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魏高祖孝文皇帝元宏
繁体版

第22章 倔强老臣

    冯太后说道:

    “老成谋国之言,谁合适?不若你等推举,皇帝从中遴选。”

    四大臣扳指头,列出够分量的名将,如拓跋他、拓跋道符、拓跋云、源贺、唐和、刁雍等。

    冯太后说道:

    “皇上,需仔细遴选。”

    这种遴选需常识,拓跋弘从七岁起,便随高宗文成皇帝巡游、田猎,见过、听过太多说辞,虽不甚明了其中道理,却也知道该怎么选择。事实上,在很多方面,皇帝拓跋弘比冯太后更有见识。

    拓跋弘明白,不能选拓跋氏;唐和、刁雍年纪太大,威望不足;是故,年过六十的陇西王源贺,就是最合适人选。

    源贺有拥立之功,是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的重臣,也是皇帝拓跋弘熟悉、亲近之人。源贺本名秃发破羌,战功赫赫,真正凭实力封王,反观独孤尼、尉迟元,虽然军旅多年,却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

    尽管如此,拓跋弘还是一副犹豫不决的样子,左思右想,一时无法拿定主意。冯太后与独孤尼等四大臣,并没有出言提醒,而是耐心等待。当拓跋弘确认不会有人提醒时,才以很不肯定的口气说道:

    “陇西王源贺较为合适。”

    独孤尼四人齐齐拱手施礼,且齐声赞曰:

    “皇上圣明!”

    守孝期间,笑是大忌,故尔拓跋弘未笑,神情却为之轻松。冯太后没有开口,眼神里露出赞许,李敷拱手说道:

    “太后、皇上,窃以为,诛杀乙弗浑的功臣需重赏。”

    冯太后:

    “如何赏赐?”

    四人又是齐声说道:

    “请太后明示。”

    冯太后:

    “既如此,擢兴平子丕为尚书,封东阳公;安乐候步六弧隽为乐部尚书。南平公目辰,侍中、尚书左仆射依旧,入禁中参与机密。”

    大魏的尚书滥,是故,冯太后可以任意擢升而不必顾忌官职重复;四人加两人为六人,素和其奴问道:

    “太后、皇上,还差二人。”

    冯太后:

    “禁中八人议事,不缺武将、能臣,但缺诤臣、大儒,众卿以为如何?”

    四人齐声回应:

    “天后英明!臣愚钝,请太后明示。”

    冯太后:

    “国之大儒,非高令公莫属;敢言之士,非贾秀莫属。”

    这里的令公只有一个,就是高允;不惧乙弗浑权势的,也只有一位,便是贾秀。这样的人不用,用谁?四人颂扬“太后英明”之后,李敷说道:

    “太后、皇上,高令公参与机密,臣请辞去中书监、领内外秘书。”

    皇帝拓跋弘忍不住思索,李敷为何辞去中书监及领内外秘书?高允是中书令、领秘书监,两人的职能确实重叠,可以称为对绾。但这不是辞职的理由!是有所忌讳,还是想再进一步?

    居谅暗咏经的那段时日,拓跋弘对整天醉熏熏的独孤尼还留有些许好感,对素和其奴无感,而对李敷、慕容白曜,充满不满与愤恨。对乙弗浑,那是打心眼里恐惧,见了都害怕。

    现在呢?拓跋弘扪心自问,一切都随乙弗浑而去,仿佛回到从前,从四人身上感受到了浓浓的亲近。想着、想着,拓跋弘脱口而出,说道:

    “高平(李敷)不必妄自菲薄!先父皇如此安置,定有深意。母亲,我说的对吗?”

    冯太后确实不熟悉朝堂,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去猜测臣子的想法,故此慢了半拍。从肃穆的表情上,能清晰感觉到,冯太后对小皇帝机敏的赞许。尽管如此,冯太后还是沉吟片刻,才缓缓回答道:

    “皇帝所言极是。先帝如此安排,责权清晰,诸大臣各行其事,高平不必耿耿于怀。”

    李敷满脸、满身都充满感激,眼角甚至有泪,以颤抖的声音说道:

    “臣敷万分感谢太后、陛下恩信,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冯太后:

    “好了!老身最近读到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今日到此为止,宣旨将他们叫来,而后继续议事。”

    高宗文成皇帝拓跋濬在世时,所有圣旨皆出自高允之手;乙弗浑专权之后,由李敷代替。而今,李敷自然不敢再染指圣旨,依故事交回高允。

    高允问李敷:

    “李君,在下入禁中,是否合适?”

    李敷回答道:

    “在下知令公话中之话。合适与否,皆合适;关键时刻,不容推辞!”

    高允明白李敷及太后、天子之意,没有上书请辞;贾秀不同,直接上书,表明不愿入禁中。

    冯太后定八座,前来西堂议事的,加上高允,仅有五人,拓跋目辰、源贺没来,贾秀也没来。源贺现为冀州刺史,回到京城,需要时间。

    冯太后叹了一口气,问道:

    “皇帝,贾公不来议事,如何处置!”

    皇帝拓跋弘不假思索,回答道:

    “母亲,将贾公请来,当面问个清楚。”

    冯太后:

    “去,将贾公喊来。”

    贾秀进西堂伏拜,三呼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冯太后:

    “贾公免礼,坐下说话!”

    贾秀起身,拱拱手站在哪里,根本没有坐下的意思。场面有些尴尬,包括高允在内的五大臣,也许是领教过贾秀的倔强,低头看鼻子,通过鼻尖看地,都不说话。

    大魏选皇后的方法十分特别,谁能用金沙捏成金人,谁就是皇后。冯太后十三岁时,靠着姑姑暗中帮忙,才捏成金人。自此之后,很少见到皇帝,也很少与外人接触,全靠织锦刺绣,养活自己之余,还有闲钱赏赐左右。在皇宫,冯太后遇到的人只有两种,附和者与不附和者;像贾秀这种不为利益而来的倔老头子,还是第一次碰到,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对付。

    皇帝拓跋弘除了听说过贾秀与乙弗浑的几段故事,根本没见过几次贾秀本人,脑子里的影像都模模糊糊。第一次近距离遇到这种传说中的诤臣、倔老头,觉得很有意思,说道:

    “母亲,贾公乃忠贞之士,国之耆老,不需行此大礼。”

    冯太后不禁感慨小皇帝的聪颖敏捷,这句话有没有意义不提,至少打破了尴尬,不禁问道:

    “你是皇帝,该如何优待老臣?”

    皇帝拓跋弘朗声说道:

    “阳都子贾秀乃忠贞之士,国之耆老,赐几杖,朝贺不拜!”

    这是朝臣一辈子莫大的荣耀,没有几人能够享受如此待遇,就连高允都没有。贾秀无法推辞,表情十分复杂,拱手行礼,说道:

    “臣秀拜谢太后、陛下恩宠!”

    魏帝弘:

    “母亲,贾公忠贞无私,不为强权所动,一等一的能臣,不如封个官吧!”

    冯太后:

    “嗯,此议甚好,什么官合适?”

    皇帝弘朗声说道:

    “阳都子贾秀不畏强权,公正无私,擢为选部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