心的。

    他是一心为了大秦的。

    李斯到了嬴政身边,很快就获得嬴政的赏识。

    被任命为客卿。

    嬴政常常和他讨论治国安邦的策略。

    嬴政深以为然,对李斯也是日渐重用。

    吕不韦罢相后。

    嬴政受宗亲以及秦国的那些旧有官僚。

    如阳泉君,昌平君等的谏言。

    他们认为秦国的事情,坏就坏在那些外来的人身上。

    固然有许多也是为秦国建功立业过的。

    但是大部分都是来秦国做政治投机的。

    严重影响秦国的政治稳定。

    比如嫪毐,吕不韦都是外来的。

    加之从公元前246年,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的,郑国渠。

    耗时9年。

    至今还没有完工。

    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都是这些劝谏之人的理由。

    郑国渠,是韩国为了疲秦,让秦消耗国力,以期自保的一个阴谋。

    不得不说,那个时候秦国一统天下是有原因的。

    其他诸侯国,他们的国君真是脑洞太小。

    竟然能想到这么低级的谋略出来。

    原本为了疲秦,消耗秦国的一项工程。

    没想到,不但没有拖垮秦国。

    反倒因为郑国渠,带给了秦国巨大的经济利益。

    成为吕不韦一心为秦的有力佐证。

    郑国渠,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

    《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看看,这给秦国带来了多么巨大的利益?

    那个时候战乱连年,大量的人口到处寻找生路,称“流民”。

    秦国因为郑国渠,新增众多土地,引来了大量的流民安居。

    不仅带给秦国充足的物资,还让秦国有了大量的兵源。

    嬴政听到那些人的谏言后,毕竟是才亲政。

    政治经验还是欠缺。

    也正在怨恨吕不韦和嫪毐反叛上。

    于是就下达了王命,驱逐在秦的客卿及所有外国人任职的官员。

    李斯时为客卿,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于是上书《谏逐客书》。

    其文笔锐利流畅、言辞恳切、正反论证,雄辩有力。

    是一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谏逐客书》不只是一篇好文章,更是一个治国良策。

    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不止于改变“逐客”,更加为秦王朝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嬴政看到后,深以为然。

    秦王嬴政随即取消逐客令,李斯官复原职,后升为廷尉。

    时间也就样天天的过去。

    嬴政虽然恨母亲,可是毕竟母子是连心的。

    他也有些懊悔自己的决绝。

    但是你说他后悔诛杀嫪毐,后悔囊扑那两个孩子。

    嬴政没有那么博大的胸襟。

    毕竟是生死仇敌。

    他单纯是爱母亲的。

    作为秦王,嬴政必须首先要处理好宗室、后宫。

    有一个稳定的后方。

    才能放手进行统一六国之路。

    因此嬴政有些后悔,但是君王不能随意的朝令夕改啊。

    否则也无法让天下信服。

    当时他正在气头上,还接连斩杀了27位,劝谏他不要软禁帝太后的谏臣。

    现在他也没有好办法。

    从这两件事来看,这个时候的嬴政,还是在政治上很稚嫩的。

    冲动,不计后果。

    考虑事情,短视。

    而且冷血且残暴。

    不过正常,毕竟以前都是理论知识。

    加上吕不韦啥都替他做好了。

    让一个刚登基的帝王,要多伟大和优秀。

    不可能。

    天下之士,总有为了理想或者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不怕死的。

    第28个劝谏者来了。

    茅焦,齐国人,时为一个低品级的客卿。

    对秦王说:“秦国是以天下为目标,而大王有迁母太后的名声,恐怕诸侯听闻之后,由此肯定议论我大秦君王无道,这是有损大秦和王上声誉的事啊。”

    本来嬴政就后悔着。

    这不就刚好有了台阶。

    这个茅焦也真是会见缝插针。

    假如和那27个不看时机的谏臣那样。

    他的坟头草一定很长了。

    但是他偏偏能够把握好时机。

    结果,那些人死了,他却升官发财了,还留名于世。

    所以啊,做任何事都要认准时机。

    于是嬴政亲自率领后宫一众人去黄阳宫,接母亲帝太后。

    赵姬自嬴政走后,疯癫了一个多月。

    可是她肯定无时无刻回想着四十年来的所有事情。

    慢慢的她也懊悔。

    懊悔自己对嫪毐不加约束,养虎成患。

    懊悔给自己的政儿竟然带来了杀身之祸和名誉的损害。

    懊悔,自己的贪欢,害了两个幼小生命。

    慢慢的,她也就淡漠了。

    一切都过去了。

    一切最重要的都失去了。

    就剩下这所谓的荣华富贵而已。

    没用了。

    就这样老死了算了。

    这天,黄阳宫

    行尸走肉一样活着的赵姬,躺在榻上,双目无神。

    突然,太监急步进来,禀道:“太,太,太后。”

    赵姬面无表情,头都没抬,就那样躺着。

    “大王派人传诏,他,,他,他来接太后回宫。”

    “队伍大约一个时辰到。”

    太监都激动的语无伦次的说道。

    赵姬还是面无表情。

    好大一会,她突然站起来。

    “你说什么?”,“再说一遍。”赵姬惊诧的问太监到。

    “大王传来诏令,他亲自来接您回宫,队伍大约一个时辰后到。”

    “啊,,我的儿,我的儿啊。”

    “你终于原谅你可怜的娘了。”

    “都是娘不好,娘错了,娘真的知道错了。”

    “娘对不起你,娘对不起你父亲。”

    “娘错了。”

    赵姬嚎啕大哭,都抽泣的晕厥了过去。

    太监赶忙把她扶着躺在榻上,唤来宫女赶紧照顾太后。

    他出去通知大家准备迎接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