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抹去的岁月
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赶集的经历

    按照当地习俗,四十里铺镇的集是当地最大的集市,每逢农历双日都有集市,草峰镇的集市为每月的农历1、5、8。白水镇的集市逢农历的1、3、5、7、9,花所镇的集市逢农历的2、4、6、8、10等等,每个镇都有对应的集市日子,只有在固定的日子,各镇点才能云集周边的商贩,从日用百货、农副产品、鞋帽衣服到瓜果蔬菜等等,琳琅满目,对于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每逢集市,周边的村民大都会赶集,除了采购一些平日里的日用品,就是将自家多余的农副产品拿到集市换些钱,这个习俗一直持续至今。虽然每个集市的规模相差甚远,但“跟集”却成了村民生活的一部分,其热闹的程度甚至不亚于城镇的闹市,毫不夸张的说,只有你想不到的商品,没有集市卖不到的,小到一把葱,大到各种电器,从一个个充满当地风味的小吃摊,大到羊肉饱馍馆、饸饹面馆等等,无一例外,甚至可以见到“鸡兔同笼和牛羊成群”的壮观场面。每逢农闲季节,个别镇点为了吸引周边的村民赶集,甚至还会请来“秦腔”助兴,无论是《三滴血》、《周仁回府》、《辕门斩子》、《赶坡》、《下河东》等等这些传唱多年的折子戏,甚至将一些现代眉户剧《张连卖布》、《梁秋燕》、《一颗红星》等也搬上了戏曲舞台,赶集除了能满足村民的物质需求,其精神食粮也是满满当当。对于好客的村民,还会借此机会邀请亲朋好友做客看戏。赶集其实早在汉朝初期就开始萌芽,一直传承至今。

    暑假,对于家长而言,是件伤神的时段,而对于学生,是一个充满期待的日子,在那个没有补课班的年代,几十天的假期生活,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放飞自我。对于文生,这个出身寒门的学生,早已蠢蠢欲动,他多么希望利用假期,通过自己的努力,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至少可以缓解自己所处的经济困境。这是文生所期盼的,也是他渴望放假的原由之一。

    对于暑假生活,赶集,已成为他的首选,并列入他的暑期计划。相比其他课外活动,文生没有一丝兴趣,甚至觉得有些无聊。赶集便自然而然的成了他暑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原本就善于观察的文生对集市的这种交易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那些不需要有固定摊位、甚至不用缴纳卫生费的集市,正符合他这种经商的“初学者”去创造自身价值,也正是因为那次随表哥的一次“跟集”经历,让文生意外地发现了集市中所隐藏的“商机”,对于他这种想通过“勤工俭学”来实现“脱贫”的孩子,无论从时间还是外部条件上,基本上都符合他的预期,且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

    按照既定方案,在放假前夕,文生便着手筹备,他将平时积攒的“备用金”作为启动资金,在虹光路的农贸市场购置了两个大竹筐、一杆15公斤的手提称和几条用来遮盖竹筐的麻袋,随即又对汽车东站发往各镇点的客车班次,发车时间进行了梳理,包括一些有可能出现的细节也进行了“推敲”,甚至对批发市场的开市时间、地点及交易的种类也实地进行了调查,就连同沿途乘车的站点也与售票员进行了交流,只要班车出站,且人在班车经过的沿线,有人招手挡车,基本上都会停车,随机性很强。等了解完这相关的一切,文生便静静地等着,一场暑期“大战”即将全面展开。

    领完“同假书”后,文生没有考虑交通便利且距离较近的市场。他直接跟随几个住校返乡的同学顺路去了草峰镇,一方面熟悉线路,另一方面对近期集市的商品及蔬菜价格进行了摸底,内容包括赶集的人多不多,这个季节啥东西销路较好,最晚一趟班车几点返程,班车到站停靠的位置,货物怎么运达集市等等,凡是文生想到的,一个环节也没有落下,确保“首战”万无一失。

    通过接连几天对周边集市的摸排和比对,文生基本确定了首战“进攻”的目标,在众多的产品当中,文生首选了“蔬菜”,相较其他,新鲜的蔬菜更受青睐,农忙季节,村民相较平时更舍得花钱,而且蔬菜基本上会日产日清,很少会出现压货现象,在查阅了日历和各集市的日期后,文生按照各镇集市的时间,排了“档期”,然后便带上购置的“装备”和经费出发了,即便是他提前做足了“功课”,但真正进入“阵地”,文生心里还是没底,清晨的虹光路市场,摆满了一车车前来批发的蔬菜,一些外地的客商边走边吆喝着“你的,对还有你的,把菜拉到前面装车,价格不变”,剩下的一部分不愿装车的“菜农”,似乎没有听懂,侧着身子坐在架子车的帮子上,悠闲的抽着烟,文生不停地打量着,在进行了质量和价格的比对后,然后选定目标,在同一个大叔的架子车上批发了两框蔬菜,一框黄瓜、一框西红柿,发菜的大叔边过称边问“小伙子,买这么大两框子菜准备拉到啥地方?怎么没见你拉的车子?”文生这才恍然醒悟,是啊,怎么把这段距离转运的事给疏忽了,“大叔,去草峰塬,您帮忙给我送到东站的班车上”,大叔没有言语,埋下头,用力将架子车上多余的几框菜卸到路边,给隔壁的熟人交待了一下,便装上给文生称好的两框菜,推着架子车沿着批发市场径直向东站方向,此时马路两旁的叫卖声和讨价还价的声音时高时低,到处洋溢着一派繁荣的景象,要不是因为赶集,文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早的天,甚至天刚蒙蒙亮,批发市场竟然会这么热闹,即便让他去想,也根本想象不到会有这么大的阵势,从西向东,虹光路菜市场摆满了各种瓜果蔬菜,大叔走走停停,费了很大劲才把文生的两框菜送到东站,出于好奇,文生顺口便问了一句,“大叔,这么多的菜啥时候能批发完呢”,大叔笑了笑,“多亏你来的早,批发的高峰还没到呢,等会全城所有的小商贩就都来了,这些菜,不出半个小时,就发的一点不剩了,外地客商来的早,前一晚上就把收菜的车停好了,没有装车的,都在等小贩贩呢,价格能稍微卖的高点,有些人图省事,早早装车,回去还得忙地里的活,家里劳力多的,就等着给当地的小贩贩批发呢”,文生似乎一下明白了许多。直到大叔帮忙将菜装上车,他才松了一口气。或许是文生来的早,赶了个早市,头趟发草峰塬的车上只零星的坐了几个乘客,售票员在车下不停地张罗着“草峰、走草峰”,逢人就问。按照惯例,除了文生本人,随他一起的两框菜也需要另起票,售票后转到车后,看了看架在车顶的两框菜,又看了看文生,大声说着“小伙子,看你还只是个学生,买张车票就算了”,文生很是感激,为了配合售票员收客,文生便悄悄的坐到最后一排,直到7:40,第一趟发草峰塬的班车才缓缓驶出站台。

    车在经过盘旋路时,上来了几位乘客,售票员大声喊着:“小伙子,下次不用到车站坐车,站在这里等车就行,记得提前招手就行,不用把菜拉那么远”,文生答应着,不停地道谢。透过车窗,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一个个围满客人的早点摊,文生这才感到肚子里空落落的,只忙着发菜赶车,竟忘了早餐,那怕只是一个饼子。为了转移目标,文生闭上眼睛,思考着,这次赶集能否达到预想的效果,还是一塌糊涂,他无心去领略窗外的风景,就这样迷迷糊糊的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直到售票员催促客人下车,文生才被惊醒,这是哪里,坐在身旁的大娘顺口道:“龙爪坡”,哦,大娘,草峰还有多远?大娘看了看外面,接着便说:“娃娃,上了塬就快了,听这话,你是头一次去草峰,是转亲戚还是去同学家”,文生也没隐瞒,便“一五一十”的把这次去草峰赶集的事情告诉了大娘,大娘仔细的听着,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怎么想起做生意了,文生当时有些尴尬,但很快给了一个说服大娘的理由,是为了体验生活,更重要的是想“勤工俭学”,帮家人减轻负担,大娘再没有深究,态度却来了个八十度的转弯,语气也好了许多,连忙说:“我家的孩子有你这么懂事就好了,一个城里娃都知道帮大人分担,确实不容易,正好我也去草峰,刚好顺路,等车到站,大娘帮你搬东西”。文生被大娘的热心感动了好久,甚至有点“语无伦次”。联想前后,无论他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和善,甚至不用他张嘴,都自愿去帮助他,文生心里暖暖的。原本一路不太言语的大娘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问长问短,完全把文生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从学习成绩到假期的长短,一个细节都不错过,直到班车到站,大娘没有食言,在他和售票员的帮助下,两框蔬菜顺利的从车上搬了下来,直到下车,文生才意识到,下车的站点正是草峰的集市,班车走后,大娘帮文生在路边找了一个摊位,可能是出于对他的同情,也可能是“同路人”的那份缘分,大娘临走前,硬是在文生的摊子上各称了三斤黄瓜和西红柿,算是给文生开了一个张,也算是他赶集来的第一单生意。大娘走后,文生便学着其他商贩的样子,叫卖着“新鲜的黄瓜、西红柿,快来看,快来买哦”,反复的重复着,或许是因为年龄,也或许是的确新鲜,一会儿功夫,便围上来一群赶集的,面对这个场面,一向腼腆的他,竟然变得手足无措,旁边一个卖辣椒的也赶过来帮忙,又是帮客人撑袋子,又是帮文生称称,也是忙了好一阵子,直到高峰慢慢退去,文生才勉强缓了一口气,出于礼貌,他让“辣椒哥”帮他照看着,然后去对面买了两根麻花,一人一根,边吃边聊,“辣椒哥”便成了他在这个市场认识的第一个“联手”。“辣椒哥”有些不解,同样的菜,他的品种不仅多而全,但赶集的人却偏偏喜欢在你这里购卖,这可能是你年龄的优势,对于“童叟无欺”这个词他始终无法解释,甚至在算账中,文生脑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竟然按当时的进货价给客人算了账,收了钱,“朴实”的村民也未察觉,只是一个劲的向后面陆续赶来的顾客不停地推销着,这娃的菜不仅新鲜,价格也合适的很,虽然当时看来是一件吃亏的事,也正是因为这个“亏”,让一旁的人越围越多,你三斤他二斤,就那一阵工夫,两个框子就下去了一大半,不到中午,两框菜便卖的一干二净,收拾完“战场”,文生清点着裤兜的纸币,然后仔细算了一下,除了成本,扣除往返车费,两框蔬菜净赚12.2元。提着称,拿着框子,文生去旁边的“辣椒哥”跟前打听了一下时间,距离返城的班车还有一个多小时,文生将东西寄存在“辣椒哥”那里,便混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集市上毫无目的转悠着,感受着浓浓的乡土气息与“繁华”,集市不大,但品类繁多,正如住校同学口中所说的一样,小到一双筷子,大到一群牛羊,简直就是一个小社会,从西向东,规模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特别是农产品,更是成为了市场的焦点,不仅品类繁多,数量也相当充足。文生顺便对鸡和鸡蛋的价格进行了摸底,按照前段时间他在城里掌握的价格,相比之下,空间很大。文生瞬间来了兴趣,要是返城时从这里买些鸡蛋回去,在城里转手一卖,这样既可以降低往返成本,至少还可以多赚一笔。想到这,文生便调过头,迅速返回原处,取来寄存的框子和称,留下返城的车费,文生将身上的钱全部换成了鸡蛋,连同老乡装鸡蛋用的麦草也要了过来,一层麦草一层鸡蛋,在老乡的指导下,两框鸡蛋装的停停当当。接下来,文生用来时的方法,让卖鸡蛋的老乡帮忙送到候车点,或许是返城人少的原故,也可能是售票员担心鸡蛋破损的原故,返城时,鸡蛋全部放到了车座底下,让文生久悬的心总算放了下来,至少“损耗”可以降到低点。一路上,文生盘算着,设想着,心里别提多开心,无论是在批发市场遇到的大叔、同坐的大娘、售票员、还是“辣椒哥”等等,正是因为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才成就了他元气满满的一天,相比“效益”,这些便是他充实的支点,至少他认为,他的决策是正确的。除了原本计划的买卖之外,他又获得了新的“商机”,这是文生没有想到的,也算是一场意外的收获。

    不知过了多久,直到肚子“咕咕”直叫,文生才意识到午饭还没有解决,除了那根麻花,他至今水米未沾,即便这样,他的心里却是甜甜的,甚至已经盘算着车座下那两框鸡蛋带来的可观利润。

    苦难总是相似的,只有幸福才各有各的不同。这是台湾著名作家吴念真《特别的一天》所提到的,或许正应了他的名言,在返城的第二天,不到一个多小时,文生将集市带回的鸡蛋卖了一个好价钱,收入远远高于他前一天卖菜的收入,这在计划之外,但却在情理之中,也正是这次意外收获,为他接下来的“勤工俭学”开了一个好头,也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生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