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圣徒
繁体版

第三十二章·扬名之路

    周朝实行的是世卿世禄,这些大大小小的公卿大夫的地位或官职,都是分别由某个家族“世袭”的,父死子继,父子相传,世代接替。

    所以姬龄并不能通过正常手段入仕,要想在卫国入仕,只能采取非常的规手段。

    据姬龄听说,此时的卫灵公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孔圉、祝鮀、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

    彼时的卫国卫灵公,在诸侯国还是颇有贤名的,就连远在鲁国孔子都对卫灵公知人善任,曾与鲁哀公有过这么一段对话。

    鲁哀公问:“当今之君,孰为最贤”时,孔子对曰:“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

    由此可见,卫灵公对于人才的还是能任用的。

    不过在历史上,卫灵公又有多猜忌且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历史评价。

    姬龄没有见过卫灵公,当然从游村村民那里,也无法得知卫灵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不过现在,姬龄倒也不怎么着急打听卫灵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姬龄的计划之中,要想在卫国朝歌站住脚,姬龄要先寻一个住所,在姬龄心目中,舒适永远不是第一位,反而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卫国国都朝歌虽然繁华,但在姬龄看来,它远远不如一个后世的小县城热闹。

    再说朝歌贵族众多,像姬龄这样冒充贵族的假贵族,他最怕的就是与他们打交道了。

    姬龄这样的假贵族,或许骗骗山这种无知野人还行,但在真正的姬氏贵族面前,他是万万骗不过他们的。

    因此在姬龄与山到了朝歌后,他并未选择立刻前往朝歌城,反而是与山在一处小乡村寻一处住所。

    待安定好后,姬龄又向当地的官吏及时报道了,因为此村的官吏见姬龄是一名贵族士子,所以对姬龄颇为礼遇。

    住所解决了,姬龄打算在入仕之前,先为自己扬名,攒下名声再说。

    这些自姬龄出了游村以后,他便有意或无意的开始经营了,在经营自己的名声的同时,姬龄同时也在卫国国都开始闲逛了起来,其实,姬龄也并不是闲逛,而是与卫人有事没事的闲聊,在打探到卫国国家的一些情况以后,姬龄很快便得出了一个结论。

    卫国真乱,不仅是国民环境、政治、经济的混乱,就连人们的社会伦理、军队体系多方面也颇为混乱。

    姬龄实在是想不到这样的卫国,竟然一直没有亡国,且一直延续到了秦二世时期,可以说,简直有悖常理啊!

    不过也或许正因为这样,卫国始终无法强大,可以说彼时的任意一国,都可以灭掉卫国,而这样的卫国竟然先后诞生出了商鞅(也叫卫鞅)等变法强国大才。

    卫国是周朝的姬姓诸侯国,首都朝歌,第一代国君为周文王嫡九子康叔封,立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是生存时间最长的周代诸侯国,也是众多姬姓诸侯国中最后灭亡的国家。

    公元前239年自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此时已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卫国似乎不是弱国,但是在春秋战国的争霸中,卫国一直都是二流的诸侯国,没有入列一等强国之中,这是为什么呢?

    姬龄结合从卫国人打听到的,并结合自己所知的历史,可以得出卫国之所以会成为一个二流国家,真是因为它先后经历“武公修德”、“州吁弑君”、“诸子之争”、“文成之祸”、“皮冠射鸿”等乱局,这才一次次的政治动乱中伤到了卫国根本。

    虽然卫灵公上位重用了贤才能人,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卫国在不断衰弱的事实。

    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的来分析,卫国和大多数的姬姓诸侯国一样,其制度和经济,已经无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甚至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

    卫国的制度是由周公制定的,所以它的政治制度是为奴隶集体生产制服务的,或许在春秋还勉强适合,但到了生产力更一步发展的战国就不够看了。

    据历史记载:周文王正妃太姒,生子十人: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冄季载。

    周公旦摄政时期,管叔、蔡叔作乱,而周公勘定内乱,命齐、鲁、燕诸侯平定夷狄之人,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立康叔封为伯,治理卫国。周公旦对这个弟弟十分的照顾与爱护,亲自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治国的条陈文章,交给康叔封,让他据此治理卫国之人。

    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可知康叔封是卫侯。周成王执政后,以康叔封为司寇。

    康叔封薨,子牟立,是为康伯。可见,康,并非康叔封的谥号,不然,父子同谥,不合常理。而《世本》则说康伯名髡。宋衷说“即王孙牟也,事周康王为大夫”。

    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

    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卫侯。

    事实上,卫灵公这人的确是有些本事的,卫灵公上位之时,就平定四家贵族势力的联合叛乱。

    据《左传》记载:昭公二十年,因灵公之兄絷轻慢卫国左司寇齐豹,得罪了北宫喜、褚师圃,遂与齐豹、公子朝联手叛乱。

    当时,年仅十八岁的卫灵公还在平寿,得知叛乱发生后返都,但时局已失控,灵公只得带少数人逃至死鸟(地名,离濮不远),不久北宫喜家宰攻杀齐豹,灵公当晚赶回国都与北宫氏盟约,首先稳住这一支力量。

    第二天又跟”国人“盟誓,迅速稳定了局势,然后开始追究责任,褚师圃、公子朝看到大势已去,只好逃亡到晋国。

    卫灵公杀了叛乱根源之一的宣姜,彻底稳定了卫国局势。北宫氏因”平乱“之功,势力已日渐壮大,几乎已不能控制。

    卫灵公与齐景公密谋,先派北宫结出使齐国,让齐景公找理由把北宫结抓起来并出兵侵卫。

    卫灵公把齐国入侵的责任归咎北宫结,趁机削弱北宫氏势力,然后和齐景公盟约让其退兵,既解决了北宫氏尾大不掉的威胁,又不使大臣心生疑心,同时加强了与齐国联盟关系,可谓是一石三鸟。

    在对卫国的情况有所了解以后,姬龄心目已经有一个很好的扬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