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请上朝
繁体版

第39章:有余粮

    在大乾,一个普通家庭,一般有两代到三代人。人口在四到八个人之间。

    以前一亩地产粮约二百斤左右,平均一户农家可耕种十亩地,收二千斤。一年两耕,得粮四千斤。普通人一年口粮需求二百斤左右。

    大乾农税不高,地主田租一般是30-50%,理论上讲,就算是町户也能温饱有余。

    但是,凡事就怕有个但是。大乾的赋税折现、就很折磨人。

    农户每年有三到四个月时间要免费给官府干活。当然是不包吃的。

    这个还好,那个折现就很坑人。交税的运费是要农人出的,就以粮折银来算。

    怎么个折算法就是下面官员说了算了。

    除此之外,巧立名目的杂税也有不少。

    反正除了天子脚下看得严。大多数地方,一年到头,自耕农还能留点粮。町农就只能混口饭吃,想结余是不可能的。

    更惨的是,大乾商业发达,有钱人很多。有了钱之后,他们第一个想法就置办田产,兼并土地。

    最终一百多年下来,土地几乎因各种原因,慢慢落到了少部份人手里。大部份人则成了没田的佃农。

    一旦碰上灾年,或者地方官不做人。没饭吃是分分钟的事。没活路,那就只能造反了。

    这也是为什么,大乾几乎每年都有人造反。他们也习惯了,闹得不过分就招安了事。闹得太过就剿了。

    如今,大唐赋税皆免,还没了田租。产出都归自己所有。

    同时官府推出了化肥,用了化肥后亩产竟翻了一翻,亩产达四百斤左右。

    除此之外,这一季,李易的杂交良种也在气运作用下种育了出来。明年估计亩产达到六百到八百斤没有问题。

    按大唐的分田法,除了另外可以量力承包的荒田、山地外,每人还可分二亩良田,同时许多人还租种了官田。

    总的算下来,平均一户人家如果按六口人算。这一季秋收,每户得粮约为五千斤粮。六口人一年也就吃掉一千二百斤粮,还有三四千斤粮剩余。

    在往年,这也就地主家可以想想,自耕农都不敢想。

    到了明年,推广良种,一年收两季。一户人家至少能余粮一万五千斤以上。

    大乾的粮价在3.5文每斤,也就是说一年能有个五十多两银子的收入。

    这是能想像的事吗?

    大乾普通人年收入才三到五两银子。

    就这还不算完。几个月前,李易去收棉花种子的人早就回来了。

    每家农户都领到了种子,并在荒山坡地上全种上了棉花。

    棉花一卖,再加上到工坊作工的收入。还有给李易当差的收入。

    一笔笔算下来,大唐的普通人都富得流油。更别说到处开工坊的乡绅们了。

    商路打通后,大唐的高度酒、绵布、香皂、玻璃制品、水泥、白糖、雪花井盐等等特产无一不大受欢迎,供不应求。

    乡绅们嫌得盆满钵满,一下子也成了李易的狂热拥护者。

    种地?傻子才种地。

    这群乡下土地主,摇身一变,成了大唐的第一批资本家。

    同时,大量的商队涌入大唐,他们带着原材料而来,大赚一笔。拉着大唐的商品而去,又大赚一笔。

    李易成了女帝夫婿后,不用担心被安上勾结反贼的罪名,商队来得更多。大唐的商业彻底被盘活。

    大唐收商税就收得手软。再加上他们的国有企业收入。他们再也不用担心大唐会因为没钱而垮掉了。

    城外,苏明远早早搭好了一个高台。

    李易从拖拉车下来,看见那高台就有点牙痒痒。

    他狠狠瞪了眼苏明远,后者小心的凑过去:“师父,主意不是我出的,是宋源。他们说这有利于提高您的威望,也显得你亲民。”

    “罢了。”李易走向高台:“搞快点。我陪你们折腾一个早上,笑得脸都麻了。”

    “马上就好。各代表献完礼,阅完兵就完事了。”

    李易无奈,大庭广众下,他也不好发脾气走人。只能如亲善大使般走上高台。

    众目睽睽下,一个小丫头代表女学生上去给他行礼、喝了首童谣——就是他们刚开始造反时编的那首。一个小子代表男学生同样上去给他背了篇表忠心的文章。

    李易慈祥的鼓励了一番他们,说他们是五六点钟的太阳,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这话抄得很有水平,让两个小家伙,激动不已。

    接着一名老人代表百姓给他献上了五谷。李易又秀了把尊老,把老人感动得不得了。

    乡绅和百官代表一起上的台,他们倒没给他献什么。只是大礼参拜,表了忠心。

    李易勉励了他们,说了番客套话。同时邀请他们一起阅兵。

    手下给李易搬了把椅子放在高台上。他总觉得所有人都站着,就他一人坐着,很不踏实。又在众目睽睽之下,感觉更捌扭了。

    于是干脆让人撒走椅子,跟着所有人一起站着。

    从城门中缓缓走出一队队整齐的士兵方阵。

    打头的是数百人的骑兵方阵,他们纵马走来,气势十足。

    第二个方阵是肩扛步枪的步兵方阵,他们用正步走,一跳踢踏而来。整齐而有力的队列,震憾了所有人。

    最后是炮兵和城卫队混在一起出现。

    他们打了几次空炮,让人觉得很喜庆。

    人山人海,枪炮的威力也没办法演示。

    大部分人只觉那奇怪的东西,比鞭炮要响。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可怕。

    在张振宗带领下,一众士兵,整齐的向李易行礼,同声大吼表忠心。

    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古人,确实有被秀到。

    李易发表了一番讲话:三句不离为了百姓,感动了无数人,山呼万岁之声不绝于耳。

    小型阅兵很快结束,李易上了拖拉机,在所有人的山呼万岁下进了城。

    一直到进了李府,李易才长长吐了口气,整个人都累瘫了。

    下次再不能让他们搞场面活了,在那么多人面前演戏好累。

    事情还没完,明天他还要举办一场大朝会。与一众大唐“百官”定下未来的发展事宜。

    摸鱼了太久,压下来的事可能不少。他得想个办法把它们甩出去。

    李易很快心里有了个大概的思路。他在书房写写划划,将现有的各个部门一一拆分,责任到各人。

    为了不让自己日后因用错人擦屁股,他还用上了气运选人大法:让他每决定一个人事任免,都同好幸运的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组织架构上,他采用了六部加一个总理内阁的组合。

    如此一来,他就只需要面对几个人,就可以管理好下面的一堆人。

    当然,为了不让他们唬弄自己。必要的威慑还是要的。

    这里就需要有一个“坏人”、一个法官、还要有一个别人不知道的眼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