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灵画师
繁体版

第18章 鸣冤鼓(求追读)

    阴魂为鬼,阳魂为人。

    阳魂,也就是活人的灵魂。

    这些血尸,全都是在活着的时候被强行抽出了阳魂!

    许夜停笔端坐,像是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似的,抬头问道:“画皮鬼抽取活人的阳魂生吞吗?”

    仵作老吴和葛元彬闻言皆是一愣,不知道许夜为何会突然问起了这个。

    老吴十分肯定地道:“不会。”

    葛元彬也点了点头,道:“是,不会。”

    见许夜仍然面露疑惑之色,老吴继续解释道:

    “世间的鬼多种多样,但每种鬼杀人的方式,却都是固定的,绝不会变。

    画皮鬼杀人,是剥人皮喝人血,这是画皮鬼很明显的特征。

    当然,女鬼大多都喜欢以交合的方式吸食男子的阳气,这是女鬼的通性,不在此列。

    而且吸食人的阳气,不会立刻致人死亡,通常只会让人阳气亏损,当阳气亏损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诱发人体的各种疾症,进而致死。

    这跟生吞阳魂,是有本质区别的。”

    葛元彬道:“衙门里有镇夜司刊发的《鬼物百科》,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鬼类的特性,你回去拿去看看。”

    许夜点了点头。

    如此一来,事情就明显了。

    上湖村的人,不是画皮鬼杀的!

    杀他们的,另有其鬼。

    也就是说,昨晚成彩妹和曾丽华两个画皮鬼,确实是离开了,事后没有再折返回来屠村。

    那么问题就来了。

    屠村的鬼既然是以吞食阳魂的方式杀人的,那么它就完全没必要、也不会将人皮全都剥了。

    然而,它这么做了,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这样做,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让人以为这件血案是画皮鬼干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许夜在场,葛元彬他们根本就不可能知道上湖村这些人的真正死因,最后只会把账记到画皮鬼头上了事。

    栽赃嫁祸?

    这是鬼能干出来的事情?

    假定,这件事情是有人故意栽赃的话……

    那么它做这件事情,就是有预谋的,而不是临时起意。

    它既知道上湖村昨晚要请傩神对付画皮鬼,又知道画皮鬼会前来报复。

    无论如何,这样的事情,怎么看着都不像是鬼能干出来的事!

    难道说,真的有人在背后捣鬼?

    但上湖村的人,确实又是被鬼所杀,毕竟人是不可能做到强抽活人的阳魂的。

    那么,也就是说……

    这件案子的背后,既有人、也有鬼作祟。

    想到这里,许夜不禁感到后背一冷,传来阵阵寒意。

    是什么人,会处心积虑屠掉一个村子的人,连老幼妇孺都不放过?

    寻仇?

    不会。

    因为画皮鬼大概率也会屠村。

    事实上,如果不是许夜横插一杠,画皮鬼十有八九也会将村里人杀了泄愤。

    当然,她们会不会杀得那么干净,这就是两可之间了。

    但什么样的仇恨,会让人恨到要将整个村子杀得一个不剩呢?

    上湖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村里住的都是老实巴交的百姓,不可能惹下这么大的仇怨。

    所以,“寻仇”一说不成立。

    如果不是寻仇,那就是另有目的了。

    目的是什么呢?

    阳魂?

    上湖村这件血案,波谲云诡,背后恐怕大不简单。

    葛元彬见许夜画完了,便叫人收尸,然后带着许夜和老吴出门,去往下一家。

    就这样,三人挨个将村里每间房子挨个检查,许夜也一一将那些没有皮的尸体画了下来,一直干到中午,也才看了七八户。

    上湖村一百三十户,凡是在家的人,无一幸免,全部罹难。

    其中,还有许多其实并不是上湖村人,而是外来人在本村租住的小商贩和打零工的人,也全部被杀。

    而且,所有人都被剥了皮。

    许夜至今画过的尸体,这些人的死因也完全一致。

    阳魂被吞噬!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被一个鬼所杀,至少是被同一种鬼所杀。

    到了中午,众人来到村外的湖边,休息吃饭。

    看了半天血淋淋的尸体,仵作老吴还好,许夜和葛元彬却都吃不下去饭。

    许夜不用说,能撑到现在就已经不易了。

    葛元彬虽然见过不少尸体,但这样的场面,连他这位捕头也是有点抗不住了。

    ……

    午饭时间刚刚过去。

    县城。

    府前大街。

    一个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子,一身缟素,推着一辆架子车。

    车上盖着一块白布,只在车尾处露出一双人的脚来,脚上还穿着一双绣花鞋。

    看轮廓就很明显,白布之下所盖的,是一具尸体。

    这一不寻常的举动,立刻引起了城中百姓的注意。

    甚至有许多人都跟在青年后面,想要一探究竟。

    他推着架子车走过半条街,身后便跟了一群人。

    青年对跟随的群众毫不理会,他一脸木然,双目无神,只是机械地往前走着。

    一直来到县衙门口,他才顿住脚步,扭头朝县衙的方向看了看,然后才缓缓地将手上推的架子车放下。

    青年又看了一眼白布覆盖的尸体,然后毅然决然地走向衙门口的鸣冤鼓,拿起鼓槌就敲了起来。

    击鼓鸣冤。

    看到青年的举动,围观的百姓皆是吃了一惊。

    听闻鼓声,许多远处的百姓,也都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朝衙门赶来。

    这鸣冤鼓,虽然就摆在衙门大门口,却不是可以随便敲的。

    《大明律》载有明文,凡百姓敲响鸣冤鼓,无论何等情状,官府都必须要受理案件。

    当年太祖皇帝定下的这条规矩,没执行多久,地方衙门就受不了了。

    衙门每天那么多事,治下的百姓又这么多,天天有人来击鼓鸣冤,府县老爷不胜其烦。

    后来,就又加了一条规矩。

    凡是敲响鸣冤鼓的百姓,甭管你有理没理,进了衙门先打二十大板。

    这一招效果很是显著,自此之后,这鸣冤鼓摆在外面,就罕有人敲了。

    青年敲了没几下,衙门里便有一个衙役急匆匆地赶出来,一脸恼怒地瞪视着击鼓青年,喝问道:

    “什么人,干什么,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吗?”

    那青年放下鼓槌,拱手道:“小民任大年,有天大的冤情,求大老爷做主。”

    那衙役闻言,顿时皱起眉头,道:“大老爷没空,你……”

    上湖村刚发了重大血案,大老爷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这时候哪有空闲升堂问案。

    然而,衙役一句话没说完,便瞅到一旁架子车上摆着一具尸体,顿时就愣住了。

    又死人了?

    围观群中听到“大老爷没空”,立刻就哄了起来,纷纷地道:“敲响了鸣冤鼓,衙门怎能不管?”

    衙役见起了众怒,登时有些吃不消,他向敲鼓青年问道:“这尸体是什么人?”

    任大年道:“是小民的未婚妻。”

    “未婚妻?”

    衙役闻言,便有些恼怒地道:“未婚又不是妻,你来出头算怎么回事,她的父母家人呢?”

    任大年高声道:“小民要状告的,正是她的父母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