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盛世等你来造
繁体版

第2章:十年庆典赐皇婚

    贞观十年(公元637年),大唐长安城如同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

    城墙高大而坚固,环绕着整个城市,守护着这片繁荣之地。

    长安城北部中央的太极宫,以南北中轴线为核心,布局严谨,前后对称。

    远远望去,宫殿群檐牙高啄,金碧辉煌,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

    正中的太极殿巍峨耸立,屋顶覆盖着璀璨的琉璃瓦,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殿门敞开,露出里面宽敞的空间,殿内随处可见雕龙画柱,壁画色彩斑斓。

    今日乃李世民登基称帝十年大典。

    长安城沐浴在吉祥的阳光之下,空气中弥漫着欢庆与庄严的气息。

    朝霞如锦绣般绚烂,承天门(太极宫正门、宫城南门)前,青石铺就的宽阔道路上,大臣们身着各色朝服,头戴朝冠,步履匆匆,他们的目的地是太极宫,那里即将举行一场盛大典礼。

    徐世勣多年在外戍边征战,贞观十年回至长安参加大典。

    这些年,他也是战功赫赫。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平定王世充,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消灭窦建德,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扫灭刘黑。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平定东突厥,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覆灭东突厥,消除北方威胁,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平定薛延陀,稳定西北边疆。

    今天一早,徐世勣便来到太极宫前等待,无聊之际,四处张望,迎面“一丘之貉”走来。

    为首之人乃长孙无忌,宛如一只矫健的猎豹,身子挺拔,目光锐利,但眉宇间透露出一丝狡黠,仿佛能洞察人心的每一处角落,嘴角常挂一丝微笑,眼中却藏着深不可测的城府。

    “长孙大人,您来的如此之早啊”。徐世勣远远看到长孙无忌,便假意拱手施礼道。

    长孙无忌嘴角微微一抽,浅浅一笑,回礼道:“徐将军,今日乃陛下登基十载庆典,老臣岂能不早点来,以表忠臣之心,倒不如将军这般积极。”

    两人边走边谈,不时点头示意。

    长孙无忌感叹道:“陛下年轻有为,英明果断,十年励精图治,带领大唐走向盛世。”

    对于这样的话题,徐世勣只能深以为然,点头赞同道:“正是如此,长孙大人。皇上治国理政,深得民心,我等只需尽臣子本分全力辅佐,必能让大唐国泰民安。”

    两人有说有笑,看似一团和气,没人会想到,此二人其实积怨已久,这就是为官之道的技巧与城府。

    他们的话题自然引起周围赶来大臣的共鸣,大家纷纷停下脚步,聚在一起讨论着李世民的贤明和大唐的未来。

    大臣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大唐势不可挡的繁荣昌盛景象。

    然而,此刻,跟随长孙无忌一同前来的侯君集,站在一旁默不作声,却思绪万千,似在回忆着什么。

    侯君集原为武将,算是李靖门徒,后叛离武将,与长孙无忌、许敬宗等文臣搞在一起。

    此人身姿并非魁梧,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明的威严,面容深沉,眉宇间犹如乌云密布,给人一种压抑感。

    此时,看到、听到长孙无忌和徐世勣的彬彬有礼,大臣们的和谐群论场面,侯君集嘴角挂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似乎在嘲笑着那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

    因为他知晓这和谐画面背后的真相,于是乎,不自然地就开始回忆起长孙无忌与徐世勣往昔仇怨:

    武德二年,原降唐瓦岗军统帅李密,图谋叛唐自立,唐高祖李渊命秦王平叛,秦王遂派长孙无忌出兵讨伐,在长孙无忌来看,区区李密不足为惧,简直可说,这是手到擒来的泼天功劳。

    然而,还未等长孙无忌出兵讨伐,李密便被盛彦师斩于熊耳山。

    盛彦师也因平定邢国公李密叛乱受封为葛国公,并被授予武卫将军和熊州都督的职位。

    后来得知李密图谋叛唐的信息早被徐世勣告知盛彦师,徐世勣与李密曾同为瓦岗军,也曾做过李密部下,许是顾及当年一些情分,并未亲自动手斩杀李密,而将此功劳拱手送给了盛彦师。

    长孙无忌这“天上掉下的馅饼”功劳,就这样被徐世勣横刀夺功,故而嫉恨上了徐世勣,延误了他早几年成就国公之梦。

    此乃矛盾起始,后来想想可知,这该是李渊谋划削弱秦王李世民的实力手笔使然。

    单方面的怨岂能是恨,长孙无忌乃睚眦必报之人,岂能让徐世勣好过。

    这样的机会来了,侯君集双手理了理朝服,再一次回想起来: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

    大唐初定,但边疆时有叛乱。

    徐世勣,时任戍边大将,以勇猛善战、治军有方而著称,长孙无忌,时任尚书右仆射,位高权重,掌管朝政大事。

    这一年,边疆的突厥部落联合建军,组成了一股强大势力,意图在大唐内乱之际南下侵犯。

    徐世勣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边军前往平叛。

    然而,敌军势众,徐世勣的“忠魂军”陷入苦战。

    长孙无忌在朝中得知徐世勣在边疆陷入苦战后,心中自有算计。

    认为徐世勣久经沙场,必然能够应对此等局势,只需徐世勣付出一些代价。

    因此并未立即派兵增援,也未及时调配粮草,全当是给徐世勣当年横刀夺功的教训报复。

    然,徐世勣的境况比他预想的要严重的多。

    他不仅要面对敌军的猛攻,还需应对粮草短缺、士兵疲惫等种种困难。

    更让他心急如焚的是,他的夫人林氏此时怀有身孕,临盆在即,留在幽州城中,无人照料。

    徐世勣多次派人向长孙无忌求援,请求调兵送粮,以解后顾之忧。

    然,长孙无忌却以种种理由推脱,迟迟未有行动。

    就在徐世勣苦战之际,幽州城地龙翻身,突厥派暗兵侵袭。

    其夫人林氏因惊吓过度,不慎动了胎气,提前早产,因此留下无法根治的暗疾。

    与此同时,林氏腹中胎儿因元气受损,诞下后异于正常婴童,这其实就是因缺氧导致婴儿脑部发育不健全。

    该婴儿也正是现在徐世勣的长子--傻缺徐震,出生后遗症--脑袋不灵光。

    驱逐边塞来犯之敌后,徐世勣亲至长安,面见李世民,将长孙无忌的过失一一向李世民陈述。

    李世民当时并未直接责怪长孙无忌,但也知道徐世勣愤怒难平。

    于是暗示长孙无忌登门道歉,然而徐世勣却拒绝他的歉意,两人因此结下深仇大恨,暗地里较劲不断升级。

    李世民心知肚明,两人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刚好可以稍加利用一些巧妙手段,以平衡两人的势力。

    对于两人的过往仇怨,侯君集一清二楚,这要归因于其在文臣武将中轮轴转,两边都“倒戈”过。

    故而,在侯君集眼里的一团祥和之气下必是暗流汹涌。

    正当侯君集在心中默默回味着徐世勣与长孙无忌的恩怨过往时,一群身材魁梧的武将大步流星地走来。

    为首之人李靖,如松柏般挺拔,眉宇间透露出不可一世的威严,他的每一步都沉稳有力,仿佛每一步都在称量着大唐的江山。

    随后的程咬金则是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满脸横肉,眼中闪烁着豪爽与直率。

    尉迟敬德则是一副冷面寒霜的模样,他的话语不多,但每一句都充满了分量,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仿佛能洞察人心。

    秦叔宝则是一脸温文尔雅,他的笑容中透露着深沉与睿智,仿佛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之中。

    徐世勣见状,微微一笑,主动迎上前去。他拱手向李靖笑道:“李大哥,久违了,风采更胜往昔。”

    李靖点了点头,沉声道:“徐老弟,边疆一战,你威名远扬,让老哥我敬佩不已。”说完,狠狠瞪了一眼远处的逆徒侯君集。

    程咬金拍了拍徐世勣的肩膀,豪爽地笑道:“徐兄弟,你这次回来可得跟哥哥好好喝几杯,咱们一起庆贺你戍边凯旋而归!”

    徐世勣笑着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得意。

    他瞥了一眼远处的长孙无忌,然后转头对尉迟敬德说:“尉迟将军,听闻你练兵有术,不知可否让小弟观摩一二,指导三四?”

    尉迟敬德拱手道:“徐老弟过奖了。若是有机会,定当与老弟切磋一番。”

    秦叔宝则是温文尔雅地插话道:“徐将军,长孙大人与你的恩怨,本不应牵扯到朝廷大局。然而,如今朝堂局势复杂,老弟仍需小心行事。”

    徐世勣闻言,心中微动,他深知秦叔宝的提醒是出于真心。便拱手道:“多谢秦大人提醒。世勣自当谨记。”

    徐世勣与武将们谈笑风生,他们的笑声、谈话声在太极宫前回荡。

    徐世勣身材魁梧,神采飞扬,显然是因为这些年立下赫赫战功而备受同僚瞩目。

    长孙无忌此时在扎堆的文臣之中,面容阴鸷,眼神中透露出狡猾与深沉,目光紧紧盯着徐世勣,仿佛在寻找挑拨离间的机会。

    他看着徐世勣这风光无限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妒忌与愤怒,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制住自己的情绪,然后向徐世勣走去。

    “陛下庆典之后,必将对文武大臣论功行赏。”长孙无忌故意提高嗓门,让周围的人都能听到,“徐将军这些年立下赫赫战功,当乃武将之首。真是可喜可贺啊。”

    徐世勣闻言,心中顿时明白长孙无忌的用意。

    他这是在故意挑拨自己和其他武将之间的关系,试图让自己在朝廷中孤立无援。

    这里的武将,哪一个不是战功赫赫,李靖更是被誉为大唐军神。

    徐世勣微微一笑,拱手说道:“长孙大人过誉了。末将只是尽忠职守,为朝廷和陛下效力而已。岂敢与各位同僚争功?”

    长孙无忌见徐世勣不上钩,心中不禁有些失望。

    但他并没有放弃,继续说道:“徐将军谦虚了。只是,朝廷之中人心复杂,难免有人嫉妒你的功勋。你需得小心堤防才是。”

    徐世勣闻言,心中冷笑不已。都是千年的老狐狸,何必谈什么聊斋。

    长孙无忌这是在故意栽赃陷害,试图让其他武将误会自己。

    然而,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和不满,而是依旧保持着微笑,拱手道:“多谢长孙大人提醒,末将自会小心应对,长孙大人,文臣之首,固若金汤。”

    说完对着侯君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文臣微微一笑,这话自然是说给这些野心勃勃之人听的,若扔一块肉进狼群中,只有头狼独享,其他狼会如何想、如何做?

    这才是两人该有的对话方式,表面客客气气,其中却充满了敌意与斗争。

    长孙无忌的阴险与狡诈,与徐世勣的机智与警惕,他们之间的斗争不会通过语言直击,但却通过微妙的表情和语气传递着彼此的敌意和算计。

    在这权力的漩涡之中,他们都在寻找着对方的弱点,试图一举击溃对方。

    就在这群文成武将唇枪舌战、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际,太极殿前的广场,早已是人山人海。

    百姓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手持彩旗,欢声笑语中透露着对大唐盛世的自豪。

    鼓声隆隆,震天动地,仿佛连天地都被这盛大的庆典所震撼。

    随着晨曦的初露,百官们身着华丽的朝服,头戴高冠,神情庄重地列队于殿前广场。

    他们目光坚定,步履稳健,仿佛是大唐的脊梁,支撑着大唐的繁荣昌盛。

    就在此时,一声高亢激昂的女高音在宫殿内回荡:“大臣进殿!”,一个宦官高声喊到。

    声音如同天籁之音,穿透云层,回荡在长安城的上空。

    文臣武将即可停止喧闹争论,文臣以长孙无忌为首、武将以李靖为首,分别排好整齐的队伍,百官们即刻精神一振,迈着庄重的步伐,依次走进太极殿。

    他们的脚步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如同鼓点般有力,彰显着大唐的威严与庄重。

    随着百官们的入殿,大唐隐相--宦官高士廉,手持圣旨,款步走上台前。

    他身着黑衣红边,头戴高帽,神情肃穆而庄重。

    走到李世民面前,低头行礼后,在李世民的示意下,高声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贞观元年,朕承宣大宝,寰宇澄清,百姓安乐。

    今逢登基十周年之庆,特举行大典,以彰国家之昌盛,百姓之幸福。

    愿天佑大唐,国祚绵长;愿万民安乐,共享太平。

    此诏书下达,咸宜遵奉。”

    随着宦官的宣读,整个大殿内鸦雀无声,仿佛连时间都静止了一般。

    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他身穿明黄龙袍,头戴玉冠,宛如龙临天下,威严而庄重。

    大臣及百姓们纷纷跪拜在地,高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脸上洋溢着对皇帝的敬意和祝福。

    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大唐盛世的自豪和期待。

    此时,太极殿外的天空中出现了五彩斑斓的祥云,仿佛是上天对大唐盛世的祝福。

    阳光洒落在宫殿的金顶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将整个大典映衬得更加庄重而神圣。

    大典进行过程中,舞龙舞狮、奏乐献舞等表演相继上演。

    这些表演不仅技艺精湛,而且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内涵,让人感受到了大唐的盛世风采和文化瑰丽。

    随后,李世民站起身,他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和百姓。

    他深吸一口气,开始发表讲话:“朕自贞观元年承宣大宝,至今已历十载。今日,当此登基十周年之际,朕欲与诸卿共叙往事,展望未来。

    十年间,风雨兼程,夙夜匪懈。

    朕秉持敬天保民之心,致力于国家之繁荣,百姓之幸福。

    今日之成就,非朕一人之功,乃百官齐心,万民协力之果。

    朕登基之初,国家百废待兴,民生凋敝。

    然朕未敢稍懈,励精图治,务在安定民生,振兴国家。

    朕推行均田制,鼓励农耕,以丰衣足食为先;整饬吏治,选拔贤能,以求政治清明;倡导儒学,发展教育,以期文化繁荣。

    此皆朕为国家计,为百姓谋之实举。

    十年之间,朕见证国家之昌盛,百姓之安乐。

    田野之间,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都市之中,商贾云集,百业兴旺。

    此乃国家之幸,朕心甚慰。然朕亦知,国家之繁荣,非一日之功,需时时警惕,不断进取。

    今日之成就,乃朕与百官、万民共同努力之果。

    然朕亦深知,前路仍长,挑战犹多。

    朕愿与诸卿共勉,继续致力于大唐之繁荣,百姓之幸福。

    朕期望诸卿能一如既往地忠诚于国,尽心于民,共同开创大唐之新篇章。

    朕愿天佑大唐,国祚绵长;愿万民安乐,共享太平。

    此朕之愿景,亦朕之承诺。朕必当不懈努力,以实现此愿。

    诸卿共勉之!”

    李世民的话语铿锵有力,充满了对国家和百姓的深深热爱。

    他的讲话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洪流,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他们为大唐的辉煌未来而热血沸腾。

    随着李世民的讲话结束,文武百官及百姓们纷纷再次跪拜在地,高呼“大唐万年!陛下万年!”

    这一刻,整个长安城都沉浸在了一片欢乐和祥和的气氛之中,各藩国、附属国使者对此盛况,唯有目瞪口呆,羡慕不已,只希望有朝一日,在自己的国家,也能有此感同身受的盛景再现。

    大典结束后,李世民移驾凌渊阁,众大臣紧随其后进入。

    长安城,凌渊阁。阳光斜洒,古雅朴素的阁楼之内,气氛庄重而肃穆。

    今日,是李世明登基十周年的庆典,更是他设立凌渊阁,封赏二十四位功臣的盛大日子。

    凌渊阁内,二十四位功臣一字排开,他们中有的身披铠甲,有的手持文卷,每一位都是大唐的柱石。

    李世明站在阁前,思索片刻道:“朕自即位以来,承平天下,寰宇无事,皆因有诸卿之力,辅佐朕躬,共策大唐伟业。

    今日,朕将于凌渊阁设宴,封赏二十四位功臣,为其立像,以彰其功,以励其志,高士廉,宣读圣旨吧!”

    高士廉恭敬地拿出圣旨,高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登大宝以来,寰宇澄清,四夷宾服,皆因朕之文武百官,夙夜匪懈,忠诚辅佐。

    今日,朕欲表彰二十四位功臣,以彰其勋劳,以励臣节。

    首位功臣,长孙无忌,朕之股肱,国之栋梁。无忌忠诚无二,智勇双全,辅佐朕定策于内,平定四方于外。

    朕特封之为赵国公,世袭罔替,食邑三千户,赐良田百顷,以彰其功。愿卿继续辅佐朕躬,共创盛世。

    杜如晦,深谋远虑,决胜千里。如晦为朕出谋划策,每有疑难,皆能迎刃而解。

    朕封之为莱国公,世袭罔替,食邑二千户,赐府邸一座,以表其劳。愿卿继续为朕运筹帷幄,安邦定国。

    尉迟敬德,勇猛善战,所向披靡。敬德守卫疆土,屡立战功,为朕平定四方。

    朕封之为鄂国公,世袭罔替,食邑一千五百户,赐良马百匹,以彰其勇。愿卿继续守卫朕之疆土,保境安民。

    李靖、侯君集、张公瑾、刘仁轨等,皆国之栋梁,各有功勋。

    李靖智勇双全,封之为卫国公,食邑千户;侯君集勇猛果敢,封之为潞国公,食邑八百户;张公瑾忠诚耿直,封之为郯国公,食邑六百户;刘仁轨勤勉尽职,封之为乐城县公,食邑四百户。

    此外,程咬金、秦叔宝、段志玄等,亦各有功勋,朕亦不吝封赏。

    程咬金勇猛善战,封之为宿国公,食邑五百户;秦叔宝忠诚勇猛,封之为翼国公,食邑三百户;段志玄智勇双全,封之为褒国公,食邑二百户。

    其余功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皆为朕之心腹,国家之柱石。朕已一一封赏,以彰其功。愿诸卿继续忠诚辅佐,共创大唐盛世。

    朕期望诸卿能继续秉持忠诚之心,辅佐朕躬,共创大唐未来之盛世!”

    高士廉宣读完圣旨后,群臣跪拜,高呼:“谢主隆恩。”

    此时,李世民看向徐世勣,声音中充满了赞赏:“世勣啊,你忠诚勇武,屡立战功,朕不但封你为国公,还要赐你皇姓李,以彰你的功绩。”

    徐世勣跪下,恭敬地接受封赏,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激动:“谢主隆恩,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世民点点头,又说道:“不仅如此,朕还要为你的长子徐震赐婚,将长乐公主下嫁于他。”

    此言一出,阁内一片哗然。长乐公主乃皇室贵胄,徐震能得此殊荣,无疑是莫大的荣耀。

    徐世勣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深知这是皇帝对他家族的最大恩赐,殊不知这正好也是李世民的巧妙伎俩。

    接着,李世民又一一金口所开,为其他功臣封赏,每一句封赏的话语都充满了对功臣们的褒奖和期望。

    整个凌渊阁内,充满了庄重而肃穆的气氛,每个人都为能在大唐的盛世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感到自豪。

    当最后一位功臣接受封赏后,李世明站在阁前,俯瞰着下方的群臣,他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今日之封赏,不仅是对你们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期许。愿我们共同携手,共创大唐的辉煌未来!”

    他的话语如同一股洪流,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凌渊阁内,群臣欢呼声此起彼伏。这一刻,大唐的盛世气息又再一次扑面而来,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殊不知,此时阁内之人皆是心思活络,各有算计,一切都不是你所看到的这般和谐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