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混在明末当军阀
繁体版

第50章 大帅仁义无双

    “钟明钟子清?如果不是大帅提起,我还真的没有想到他。”

    听到李恒提到钟子清这个名字,吕兆波微微一愣之后立刻想了起来。

    “先生跟这位认识?”李恒问道。

    “何止是认识,我们甚至还是同一年中的进士。只是我蹉跎岁月,也当了个知县,而钟子清却被朝廷赏识,一路升到了兵部武备司郎中。他三年前丁忧回家守孝,两年前我调任南江知县后还去拜访过他一次,算得上是有些交情的。”

    吕兆波回忆往昔,语气之中多少带着些唏嘘之意。

    李恒心道你们果然认识,那事情就好办多了。

    于是他将李大山带回来的消息告诉了吕兆波,后者愣了一下,却似乎并不惊讶。

    “钟子清的确能干出这种事情来。他本就是巴州人,从小就有‘神童’之称,后来中了进士当了京官之后更是在巴州名声大噪。此人做事干练果断,虽然是文官,但是却颇有英武之风,而且还能骑马射箭,真的称得上一句文武双全。”

    李恒听得出来吕兆波的语气之中对这个钟子清颇有些推崇。

    他略作沉吟后问道:“那依先生之见,此人是那种迂腐愚忠之人吗?”

    吕兆波立刻听出来了李恒的意思:“大帅是想要招揽他?”

    李恒点点头,很坦率地承认道:“的确起了爱才之心。不过需要先生帮忙啊。”

    吕兆波道:“义不容辞。我可以先给他写一封信,请大帅派人送去巴州。只要大帅能救巴州,钟子清一定会感激大帅的。到时候他只要跟大帅一见面,必然会被大帅的风采所吸引。到时候我再从旁说项一二,应该问题不大。”

    李恒欣喜道:“那最好不过了。”

    很快,吕兆波写好了信,得到李恒首肯后,封上印泥,盖上私章,然后交给了李恒。

    “大帅,若是要救巴州,就得尽快发兵啊。”

    吕兆波提醒道。

    李恒道:“我已经下令李家军第二营开始集结了。现在船只也搜罗的差不多了。若是快的话,最多三日,我就会带着援军抵达巴州城下。”

    吕兆波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第二营?而且大帅你还要亲自去巴州?”

    他完全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个第二营来,因为李恒从来没有跟他说过这件事。

    不过李恒却没有回应他这个疑问,而是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不错,我亲自去巴州比较合适。”

    吕兆波也就不再多问。

    李恒让人将李大山叫来,将信交给他吩咐道:“你将这封信交给王忠,让他想办法送进城中的钟子清。然后你们继续在城外监视流寇的动向,记着保护好自己。”

    李大山刚刚吃了一顿饱饭,就要匆匆再次返回巴州,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看起来干劲十足,拍着胸脯道:“少爷你就放心吧,你交代的事情我一定办的妥妥当当的。”

    李恒给李大山派了一艘运输船,跟他一起坐船南下前往巴州的还有一百名弓箭手。

    这些人是李恒拨给王忠,让他在巴州城局势危急的时候用的。

    不指望靠着这点人击败流寇,但是在关键时刻却能牵制流寇,同时给城中守军一点信心,让他们知道是有援军的,而不是孤立无援,这样他们就不会轻易投降,就能坚持到自己带着大军赶到。

    李大山离开之后,李恒又想到了钱的事情。

    不过还没等他开口发问,吕兆波似乎就明白了他的意思,主动开口汇报道:“大帅,我已经筹集到了二十五万两银子,还有一千石的粮食,以及一些布匹和草料。现在这些东西都已经送入了县衙的库房之中。大帅若是要用,随时可以派人支取。”

    李恒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颔首赞道:“先生果然是干才啊,这个结果比我预期的要多。”

    至于怎么筹集的,吕兆波没有说,李恒也不想问。

    不过他大概也能想到,因为这几天城防营的人整队整队地开出了县城。

    至于去干什么,李恒猜想应该是自己这位吕知县去帮助那些大户们提高觉悟去了,主打一个“以理服人”。

    看来这位吕县尊已经很好地掌握了乱世之中跟这些乡绅大户们打交道的正确方法。

    吕兆波紧接着又向李恒汇报了另一件事:“大帅,这几天从阆中还有巴州等地来的难民越来越多了。我派人收拢了不少,让人在城外搭建了一些窝棚让这些难民暂时栖身,又让人在设置了粥棚施粥,暂时稳住了他们。只是难民越来越多,这么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

    在古代,无论是太平盛世还是乱世,难民永远都是不缺的。

    就算是太平盛世,也有各种天灾,譬如洪涝干旱以及地震风灾等等,都会让很多百姓失去家园,最终流离失所,成为难民。

    至于乱世,往往天灾人祸都凑到一起了,无数的百姓失去了家园,自然又造就了无数的难民。

    难民逃难的目标往往是一些比较繁华的大城。

    往小地方跑的都是少数。

    现在张献忠的大西军攻入四川,到处攻城略地,难民自然是不会少的。

    李恒对于此事自然是知道的,只是他跟吕兆波早有分工,民政上的事情吕兆波能做主的就自己做主,事后汇报一些就行了。

    “现在收拢了多少难民?”李恒问道。

    吕兆波道:“目前已经超过了一千余人,大部分都是青壮男子,剩下的则是一些妇孺,老人则是最少的。”

    这个比例倒也是正常的,因为那些身体弱的,半路上往往就倒下了。

    还有很多老人,故土难离,又不想拖累家人,就留在了家乡等死。

    所以最后那些年轻的男子和他们的妻儿了,当然也有可能是别人的妻儿。

    一千多难民听起来好像不多,但是考虑到南江城只是一个小县城,又不是府城,更不是省城,能来这么多已经不少了。

    李恒沉吟片刻后问道:“以往官府是如何安置这些难民的?”

    吕兆波苦笑一声道:“最多也就是施粥,而且还是那种掺了沙子的粥,让他们能多活一天是一天。朝廷都没有钱,地方衙门更没有钱粮了。至于那些乡绅大户们更不会去主动打开他们的粮仓来赈济这些难民的。”

    李恒了然。

    以往吕兆波虽然也是知县,但是在大明王朝已经奄奄一息,摇摇欲坠的大背景下,地方官府也是人心惶惶,缺钱少粮,官府的威信也一落千丈。

    别说很多官员根本顾不上这些难民的死活,就算是吕兆波这样的好官,也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要赈灾救济难民,就要有钱有粮。可是朝廷连年用兵,国库都空的能跑耗子了。地方上都几十年之后的税都收了,官仓里自然也是空空如也。

    那些乡绅地主们家里虽然有银子有粮食,但是指望他们会主动拿出钱粮来救急难民,那更是异想天开。

    那些黔首百姓的死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最多是心善的老爷不忍心看见穷人,让人将那些难民驱赶到他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李恒其实对于难民的安置早就有些想法了。

    这些难民对于地方官府来说虽然是负担,但是对于李恒来说却都是财富。

    只要安置得当,他们都将成为自己力量更加壮大的基石。

    “先生,我这里有一些想法,你听一听。”

    李恒将自己对安置难民的一些想法一条一条地说了出来。

    总结起来就是这么几点:

    第一条,就是如吕兆波之前所做的那样,在城外搭建窝棚,设置粥棚,让这些难民暂时安顿下来。

    只是光这么做显然有些粗糙。

    一个完整的难民营肯定要有许多规矩,这些规矩是保证这些难民不闹事不给当地治安环境带来隐患和麻烦的重要前提。

    所以要打造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从各个方面去管理这些难民。

    第二条,就是以工代赈,或者说屯田来发挥这些难民的价值,既能增加粮食收入,又能减少土地荒废,还能让这些难民们活下去,一举数得。

    而且在这个屯田和做工的过程当中,这些难民也学会了守规矩,纪律性也得到了训练。

    以后要是招募兵员,这些难民就是很好的对象。

    第三条,则是在这些难民安顿下来之后,从中选拔出那些服从性高,表现好的,给他们一份稳定的工作或者给他们分配田地,将他们编入本地户籍,享受本地百姓一样的待遇。

    甚至他们还能成家立业,他们的孩子也能入学,以后甚至还能考试入仕。

    这就是给了他们一个未来的希望,让他们知道好好表现,遵守规矩才是正道。

    李恒虽然说了一个大概,但是吕兆波却是越听眼睛越亮。

    这些章程可行性非常高,既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还能着眼未来,是绝对会受到那些难民强烈拥护的!

    最后他由衷地起身向李恒鞠躬行礼道:“大帅仁义无双,既能救这些难民一时,也能救他们一世,老夫代这些难民谢过大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