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出一个盛唐
繁体版

第五百九十二章 逝者如斯

    银装素裹的汴梁,韦昭度独坐轩中观赏雪景。

    桌上一张白纸,一个字都没有。

    桌下火炭盆冒着红光,没有一缕烟冒出。

    逆梁覆灭,丝毫不影响汴梁的繁荣。

    只要大唐的国都还在长安,汴梁的繁荣就会继续持续下去。

    但这一切都跟韦昭度没有关系了。

    韦昭度须发如落雪一样白,脸上的皱纹如枯树皮一样褶皱。

    到了他这个年纪,也该放手了。

    从李禔被封为嘉王起,他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只是不肯相信,也不愿放弃。

    这一封信,已经说明了一切。

    皇帝什么都知道了,一切都在不言中。

    皇帝在等他的交代。

    “好歹有个体面。”韦昭度端起酒杯,双膝跪地朝北遥敬,“臣叩谢皇恩,愿大唐国泰民安!”

    然后将酒一口饮下。

    当夜,大唐前宰相,现任汴梁知府,河南道布政使病死于府中。

    消息传到太原,皇帝当即下令太原全城缟素,追封韦昭度为文华殿大学士,追赠太尉,复其岐国公旧勋。

    韦昭度的死,李晔心中一言难尽。

    大家都得了一个场面,不用弄得太难看,淹没在历史阴影中的事,就让它过去吧。

    韦昭度是奸臣吗?

    显然不是。

    他是三朝元老,黄巢大乱,随僖宗避祸蜀中,授户部侍郎。

    昭宗上位,大肆启用文人,一上来就封韦昭度为中书令、岐国公,受命征蜀,行营招讨使,集合东西二川诸藩镇,十几万大军,三年无果,外不能克陈敬瑄田令孜,内不能制王建顾彦朗,致使东西二川,脱离大唐,断了大唐的退路。

    可以说昭宗日后的窘迫,皆是因为韦昭度的无能引起的。

    其能力比韦皋低了不知多少。

    昭宗继位之初,其实是有那么一丝机会的,不说恢复天下,守住关中蜀中,坐看关东大战,再苟且个十几二十年还是能办到的。

    韦昭度断了昭宗的退路,大忽悠张浚断了昭宗的生路。

    历史上的韦昭度也许很惨,但他的子嗣继续在蜀中为官,韦家继续风光。

    但历史上的昭宗才是真的惨,被宦官囚禁殴打,铜汁封门,被韩建杀掉手上最后的一支力量,被王行瑜、李茂贞、朱温当牌子挂来挂去。

    最终惨死在朱温的刀下,妻儿尽死。

    韦昭度终究只是一个平庸之人,无力承担拯救大唐的重任,却又有自己的私心。

    在大唐稍有生机之后,便急着为世族复辟。

    现在一切都尘埃落定了。

    李晔低调处理,韦昭度还是大唐的忠臣,但也仅仅是忠臣而已。

    历史曾给过他站在台前的机会,但他终究没有完成自己使命。

    追封韦昭度的同时,李晔还追封拓跋云归为左禁卫大将军、延国公、一等忠靖功臣,郝摧追封泾国公,一等忠勇功臣,二人皆铸石像于朱雀街。

    风雪稍停,正准备起行的时候,西北又传来噩耗。

    左千牛卫大将军、金国公冯行袭病逝,享年六十有五。

    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已经过去,第一代的名臣名将们也逐渐凋零。

    古人五十不称夭,六十五岁,已经算是长寿了,特别是在这个纷乱的时代里。

    冯行袭长子冯勖出任沁州知州,政绩平庸,无功也无过。

    次子冯德晏,在李筠手下任都将。

    李晔遂下令冯勖承袭父爵,为上庸郡公,加封散骑常侍,二品功臣。

    追封冯行袭为枢密使,一品护国功臣,谥号忠敬。

    不过冯行袭的病逝,也令西北防御空虚起来。

    张行瑾、杨崇本、冯行袭原本是稳定三角,现在缺了冯行袭一角,要么张行瑾坐大,要么杨崇本坐大。

    这不是李晔愿意看到的。

    杨崇本在西北已经是封疆大吏了,若是再把廓州、兴海、天唐府交给他。

    搞不好弄成尾大不掉之势。

    别人有野心是别人的事,自己不知道防范,就是自己的愚蠢了。

    杨崇本可以在松维扩充势力,也可以在高原扩充势力,但决不能把手伸入河湟腹心之地。

    这不管他忠不忠心,而是制度上防范。

    西北唯一能弥补空虚的除了老丈人张全义,就剩阿史那真延了。

    张全义年事更高,阿史那真延为将尚可,英勇无畏,为帅就有些勉强了。

    杨师厚、高行周、刘知俊刚刚经历大战。

    李筠镇守幽州,周云翼镇太原,李嗣源镇临潢府,朱瑾年纪也大了,李承嗣在营州修养身体。

    李晔思索了一阵之后道:“升李存审西南行营招讨使,权知西南诸军事。”

    李存审也是一员帅才,历史上大小百余战,未尝败绩,兵略并不在周德威之下,受到李存勖的猜忌,放在后方坐冷板凳,所以才比杨师厚少些名气。

    这样的猛人不拿出去砍砍人,放在家里实在太浪费。

    “吐蕃现在是个什么情况?”这几年心思都花在辽东,也不知高原怎么样了。

    赵义存一愣,有些回答不上来。

    李晔没有怪他,“你让枢密参事们把高原的线报整理出来,汇报给朕。”

    皇城司只对皇帝负责,所以高原细作的线报都是向皇帝行辕汇报的,枢密院现在也成了随军的部门,李晔身边总带着三十多名枢密参事,负责处理军情、整理谍报,制定作战计划,部署后方粮草,统筹各部之间的协作等等诸多事宜,算是如今大唐最繁忙的部门。

    “属下遵命。”赵义存匆匆而去。

    枢密参事们效率颇高,当晚便有结果。

    赵义存说不清楚,直接把枢密参事拉过来,“禀陛下,自僧人们入吐蕃,陆论藏日夜防范,高原之上各城邦主纷纷尊奉我大唐僧人,提出与陆论藏辩法,陆论藏不从,各城邦联合,组成护法军,围攻逻些城,不敌张行瑾。自佛法传入高原之后,陆论藏声势大减,门徒纷纷离散,转投真正佛门。”

    这个枢密参事比较年轻,说话啰嗦,不过李晔差不多听清楚。

    佛门得到了高原各城主的响应,用以对抗陆论藏的歪、理邪、说。

    成果还是很显著的。

    “杨崇本有何动静?”

    “杨上将军向西川道、陇南道索要粮饷,秋时发动过几次进攻,皆无功而返。”

    自从蜀中之战后,杨崇本就变得消极起来。

    当然,也跟李晔没有封他为大将军有关系。

    但平心而论,杨崇本的功劳还不够。

    周云翼、辛四郎是从龙之臣,冯行袭雪中送炭。

    至于杨师厚、刘知俊、李神福、李承嗣、朱瑾这几人,哪一个不是赫赫有名的大将?

    战功无数。

    再说伐蜀伐南诏,主要的功劳也不是杨崇本,而是杨师厚。

    李晔至今没有忘记当年他在邠州摆了辛四郎一道,不然也不会有他现在的地盘。

    心思多了,容易钻牛角尖。

    “秘令松州皇城司、宣教使对杨崇本作出评估。”有些人,总要敲打一下,才会乖乖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