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梦长河
繁体版

第三章 林中设伏

    秦军进犯郑国,不止郑国彻夜难眠,魏楚齐赵四国更是难以睡得安稳,尤是常年与秦国相抗衡的楚国,仿佛战火已经烧到了楚国境内一样焦急,郑国紧临楚国,与楚国相比,郑国弹丸之国,秦国一旦灭掉郑国,秦楚两国将直接接壤,到时候楚人将在自己的国土上与秦军交战,这当然不是楚国所愿意的,所以当郑国的快马求援到了楚王手里,楚国朝野一片震惊,楚王熊明连夜召集群臣商议出兵救援之事。

    日日勤于政事,十数年如一日,现在这样的熬夜上朝,对如今的老楚王来说有些不堪其重了。

    老楚王坐上王座,环顾四周,发现两侧侍立着一些随从,还有长子熊启,却独不见次子熊羸,便问身旁司宫:“如何不见熊羸?”

    司宫略带紧张回:“回大王,大王说要宣百官的时候,老奴已派人去请过公子,方才未到又派人前去催请,如何现在也没到,老奴也不知,老奴这便再派人前去.......”

    “罢了,不用管他了,宣吧。”楚王打断他说。

    “诺。”

    司宫向前两步,面对百卿:“郑国快马来报,秦国左丘恭率步骑十五万,进犯郑国,数日前已经攻破郑国梦泽关,此时秦军正向郑国国都行军,此时上朝,军情急迫,郑国向大楚求援,大王想听听诸位大人的意见。”

    刚等司宫宣完,一人作着礼站出来,是一眉清目秀,孔武有力之人,只听他讲:“大王,臣愿率领大军,星夜驰援郑国。”

    又几乎同时,站出一人:“且慢!大王,既然秦军已经攻破梦泽关,那郑国现在是朝不及夕,秦军必是旋踵而至,我大楚的援军恐怕也是爱莫能助,不如派一支大军趁此机会,在秦军尚未完全占领郑国之前,派军占领郑国余境,坐收渔利。”

    “真是一派胡言,袁恒,枉你袁氏曾与郑国通婚,你也算是半个郑国人,如何说出这种话,楚国与郑国世代交好,曾定下永世之盟,共御强敌,我大楚怎能在这样危机的时刻,做出背信弃义之事,也不怕贻笑天下!”说此话的乃是楚国老将季楚,听闻袁恒的一番话,不由地有些嗔怒。

    季氏源于姬姓,是鲁国的大族,季楚本是鲁人,真名也本不唤季楚,叫季敖,少时有大志向,但觉得鲁王好大喜功,是庸碌之主,于是投奔楚国,改名季楚,于楚国立有战功,累迁为将,在楚军中素有威望。

    楚国本有几大贵族,黄氏是现在楚国最位高权重的一族,其族人历代在楚国担任要职,黄氏现在当家的是上柱国兼上将军,武安君——黄啸,时天下人有云:“秦之王,楚之黄。”说的就是秦国的王氏,楚国的黄氏,皆是其国中大族。

    而这袁恒所在的袁氏,亦是楚国的世家大族,兴起晚于黄氏,袁氏祖上不过是楚国小吏罢了,到了袁恒的父辈,袁氏便有所兴起,一朝发家,在楚地声名鹊起,而到了袁恒,官至少傅,染指楚国权柄,袁氏于是一时风光。

    面对是否援救郑国,以袁恒为首的反对派和以季楚为首的主战派,争的不可开交。

    看着庭下臣子相争,楚王熊明陷入了沉思,挥手示意他们停下,对身旁的公子熊启问道:“熊启,你有什么看法呢?”

    但见那公子启俨然一副翩翩公子,不落凡尘之样,说是俊美无双也不为过。

    只见他先是对楚王行一礼,再是对庭下众大臣行一礼:“诸位,稍安勿躁,请听熊启一言,我曾听闻东山国有一个人,嘴上生得恶疮,遍寻无方,恶疮让他日日疼痛难耐,于是有一日,他挥刀割去了嘴唇,嘴上恶疾虽然是去除了,可是数日之后,因为没有了嘴唇的保护,他的牙齿也悉数掉光了,郑国与楚国,就如同唇与齿相互依附,如果这唇没有了,那么牙齿还能够独善其身吗?郑国救与不救,诸君且自思,臣还请大王定夺!”

    听得公子启一言,众皆哑然,这一番话也说出了楚王的心声,郑国得救,那么楚国自然安稳。

    楚王也是喜在心中却不露于色,自己的子嗣有如此长远的目光,远胜庭下一些鼠目寸光的臣子,楚王后继有人。

    郑国情况紧急,楚王也不想给大臣们慢慢讨论的时间了,当即便要下令:“好了,本王意已决,季楚听令,孤命你率五万精兵,驰援郑国,万要保全郑国,即日启程......”

    楚王还未说完,殿前卫士传来急报:“禀大王,武安君已率5000轻骑前往郑国,现已出发!”

    楚王这才仔细看了看殿中百官,发现并武安君军黄啸,黄啸刚刚代王巡边,巡视楚国边境归来,舟车劳顿,黄啸毕竟年过六旬,比不得壮年时候,楚王本想让黄啸先休息数日,却不想黄啸已经前往。

    庭下忽然又传来非议:“啊,岂有此理!这武安君无大王之谕,竟擅自调兵,这还了得!请大王治罪!”说这话的是刚刚主张不救郑国的人之一,自然也是袁恒派系中的人,说这话有讨好袁恒之意。

    哪想公子启立即站出来反驳:“王上曾允武安君统天下之兵,开府治事,军国要事奏与大王的同时,也一并呈与武安君,赐他玄印,可无令而动,无命而行,你想治什么罪!是想治王上的罪吗!?”

    那人一听,双腿一软,瑟瑟发抖:“臣......臣惶恐。”这人想借机讨好袁恒,却不曾想自取其辱,反遭得袁恒怒视。

    楚王此时并未讲话,沉思许久,公子启却已然看出楚王所想。

    “行了,既然武安君已先行动,季楚,寡人令你领军两万,压行辎重,前去接应上将军。”过了一会儿,楚王终于吩咐季楚。

    “臣领命。”季楚回。

    见大事已定,时辰也不早了,楚王便说:“众卿若无其他要事,且自行散去吧。”说完起身拂袖而去,公子启合手行礼,送楚王离去,众位楚国臣卿也慢慢退去。

    季楚正往宫外走去,公子启快步追上:“老将军,启有一言,请将军带给上将军。”

    见是公子启,季楚作礼:“请公子道来。”

    “上将军此次援郑,只怕郑国是凶多吉少,若是能救得郑国,自然是好,若是来不及救援郑国,还请将军转告上将军,可依势而行,切不可让郑国全境落入秦人手中。”

    听公子启这一番话,季楚眉头稍微一紧:“公子之意,老夫明白,想必上将军也自有计策,末将定将公子之意转告,请公子放心。”

    “有劳将军。”

    说罢,两人各自离去。

    翌日卯时,天空初露鱼肚之白的时候,季楚也领军前往郑国。

    再看郑军这边,由于孙英的一番操作,留给了郑军充足的时间,项成早已得知孙英大军在谷内驻扎的消息,项成大喜,心想这真是天助郑国,于是早已安排好人马埋伏在谷口到大营这段路上。

    先是李荫独率一军,埋伏在距离谷口不远的地方,军中人人皆带引火之物,屏息静待,项成又命一将,埋伏在李荫之后,只待孙英大军刚过一半之时出击,再命一将率众骑兵,埋伏在树木稀疏,远离大军行经之路的地方,留作收拾残局之用,最后,项成率一半精卒,一半残卒,独坐大营,于营前列开阵势,等着孙英。

    秦军这边,等到拔营完毕,辰時已过,孙英命大军在谷外摆开,成一字长龙阵,精骑在前,成为龙头,组成龙身的步兵稍弱,最后孟起带领一部分军队与辎重并行,组成龙尾,这阵势与谷内行军无甚异处,由于精骑的数量远远少于普通士兵,所以这条“龙”,体态臃肿,尾巴更是直接成为了暴露在敌军眼皮底下的弱点。

    孟起不解,孙英说:“如孟将军所说,兵贵神速啊!”说完,便驱马来到前军,一声令下,大军便快速行进,却并不曾派探路的斥候与前路先锋,大军便如长龙一样,飞奔出去,孟起也没料到这一出,于是不得不加快脚步,让护卫辎重的军士一齐推行辎重,以便让辎重跟上大军,这一切,早被埋伏在大路两侧的郑军看在眼里。

    待到秦军前军抵达郑军大营之时,见项成早已摆好阵型,孙英纵马到大军之前大声挑衅:“项成何在,我乃大秦先锋孙英,今日奉秦王命,率大军前来征讨尔等,速速以礼来降,可保尔等富贵!”

    孙英在阵前叫骂了半天,却也不见项成身影,叫的口干舌燥之际,只见郑军军势忽然一变,前军散开,从中间出来许多弓弩手,霎时间万箭齐发,漫天的箭矢直向秦军逼来,孙英大惊,回马便走,秦军毫无准备,又是骑兵在前,回转不急,许多骑兵硬生生的吃下箭矢,倒地不起。

    秦军前军瞬间乱作一团,孙英在慌乱之中下令进攻,秦军铁骑慌忙调转马头冲向郑军,郑军军势忽的又一变,前军变作后军,后军举着巨盾长矛迎接秦军铁骑,郑军虽然人少势弱,却毫不慌乱,加上秦军的一字长龙阵,大大削弱了秦军战力,一时秦军难以冲破郑军,双方前军陷入胶着混战。

    埋伏在半路的郑国将领,看见大营方向尘烟四起,秦军躁动,估摸着前方已经交战,便率军杀出,直冲秦军这条长龙的腹部,不明所以的秦军中军久久未见前方将令,眼前又忽的冒出大量敌军,慌忙应战,两军又战作一团,厮杀起来。

    孟起在后方看见前军躁动,又得小兵来报,方知已经中计,于是率领人马前去支援,只留下方才帮忙推行辎重的士兵在此处,那些士兵此时也多有疲惫,难以支援前方。

    李荫带人藏于林中,待到孟起走远,也擂起震天的鼓声,竖起漫天的旌旗,忽的率军从林中阴影处杀出,众人口中齐声大喊:“降之不斩!”霎时杀声震天,鼓声雷动,眼看着四面八方涌来的郑军,压行辎重的秦军早已不堪重负,仓促接战,可是哪儿是以逸待劳的郑军的对手,不多时,李荫率军清理干净此处的秦军,随即便命人拿出随身携带的引火之物,点燃了秦军的辎重,时值秋日,树干木燥,又借着风势,大火顿时冲天而起,见已经得手,李荫率领人马退往谷口,准备彻底切断秦军退路。

    先前埋伏好的精锐骑兵也已悄然绕至秦军后方,在绕过后军的位置之后,猛然向秦军中军发起冲锋。

    秦军中军见大军后面冲天的火势,又见前军乱做一团,此时眼前更有突然出现的大股骑兵,心惊胆裂,顿时军心溃散,纷纷丢盔弃甲,往谷口的方向逃去,互相践踏,死伤众多。

    再说项成这边,见到整个秦军乱作一团,想是时机成熟,便纵马挺枪,左冲右杀,直捣秦军军阵,郑军见项成冲入敌阵,便随着将军一起,一波又一波的压向秦军。

    孟起此时也带人抵达前军,见眼前大军早已乱作一团,中军又陆续溃散,战马的嘶叫声和人的哀嚎声此起彼伏,整个秦军完全被郑军完全压制住,孟起自知大势已去,便回马要走,忽然乱军中冲出一人,孟起正准备迎战,却发现来人是孙英,孙英披头散发,浑身是血,口中大呼:“孟起将军救我!孟起将军快快救我!”于是孟起一把将他拉上马,率领身边诸骑,往谷口方向撤去,秦军见将旗后撤,也悉数随着后撤。

    孟起不愧是久经战阵的老将,且战且退,竟然一路杀回了谷口附近,未曾想李荫在此早已等候多时,此时的孟起却全然不管谷口的郑军,率领残军猛冲谷口,孟起拍马抡起大斧,所过之处,寸草不留,李荫见状拍马上前接战,与孟起短兵十几回合,不能得胜,甚至逐渐被孟起压制,李荫渐渐力不能及,勒马便走,孟起也未追击,此时他的眼中只有鱼肠道!他大喊一声:“与我杀将出去!”秦军于是纷纷往谷口冲去。

    谷口的郑军大多是步兵,亦非精锐,难以抵挡拼死冲阵的秦军,很快,孟起率军撕开一条口子,所率部众皆入谷中。等进入谷中,孟起命人拼死堵住谷口,而后才回过神来,目之所及,秦军仅余千人。

    谷外的李荫也没有强攻谷口,见秦军退入谷中,佯攻几波,不能攻入,料想秦军也不敢再出来,又放大火封住谷口,方才率军撤去。没能及时撤出的秦军,大部分被郑军合力歼灭,少股秦军逃入密林,无心再战,溃不成军。

    此战以郑军的完胜终结,项成以区区几千人的兵力,一举击溃数倍于己的秦军,斩首万记,俘虏千余,而郑军损伤竟不过千,在场的郑军无不欢欣鼓舞,士气大振。

    郑军打扫战场,军缁器物所获颇丰,收拾好一切,项成引军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