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清:从活捉皇太极开始
繁体版

第二十一章 付费上班的先驱

    历史虽然已经改变,后金大军还没有来得及围攻京城,就因为皇太极被捉走,跑去围燕山了,但建奴的先头部队杀到京城时,还是给京城百姓带来了巨大灾难。

    这座庄子比较幸运,倒是没遭灾。

    可即使没遭灾,老百姓也会同仇敌忾。

    尽管那些有恶行的俘虏都被周启砍了脑袋,剩下的都是没有做过恶,或者还没来的及做恶的,但庄子里的这些仆役可不会站在他的立场和角度去考虑问题。

    不处理好这个问题,怕是会留下隐患。

    而消除这种隔阂,则需要时间。

    周启转着念头,寻思着怎么解决问题。

    忙活半天,总算安顿的差不多了。

    周启没再盯着,叫过老何问:“庄子里有多少粮食?”

    老何如数家珍,张口就报了出来:“麦三百石,粟一百五十六石,糜子三十二石,豆子二十六石,番麦十七石,秋上处理了一批,这是剩余的。”

    周启点头,既然宫里没取走,那就是留给他的。

    可番麦是什么玩意,竟然没听过。

    周启就问了问。

    何老头道:“番麦是从西洋人那边过来的,因此叫番麦。”

    周启一愣:“西洋人的东西?”

    老何连忙点头:“正是。”

    周启就道:“取来我看。”

    老何答应一声,连忙叫管粮食的去取点番麦来。

    功夫不大,仓管取来小半袋番麦。

    周启打开一看,顿时眼睛就亮了。

    什么番麦,分明就是玉米嘛!

    作为一名农科生,他知道玉米是明朝传过来的。

    南方闽粤地区就有人种,好像皇庄也有种。

    只是没有想到,自己庄子里就有。

    周启抓了一把黄澄澄的玉米打量,就发现这玉米和三百多年后经过数百年培育改良的玉米区别还是挺大的,玉米粒太小,也就豆子大,而且颗粒也不是那么饱满。

    品相也是杂乱不堪,有紫色,也有红色的。

    有的淡黄,有的是暗黄。

    周启问道:“这番麦亩产量几何?”

    老何答道:“亩产能有三石,产量到是挺高的。”

    周启就问:“小麦亩产一石,这东西是小麦产量的三倍,为什么不大面积耕种?”

    老何解释:“侯爷有所不知,这番麦不太入口,不如小麦和南方的稻米,庄子里也不缺这点粮食,就种了几亩拿来喂猪,侯爷若想多养几口猪,明年可种点这番麦!”

    周启:“……”

    把玉米当饲料,只为了喂猪。

    这绝对是他来到大明后,听到的最大的笑话。

    粮食产量不够,老百姓都吃不饱。

    有高产的粮食,却拿去喂猪。

    难怪大明要亡,皇庄里有这东西,皇帝应当是知道的,朝臣也不可能不知道,却一直没有大范围推广,不亡真的没天理,都不知道那帮道德君子读圣贤书何用。

    不过三石的亩产量还是有点低了。

    六七百斤,确实没啥吸引力。

    要知道南方的水稻,上等水田两季亩产也有五六百斤。

    玉米不好吃是真的,产量也没压倒性的优势。

    这玩意在后世,也是作为饲料利用的。

    可问题是,三百多年后不缺粮食。

    现在却不一样,到处是饥荒,北方小麦产量太低。

    多种点这玩意,是能救命的。

    田庄只有粮食,账上没银子。

    把人召集起来,当众宣布了一些人事任命。

    “以后你是侯府大管家,田庄由老何负责,四季耕作佃户管理继续由你负责,但账册和钱粮往来老魏负责,你们两个配合好,把家里家外打点好。”

    周启当众宣布任命,两个老头都领命。

    心也踏实下来,总算能继续安稳过日子了。

    两个老头互望望,都在审视对方。

    魏勋读过私塾,看着就像个有文化的,稳重厚道。

    何老头则截然相反,看着就是一老农。

    憨厚的外表下藏着精明。

    周启暂时住在了庄子里,他得把抓来的这些俘虏好生整顿一番,庄子里不是军营,没他镇着,这帮杀才估计会惹出事来,万一发生什么不忍言之事可就追悔莫及。

    又让人将铠甲兵器取来,打算尽快修补好。

    连番恶战下来,皇太极那身漂亮铠甲早就破损不堪,而且里面都被血水浸透,除了里面的铁片还可以利用,剩下都得扔,差不多得再造一副甲。

    那口宝刀也有点卷,甚至有不少细小缺口。

    也得重新修补,不然没法用。

    两个老头见了他的兵甲,都暗自凛然。

    铠甲都被血水浸透,可见侯爷在战场上厮杀之惨烈。

    周启问道:“庄子能不能修?”

    何老头面有难色道:“庄子里的人都没修过兵甲,尤其是兵器,还得会打铁才行,侯爷不如招个匠户,以后不管是打制兵器战铠,还是修补兵甲都无需再假手他人。”

    周启看向魏勋。

    魏勋点着头道:“此言有理!”

    周启无奈,只得道:“那就招个匠户,你们有熟悉的匠人没有?”

    何老头道:“小老儿跟南城的吴阿三熟悉,可招来为侯爷所用。”

    周启点头:“那就你跑一趟!”

    何老头满口子答应,亲自跑了趟南城。

    快中午时,领来了一个汉子。

    汉子三十出头,看着很孔武有力,尤其那一双胳膊,感觉都能跑马。

    “小人吴阿三拜见侯爷!”

    “起来吧!”

    吴阿三站起身,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

    周启问道:“老何都跟你说了吗,可愿到侯府做事?”

    吴阿连三忙道:“小人愿意。”

    周启就道:“那好,把家小都带过来,以后就在庄子过活吧!”

    吴阿三挺高兴,跟着何老头去了。

    确实高兴,这年代的匠户日子可不太好过。

    都说人分三六九等,匠户无疑是最低的那一等,而大明严苛的户籍制度,让匠户的子孙后代只能都是匠户,人们常说的永世不得翻身,就是指此类情况。

    周启不太了解匠户,问了问魏勋:“匠户工资多少?”

    魏勋对工资这个词感觉很是新鲜,道:“匠户没有工资。”

    周启一愣:“没工资靠什么过活?”

    魏勋就给他讲了一下大明匠户制度的演变。

    匠户的日子不好过,不但要养家,还要给朝廷干活。

    大明的匠户以前是有工资的,但后来没了。

    政策一直在变,现在和明初早就不一样了。

    为了养家糊口,匠户不得不另谋生路。

    但朝廷的工作还在,不能没人干。

    匠户没有工资,不好好干活,朝廷就雇人来干。

    可银子从哪来?

    当然是匠户出钱了,于是匠户不但要养家,还得拿银子给朝廷雇人干活,比如兵器局打制兵器什么的,可交了银子,朝廷又找不到足够的匠人,怎么办?

    只能继续征召匠户,就说扯不扯蛋吧!

    所以大明的匠户那真是过的生不如死。

    周启听的目瞪口呆,还能这样搞?

    曾有专家建议,让没有工作的大学生付费上班。

    如今来看,这可不是后世的发明。

    大明的匠户们才是先驱。

    别的地方不太清楚,至少京城的匠户是这样的。

    能在侯府为奴,可强过匠户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