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繁体版

第五十一章 何以如此之重

    有小伙伴指出了称呼的问题,我也一直在头疼,明朝的侯爵到底怎么自称的,查来查去没查到,至于‘本侯’之类的称呼似乎也是没有的,是影视剧的发明,不太符合客观历史,有没有懂的指点下~~

    “见过胡大人!”

    妇人原本面露惊惶,但看到胡明志后,却神色一松。

    连忙行了一礼。

    胡明志摆摆手:“免礼吧!”

    妇人看了看还被周启抱着的女娃,连忙喊:“盼男快过来。”

    “娘!”

    女娃喊了一声,却没有下来。

    似乎被周启抱着挺舒服。

    周启就问:“你是这孩子她娘?”

    妇人连忙点头:“正是小女子!”

    又求救似的看向胡明志。

    胡明志道:“这位是破虏侯,孩子无事,别担心!”

    妇人一惊,最近到处都在传,京城里来了一位侯爷,那些官老爷们都在忙着伺候,连胡大人都在旁边站着,可见这侯爷是不了得的大官,忙纳头便拜:“小女子拜见侯爷。”

    周启摆了摆手:“起来吧!”

    女人起身,欲言又止的。

    周启就道:“这孩子与我投缘,你且坐下,我问你几句话。”

    妇人哪里敢坐,规规矩矩的站在一边。

    周启也不多言,问:“家里几个孩子?”

    妇人答道:“三个!”

    “这个是老几?”

    “老三。”

    “盼到儿子了没有?”

    “没有!”

    妇人脸色愁苦,对女人来说,这年代生不出儿子就是罪过。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啊!

    三胎皆是丫头,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周启又问:“家里吃不饱吗?”

    妇人看了看胡明志,脸上露出了感激:“托胡大人的福,多捕些鱼还能过的下去,这些年日子比前所些好过的多了,胡大人是个好官,我们渔民都很感激他。”

    周启就瞥了一眼胡明志。

    胡明志沉默着,一言都不发。

    周启又问:“一天捕多少鱼,一年能有多少收入?”

    妇人答道:“我家的船太小,去不了远海,只能在附近捕捞,好的时候,一天能有一百多斤渔货,鱼少的时候五六十斤,有时风大浪大出不了海就捕不到鱼,交完赋税,一年能有八两银子,日子还能过的去,这都是托了胡大的福!”

    周启问道:“税赋几何?”

    妇人答道:“七成!”

    周启吃了一惊:“赋税何以如此之重?”

    妇人答道:“口一百钱,小妇人家有七口,每月就得交七百个钱,我家的船太小,也没劳力,若是能多几个壮劳力,捕的鱼多些,就能多卖些钱。”

    周启问道:“每个月都要缴赋税?”

    妇人点头:“每月月头便有税吏下来催收。”

    周启又问:“哪的税吏?”

    妇人瞧了瞧胡明志,挺迟疑。

    胡明志连忙道:“侯爷要给孩子烤鱼,你且回去,放心吧,无事!”

    妇人显然很信任他,放心地走了。

    周启脸色不善:“渔民的人头税收到了七成,可真让人大开眼界。”

    胡明志不吭声,有些事不能随便乱说。

    不然惹出乱子,苦的可还是渔民。

    只是,听这语气似乎不太对劲啊!

    捞银子捞的那么狠,必是个巨贪无疑。

    可是听这口气,怎么还同情起渔民了?

    等了一阵,几个亲兵弄了来柴火,架起了火堆。

    蒋氏子弟又去市集买来盐巴。

    胡明志领着千户所的两个小旗官,亲自动手杀起了鱼。

    周启也没闲着,拿着串好的鱼烤。

    一边烤一边往上面抹着盐巴。

    没有丰富的调味料,也只能抹点盐了。

    小女娃坐在他身边,望着烤鱼流口水。

    不少小孩子也跑了过来,围在四周好奇地看着。

    有两个大点的女娃喊小女娃:“盼男,过来!”

    “姐姐!”

    小女娃喊了声,却不愿过去。

    周启扫了一眼,问:“你的姐姐?”

    小女娃点着头:“嗯嗯,大姐姐二姐姐。”

    两个女娃一个七岁左右,另一个五岁左右。

    周启没管这群孩子,自顾自烤鱼。

    渔民吃不上鱼,这和农民吃不起粮食好像也没分别。

    周启烧烤还是有一手的,都是经常出去露营练出来的手艺,半条大肚子鱼被他烤的外焦里嫩,虽然没什么调料,只能抹一些盐巴,但依旧有香味溢出。

    小女娃咬着手指头,不停咽口水。

    周启觉的差不多了,就将烤好的鱼递给她:“吃吧!”

    小女娃忙接过,却没急着吃,而是招呼她两个姐姐:“姐姐,吃!”

    周启摸摸脑瓜,心情又好了起来:“真是个懂事的乖孩子!”

    两个大点的女娃踌躇着,却不敢过来。

    小女娃起身跑过去,将烤鱼塞给了她大姐。

    然后又跑回来,继续坐周启身边等着。

    这孩子似乎能感觉到这位穿的干干净净抱过她的叔叔不是坏人,因此一点不怕他,愿意和他亲近,都说小孩子敏感,能够感觉到善恶,也不知是不是真的。

    过了一会,周启又将半好烤好的鱼递给她。

    小女娃还没吃,又跑过去给了她二姐。

    周启也不多说,专心致志地烤鱼。

    胡志明杀鱼很麻溜,一条条鱼被杀好送了过来。

    周启有点忙不过来,就招呼亲兵帮忙。

    几个亲兵也围着火堆烤起来。

    第三条鱼烤好,周启给了小女娃。

    这孩子再没给别人,也顾不得烫,忙不迭地咬起来。

    周启要了一个木盘,将烤好的鱼放木盘里,让围观的孩子取食。

    那些孩子原本不敢,可有了第一个人带头,胆子就大起来。

    纷纷拿着烤好的鱼吃了起来。

    等这群孩子们吃的差不多了,日头也快到正中。

    孩子们陆陆续续回家了。

    小女娃的娘亲又来了趟,将女儿领走。

    也没忘了拜谢一番。

    小女娃一步三回头,不停回头望周启。

    周启冲她挥了挥手,小丫头才跟着娘亲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胡志明看着这一切,感觉认知有点被颠覆。

    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即使他能体恤渔民和军户的艰难,甚至不惜犯险亲自带着渔民出海捕捞,也做不到这程度,谁有那个功夫去给一帮孩子烤鱼。

    胡明志实在想不通,一个那么贪婪的勋贵。

    怎么会对小孩子如此有善意。

    真是想不通啊!

    周启吃了一些烤鱼,不打算吃午饭了。

    其他人自然也随他,对付了一顿烤鱼。

    不知道是不是海洋没被污染,总觉的这年代的鱼比后世的鱼要鲜美的多,抹点盐巴烤熟了就是难得的美味,不过要是顿顿吃,估计也会吃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