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圣徒
繁体版

第二百一十六章·楚王试孔子

    鲁定公十五年,夏七月,陈蔡边界,楚王大营。

    虽正值夏季,可今年气候极为反常,光是春季就已经像极了夏季,更别说那席卷了中原各国的旱灾,就已经致使多国受灾。

    各国流民加剧,姬龄在短短一月,就招揽了数千流民,其中以晋国流民最多。

    气候反常也导致各国之间,矛盾加剧,因水源、土地、粮食的战争也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

    楚昭王在营帐中与臣子们商讨下一步的计划,如今战事进行的很顺利,也时候考虑楚国接下来的发展。

    “陈国控制颍水,北连郑、宋两国之道。淮、泗有事,顺流东指,此其经营之所也,如今陈侯畏惧吴国,愿意归服大王,得陈,便能与中原诸侯沟通,还能兵临蔡地”

    “至于蔡国,此地西望方城,东通淮沔,倚荆楚之雄,走陈、许之道,山川险塞,田野平舒,战守有资,耕屯足恃,介吴楚之间,乃襟要之处。”

    子期严肃地说道:“同时,也是楚国的肘腋之患,要排除吴国再度西进的祸患,楚国必须重新征服蔡国”“先夺回沈地,再包围新蔡,不怕蔡君不从。”

    楚王摸着自己的小胡须笑了一下:“现在的吴国,正与寡人的舅翁战得热闹,没功夫来救蔡国,正是吾等的大好机会”

    就在几人商讨热闹时这时,去探孔子口风的子闾回来了。

    “他怎么说?”楚王很随意地问道。

    子闾面色有些不好看:“孔子感谢,但却又请辞,不愿意见大王。”

    “为何?”

    “他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丘虽然落魄如丧家之犬,但要像晋文公重耳一样,流落楚国时为了寻求帮助,便称楚为王,置天下唯一的王周天子为不顾,他修习文王、周公之道,自问做不到。”

    “腐儒真是放肆!”虽然有所预料,但司马子期还是忍不住斥责了一声。

    但好脾气的楚王熊珍却笑着摆了摆手道:“司马先别怒,子闾,你且去问问孔丘,当年鲁昭公来楚国时,也以诸侯见天子之礼,对着孤的伯父灵王三拜稽,他乃鲁人,叫我一句大王又何妨呢”

    子闾再度领命而去,过了不久又回来了,脸色又尴尬了几分。

    “如何?”

    “孔丘还是不来。”

    “这次他又是如何说的。”楚王晓有兴致地问道。

    “他说,当年就是鲁国三桓之一的孟僖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到达郢都后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以至于国君受了不应该受的耻辱。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奋学习周礼,将死时还嘱咐二子向孔丘学礼,孔丘教授二子时矜矜业业不敢怠慢,如今自己到楚国边境来,若重蹈当年,死后就无脸面见孟僖子了”

    司马子期冷哼道:“巧言滑舌,谁去将孔丘及其弟子绑起来逼到江水边,不从就扔下去,由不得他们不喊大王。”

    楚王却摇了摇头道:“孔丘这番应对不卑不亢,不亚于当年知武子应对先君共王。既然孔丘辞了我的礼物和聘请,那我也不必见他,免得相看两厌。此外蔡国即将兴兵,他们不宜再深入,派一队人,将孔丘一行往叶公所在的方城送去,若孔门弟子中有人才,就让叶公留下几个,若无,则任他们回中原去吧。”

    子闾愣了一下,却对着楚王道:“还有一事,王上,卫国的麒麟君子正在孔丘身边,听说他欲拜孔丘为师。”

    楚王倒是来了兴趣:“哦~可是那位卫国素有仁名的麒麟君子?”

    “正是他!我先后去了两次,见他在孔丘身边一直执弟子礼,起先还以为是孔丘的某位弟子,可看他身旁经常出入一些身披坚甲的将士,打听后才知他是奉了卫侯之命,前来迎孔丘到卫国做客。”

    楚王态度极为高傲,在他看来周天子只不过是徒有虚名,他一个吉祥物,完全不是自己这个真正有实权的“王”,能比拟的。

    虽说楚国称王,并周天子册封,但依照楚国的实力,何须再要一个“虚名”。

    在孔丘看来楚国是强国,楚昭王也是一代枭雄,但楚国的做法却有悖于他的理想和追求。

    楚公子子闾在见孔丘时,也是以一个王室公子的身份,去面见孔丘,这一点从他的话语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他用“与之会晤”几字,即是在像孔丘表达,他一个高贵的楚国公子,能亲自上门与你相见已是礼贤下士,你还不赶紧来拜见,臭摆着一副架子。

    作为楚国王室的公子,子闾是极其高傲的,他包括许多楚国人,都认为自己、楚王,都比那个周天子、周王室的人还要高贵。

    昔年庄王可以问鼎,让周天子哑口无言,那自己和楚国一定可以将周天子替代。

    只不过,后面随着秦国的逐渐强大,且形成了秦国独强,六国皆弱局面后,周天子也就随着退出历史舞台。

    以至于秦朝末年,人们反秦的时候,所有人默契没有再提及周天子,更别说“反秦复周”、“尊周誓盟”。

    或许正因为自进入东周以来,历代周天子不能有效的制约诸侯,只能放任诸侯做大,这导致了周在此后的历史中笔墨颇少。

    以至于到了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周天子只能默认这种大逆不道、以臣逝君的做法。

    或许在秦国独强之时,由于天下只有楚国能抗衡秦国,所以人们才会有“亡秦必楚”的说法吧。

    楚王由于是自行称王,所以他急切的需要诸侯认同,也更需要像孔丘这样的名人、大学者认同。

    不过这也不是必须,而是锦上添花。

    所以楚国公子子闾没有“低声下气”的去拜访孔丘,而是一个上位者的身份去面见孔丘。

    子闾的态度即代表了楚王的态度,也代表了整个楚国的态度,求贤可以,但没必要低声下气。

    从此后的历史来看,中原各国士子、有才之人,鲜有能在楚国出仕,且成为楚国令尹,执掌楚国国政。

    而楚国朝政也随着屈、景、昭、斗、成、班、孙七大家族的兴起,并吞并形成屈、景、昭三家独立,也就是被称为“三闾”的三大家族把持后,渐渐步入鲁国、晋国的后尘。

    不过与鲁国、晋国等中原诸侯不同的是,楚王拥有极大的实权,且在国内施行“灭国为县”、“封君制”。

    随着楚国治下的县越来越多,培养出的人才也就随之增多。可惜的是,绝大多数的县尹在楚国都遭遇到了仕途“天花板”。

    县尹再往上,就是令尹、司马、莫敖等等公室要职。

    在春秋早期,令尹要么是由若敖氏家族垄断,要么就是王族中人担任;春秋中期后,若敖氏式微,与屈氏才得以偶尔出任令尹。

    其他弱势公族及外族人士,除了楚文王时的彭仲爽与楚惠王时的沈诸梁外,在春秋期间再也没有谁能当令尹。

    不光是令尹,司马、莫敖等等要职,外族人士要想染指也是千难万难。

    而楚国国内作为拱卫楚王的公室,权力也渐渐大过所有楚国大臣,以至于“某某君”在某些时候,可以越过楚国法律,滥用刑罚,排挤政敌。

    一般楚王或可问罪某位大臣,但鲜有他苛责某位公室大臣。

    楚王对姬龄一向早有耳闻,他一直听中原各国使臣说,我中原地灵人杰,辈出英雄,如晋国都先后出了赵氏庶子无恤、齐国又有必兴田氏的田完,拥有治民兴家、强国安邦之能的卫国姬龄,并称中原三俊。

    想到此处,楚王对于姬龄的也很感兴趣,也不知他是否真得拥有治民兴家、强国安邦之能。

    “此人如何?”

    公子闾想了想,稍作思考,便郑重的回答道:“姬龄其人,貌美非凡,不愧于非神俊美之称,言行举止,也大方有节,优雅合章,只是匆忙之间,未能与之交谈,不知其内。

    然观其治下,甲胄皆备,武器锋利,行军有度,往来颇有章法,军纪甚言,士卒进退之间,皆无一人慌乱、发言,只是不知他们为何会效仿胡人装扮,难道这也是一种练兵之法吗?”

    “如此说来,这位卫国的麒麟君子,也颇为知兵,比之吴国孙武如何?”

    “不知!未见其调兵布令,况且孙武是一位拥有鬼神之才的人,他的兵法计谋,是只有鬼神才知推测的,天下何人能及?”

    “惜哉!痛哉!寡人若得孙武,何愁天下不平?”

    “公子闾,你再去问问孔丘的态度,顺便去试试他的才学,是否像中原各国说的那样?”

    PS:抱歉发错章节了,现已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