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请上朝
繁体版

第51章:改革大开发

    从军真是条极好的出路,以前不愿意当兵是怕被朝廷坑。现在的大唐不一样。李易把他们当自己人,这些人就愿意给他卖命。

    经过考察,大唐前来治理地方的官员们发现广南西路真不好开发。

    地少林多,粮食够吃就不错了,种地肯定发不了家。

    水果倒是极多,问题是路难行,还没运出去就烂完了。

    山货倒是不少,可也受限于距离和商路不通。

    所以说,广南西路地方上真没几个钱。

    官员们通过电报,发信回去求援。

    李易下令让他们立刻修路,山多就用炸药!

    要想富,先修路,这道理都懂。

    一声令下,广南西路无数工程兵开始大基建时代。同时,水路码头也在兴建。

    大唐出钱修路,还包吃。这让本地人感觉很不好意思。他们竟然说不要工钱。

    这让张振宗很惊讶。他没想到他们能淳朴到这份上。

    刚开始,他还以为他们都是蛮横不讲理的人。

    后来才发现,这地方的人,心里有他们的一杆秤。

    你当他们兄弟,他们就把你自己人。你想坑他们,他们就能跟你玩命。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外面来的聪明人,总觉得他们横蛮不讲理的原因。

    这些聪明人总是抱着算计别人的想法与他们相处。

    世上没人是傻瓜,纯朴的人可能嘴巴不会说话,但是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

    为了修路,水泥厂在各处开始大量建立。各种工坊也相继开办起来。

    当地人终于有了来钱的路子。

    一开始,他们没启动资金。李易大手一挥,给当地的“有识之士”批下了大笔贷款。如此,才算把当地的商业盘活。

    贷款这种事情,对南方边远地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多少年了,终于见到朝廷往回给钱了。

    几经考虑,李易决定将水果和糖扶持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李易特意将保鲜技术搞了出来。以便他们的水果能运往各地。其中的甘庶种植,更是成为重中之重。

    李易与他们签定了高价保销协议,预付了三成订金对整个产业进行扶持。

    这让当地人对种植甘庶充满了热情。

    后世的甘庶卖不起价,现在可不一样,糖依旧是高价品,特别是大唐出产的白糖。

    不同时空下,老表们最终还是摆脱不了战场上砍人,战场下砍甘蔗的命运。

    至少这个时空,可以让他们砍得开心点。

    最后一个可以扶持的重要支柱产业就是盐。

    大唐占据了四个省,广南东、西两路,皆临海。

    李易很容易就用“气运抽字法”得到了海盐提炼技术。

    他在两个省分别设立了制盐机构。

    相比井盐,海盐就跟捡钱差不多。

    大唐的大建设时代,每天都要花出去海量的钱。许多官员生怕大唐资金链会断掉。

    唯有李易从没有担心过。

    研究中心每天都有新成果产出,他掌握的技术越来越多。

    说句不好听的,随便一个点子转化为商业。挣到的钱就够大唐正常运转好几年了。

    当然,为了保护技术,李易还是颁布了专利法。

    因为他发现,许多劣商竟敢不经过他的同意,不加入商会就自己开工坊,用他的技术挣钱。

    偷技术不止,你还不交税!

    这断然不能忍。

    李易搞出来的大唐商会,说白了就是后世的工商局。目的就是为了收税和管理这些商人。

    在大唐不加入商会,是没办法经销商品的。

    现在好了,他们搞私活!

    自从李易开办公私合营,大唐的技术就大量在民间出现。这使得仿造成风。

    专利法实施后,大唐开始打击非法行商。大唐境内的商人们才纷纷收敛。

    境内不让开,有此人就跑到境外开。这使得境外的非法工坊飞速发展起来。

    冬季过去之后,大唐突然惊奇的发现,全国各地到处开起了仿造的工坊。

    特别是水泥和香皂厂,开得到处都是。

    好在玻璃技术李易一直没放出去,不然损失就更大了。

    另外,像纺织业这种需要设备和技术含量的产业,那些商人也没有办法仿造。

    但光是一些轻工产业被偷师,大唐就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大唐的商业份额被侵占,让大唐商人们很生气。

    他们纷纷托关系找官员向李易进言。

    希望大唐能出兵占领其他地区。再打击那些非法商人。

    李易对此无动于衷。

    或者,不如说,像水泥这种技术,就是他故意放出去的。

    他想搞全国性的基建,光靠他自己打到哪里就搞到哪,实在太慢。

    水泥当然是多多益善。

    至于香皂,一点小东西罢了,让世人更讲卫生一点,岂不是更好。

    其他轻工业都是小生意。

    随着大唐逐渐扩大。许多原来高价的商品,李易以后也会主动将其打成白菜价。

    不过在这之前,他还是得收割一波财富才行。

    目前最赚钱的还是钢铁制品,中间的利润实在是太大了,需求量也大。

    随着市场不断扩大,钢铁原材料越来越吃紧。

    直到李易在江凌搞了座巨大的钢铁厂,这才将产能勉强跟上来。

    他本想各省都搞一个,又怕技术外泄,只能暂时作罢。

    这几个月,他当军火商,日进斗金。

    大唐的商人们真是神通广大,竟然把兵器卖到了周边各个国家。

    这让王漓颇有微辞。

    她通过电报,将李易数落了一顿。

    不得已,李易只好答应给她提供一些炸弹和钢甲,好保持她在北方的军力优势。

    大唐的官员们对此很担心。

    若是将来大乾与他们翻脸,不愿意和平统一。这么作,岂不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可惜李易不听,他信心百倍,认为不会出问题。

    整个冬天,大唐没再对外用兵,春耕时节当然更加不可能出兵。

    占据四省之地后,虽然大唐在兵源上一挑再挑,将正卒的数量一压再压。但是整个军团的数量还是达到了惊人的二十多万。

    这让文官们很不满。

    每次发俸禄,他们的脸都拉得老长。

    许多官员都在说,以大唐的军力,十万兵已经能够横扫天下了。根本没必要搞这么多人。

    而且,以大唐的政策,是不是每打下一个地盘就要征兵?

    那谁受得了。

    不得已,苏明远只好来找李易。因为,春耕之后马上就要再次扩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