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繁体版

阶段汇报附方镇年表

    我不说教。不喜欢,也没必要。之前开的单章,有读者说——看这书的都有相应的知识基础,不用解释,多码字。Ok,我找编辑全删了。但是看完这段时间的评论,我又有话想说,请示编辑和其他大佬,也说到了三四十万字尽量做个阶段汇报,和书友聊聊想法。

    首先聊第一个问题吧,宦官、外戚、文官、世家、宗室、军人政治问题。

    有些读者喜欢给某一势力贴上标签“文官不可信”、“世家都该死”、“武夫应该被彻底消灭”、“外戚能用?”、“宗室不防着?”、“宦官不可失”、“这不是又培养了一个女官集团?”对于专制帝王而言,没有“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的说法。都可以用,也都可以不用。核心在于,要用的人能不能驾驭,能不能服务于帝王。

    如唐代的宦官,“都督中外诸军事”、在内,掌禁军。在外,京西北藩镇的节度使、将校多出自门下。同时还有大量监军在镇内勾连幕府。经济上,宣徽使、内庄宅使、左藏库使、齐天库使等北司要员专门捞钱,财政基本独立。甚至连武器装备,宦官也形成了自我供应链。同时,中官各大家族世袭罔替,西门、杨、仇、张、鱼等各大家族传承了一百多年,盘踞在朝廷之内。这就是一个个中官世家。手握政治、经济、军事的同盟体,完全盗取了国家权力。

    这样的毒瘤组织,难道不应该被彻底铲除?

    很多人张口就大谈宦官政治的好处,言不可不用,我是真不能理解。是,有张承业、高力士、王承恩这样的忠臣,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些什么家伙?其道德操守、政治低能、伦理水平,远远低于正常人。其危害性,历朝历代都在不断总结,除了汉、唐、明三朝因种种原因被迫启用,哪個皇帝肯让他们参与政治。本书,宦官在接下来的二十年肯定是参与不了政治的。等到新一批来自民间的小宦官培养起来了,才可以择其善者而用之。

    至于外戚、宗室,在无法相信武夫操守的时候,只能试图玩弄血缘政治,虽然这依然无法保证会不会有人造反,但是在血缘、亲情的基础上,再去收买人心,总比直接去收买一个毫无瓜葛的人要强。别觉得搞笑。晚唐五代这会,全在这么玩。李克用的几个闺女,联姻义武军、河中镇,朱邪家族的姑娘基本上全是外嫁军头,巩固同盟关系。朱温的几个女儿,分别联姻忠武军、魏博、成德。大家都更倾向相信亲戚,任人唯亲。

    再就是文官,唐朝的文官,工具人、牛马的属性非常强。军国大事,中书、门下、尚书三省主副官,御史台四品已上,加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北司要职,提前就和皇帝在某个私密场所讨论决定好了。朝会只是走走流程,问问大家:“有什么意见没有?”有也没用——意见保留。中下层文官不但做不到参政议政,而且一句话说的不对,一件事没干好,就被宰相撸了。宰相稍微做的不好,就被皇帝或者宦官罢黜。这文官,有何势力可言。可信不可信还重要吗?

    最后就是反馈多的女官,说实话,我自己反复推演,在宦官被清除的这个时间段,主角只能用她们。哪怕不可信,危险性也比其他物种低得多。

    至于更多的,大家觉得不完善的地方——主角穿越不到一年,做不到尽善尽美,没有任何人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家梳理得美美滋滋。能坚持看到现在的,应该知道本书是慢热型吧?对于主角的成长、政治的变迁、时局的推演,这是一个长期工作,我会尽量往合理的方向去写。

    第二个问题,主角。

    有不少人说主角太怂太孱弱。我说句难听的,现在许多人在公交车上看到小偷都不敢吭声,看到老头都不敢扶,害怕惹祸上身。主角面对血溅当场的画面,能不怂?他又不是白宝山、刘华强穿越过去的。

    还有人说,主角天天被家奴吆喝羞辱,没意思,为何不早些穿越?那有没有可能中唐以后就这吊样?比起被乱棒打死在更衣室,被塞金丹毒死,被几个人用枕头捂死,被幽禁折磨致死,被田令孜左右抽耳光。主角被西门吆喝,完全就是小儿科呢?要想不受气,那就别写中晚唐。写中晚唐的皇帝,没这剧情,那就不是中晚唐。看中晚唐的皇帝文,就要有这个心理准备。

    我理解大家绝大部分人都很忙,没那么时间研究历史,不太熟悉这段历史。那么想了解这段历史,就要报着看乐子的心态。如果觉得生活压抑,想看点轻松的,那就尽量避开比较沉重的历史段。

    还有的说,“我看五代十国,就想看武夫起势,天街踏尽公卿骨”。不做评价。晚唐五代有这种想法的人,等到被武夫拉去填几次壕,一家人全被制成肉脯,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

    还有的说,主角当了快一年皇帝,啥事没干。主角穿越以来,真的已经做的不少事了。尽除宦官,收回大权。初步建立并掌控部分具有战斗力的军队。废除恶政。宰相中,崔昭纬被拿下。消灭岐、华两藩镇,包围同州,打残邠宁军,保卫了政权安全。武夫方面,王从训等将领失去统兵权。平时统兵、练兵、战时统兵,各种权力完全分隔。

    王从训掌步兵教练使司。

    太原外戚扎猪,掌步兵都虞侯司,整肃步军一司军纪,同时作为制衡王从训等将领的一群人。

    夏州新兴将领张季德掌马军教练使司。

    党项新兴将领没藏乞祺掌马军都虞侯司,同样以外族的身份整肃军纪,制衡皇帝的元从武夫,以及收拢的中官余部。

    其他武夫,日常全都成了正将司打卡上下班的闲人。

    基层军士非战时不补充兵甲,不配发粮草。骑兵部队,实行骑士、战马分管制度,战马平时养在沙苑监、飞龙院。

    小舅子何楚玉为朱雀春明两街使、皇城使,作为京师治安官。

    这还不够,难道要一口气将内外现存的不合适的地方全处理得干干净净?凭什么,凭主角接手的烂摊子烂到极致?凭主角穿越一年不到?以上这些内容,我只是不喜欢在书里大书特书,但是都写了。读者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回头在评论区恼怒:“主角无能,恶心人。”

    这我能说什么?

    至于其他政策,开各种制举,选拔文、武、农各种人才。平虎患,停青苗钱,尽量控制用兵规模,减轻农民负担。授田,贷记种子、农具、口粮、牲畜,安顿流氓,减轻农民负担,屯田积粮。收隐户,整治豪强。......调和藩镇矛盾,援助李克用,联合河中等藩镇,打造抗汴统一战线……还是那句话,我只是不喜欢在书中大书特书。

    至于许多朋友的献策,一天一百个政策,我都能让主角想出来。但谁来执行,有没有执行的空间。执行的篇幅我要不要写,写多少,会不会影响主次。其次,现在主角的任务也不是搞各种政策。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别看主角现在搞得有声有色,只需一次藩镇入长安,就能让他爬不起来。

    最后,你们骂书,骂主角,我都无所谓。不要对着我来,你对着我狂吠,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骂回去。素不相识,你我非亲非故又毫无关系,我为什么要让着你呢。

    第三个问题,军队战斗力。

    许多读者喜欢给某一支军队贴上标签——能打、不能打,拿抽象笼统概念去套一个个具体的人,这是多么糊涂。无论是古代现代,国内国外,军队的战斗力都是起伏不定的。

    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很多——后勤得力否、衣食充足否、训练充足否、纪律严明否、赏赐充足否、装备精良否、作战环境怎么样、主帅水平怎么样、临战的指挥布置是否对部下军队扬长避短、军士思想怎么样,等等。这是宏观层面。

    微观层管,士兵的武艺怎么样?不听话的刺头多不多?与将帅军官有没有仇?阵列怎么样,刀、槊、弓配备合理否,发的甲胄穿没穿,害不害怕敌军?天气热不热,中暑的多不多。天气冷不冷,被冻坏的多不多。军中是否有喜欢嫖妓被染上性病,掏空身体的士兵?占比几何?

    等等,因素非常多,都会无形影响一支军队的战斗力。当然,对于李克用、李罕之、孙儒、秦彦、毕师铎、秦宗权这些人来说,他们的军队不能用这些常理衡量。谁也无法预测他们军队的战斗力,包括他们这些当事人,大概也不清楚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也许昨天还以一敌十,锐不可当,明天就被一群拿锄头的农夫打败了。

    战争很复杂,没有战斗力强就一定能赢的说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没有赏赐丰厚、训练充足、装备精良、经验充足云云,军队就一定能打的说法。按这个理论,神策军最能打。河北藩镇的军队最能打,将门林立,基层武夫世代从军,从小就在锻炼杀人技艺。但是和朱温作战,被一群脱胎于农民的汴军暴打。和李克用作战,被一群穷鬼杂胡骑脸输出。但他们也不是一直输,成德藩镇就有好几次痛扁李克用,杀得沙陀人丢盔卸甲。

    总之,赏赐丰厚、训练充足、装备精良、经验充足这些是军队具有战斗力的充分条件,而非决定因素。人就是人,社会性的生物,无法像机器那样恒定输出。世界上没有常胜军,没有无敌之师,也没有常败军。

    第四个问题,主角的财政。

    目前,主角的收入由四个部分组成=京兆尹、左冯翎、右扶风三直属府的地税、户税、盐铁酒专卖、青苗钱+藩镇上供+国外入贡+突然收入。

    三辅之地,仅仅京兆尹下辖,就有20多个县。左冯翎、右扶风加起来,也是20多个。主角直接统治的,就是40多个县。按照一州五县的最低标准来计算,足足八个州。放眼天下,也是仅次于河东、宣武、淄青、幽州的大镇。

    而且关内还是人口稠密之地——这里很多人有误解,认为黄巢之乱后,关中人死得差不多了。是死了很多,但没全死。山里藏了很多人,黄巢之乱平息后,长安人口也在逐渐恢复。但历史上这个时期三辅到底有多少人口,作者没考证到。大概也是战乱原因,当时的政权无法统计人口。但是可以通过几件事来推测——昭宗播越石门逃难的时候,跟着他逃走的仕民,史料记载是数十万。注意,这是昭宗逃走的当天,就有数十万人跟着他跑路。所以三辅有多少人口,大家可以估一下,有理有据的估。

    这部分人口的地税、户税、盐铁酒专卖、租庸钱、青苗钱加起来,得是多少?

    第二部分是藩镇进贡。是,稍微有实力的都拿朝廷当个屁,但滑稽的是,这会绝大部分藩镇都愿意上贡,无非道路通不通,上供多少的问题。这个我在书里提到过,不再解释。

    然后是国外入贡,回鹘人在上贡,这是史料可查的,昭宗被劫持到凤翔的时候,回鹘人还派人送了财货。

    突然收入,就是指某个藩镇突然有所求,给朝廷送一批钱,希望朝廷帮忙解决困难。额,通俗点说,就是卖诏书。唐朝的诏书,说没卵用,确实没卵用,但你要想长久混,最好还是有一个。没有“皇军的官方认证”,豪强地主不搭理你,你几把谁啊,也敢来统治我们?武夫也觊觎你的位置——朝廷都不认可你,那我杀了你,我来。邻镇节度使瞧见你这草头王,对你没信心,也不想跟伱玩。有些时候则是应藩镇所求,下场调停矛盾,当然,朝廷也不是白干活的,你得拿钱。为此,晚唐还滋生了很多处理这种事务的使差——和协通谕使、劝和使……

    嗯,就是这么直白。

    总之,这几部分收入加起来,主角的日子能过,而且还不算困难。真正用钱的大头在于跨境远征,十几万军队横跨数百里乃至千里作战,这个费用就极其夸张了,但主角现在不用担心。另外的大头就是安置流民。书里说过了,流民安顿下来,你不可能撒手不管。不然他们绝大部分人是熬不过这个冬天的。朝廷要借粮食、借钱、借工具、借农具,各种物资支出,比养兵还费钱。至于官员俸禄,皇室消费,这都是小意思。笔者考证了一下,书中这会,唐宗室还剩下十来家……唐朝不圈养宗室,宗室子弟大部分也都有工作。主角一家的话,老婆孩子就那十几个,大头支出是掖庭局的女御、内侍省的寺人,各类服务、工作人员,加起来两三千吧。其他的,没了。要是明末那种,宫廷各类人员超过万人,那确实难顶。

    第五个问题,皇权或天子的神圣性。

    天子的神圣性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下降的?秦二世被赵高逼迫自杀?还是汉质帝被梁冀毒杀?又或者汉少帝被董卓毒杀?还是曹髦血溅云龙门?南北朝那一群花式被杀的天子就不说了。从这些例子,我们应该知道——上天之子,天子这个名词、概念,必须是神圣的,这是封建统治的核心。天子不神圣,国家就会动乱。但上天之子是神圣的,不代表承袭天命的这个“人”——皇帝就是神圣的。或者说,天子这个人,从来就不是神圣的。

    在百姓眼中,天子是神,不可直视,不可妄诵尊名。但在天子身边的人看来,天子和人一样。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三急要如厕。拉屎也臭。高兴了会笑。伤心的时候也会哭。也是个凡人。一个为统治世人而人造出来的伪神。有那么神圣吗?杀了,也就杀了。

    回到话题,唐朝的天子神圣吗?

    天子本人不神圣,一点也不。在众人眼中,他和世人一样,他的道德伦理甚至不如普通人。高祖被儿子逼宫,太宗被儿子造反。武曌杀子,玄宗杀子,肃宗杀子,德宗杀子未遂。道德是败坏的,忠孝节义是不存在的,只是他们为统治百姓而宣扬的口号,越缺什么就越宣扬。

    顺宗暴死,宪宗被捂死,穆宗暴死,敬宗被乱棒打死,文宗被幽禁致死……他们不是神圣的,以各种稀奇古怪的方式被暴毙。他们的命运甚至不如大臣,不如一个乞丐安稳。这会神圣吗?

    这是天子本人,不神圣。

    但是,上天之子——天子这个名词这个概念,还是神圣的吗?我不妨举几个例子。襄阳节度使赵匡凝,其父赵德諲是混世魔王秦宗权的部下,是血统纯正的蔡州恶贼。赵匡凝手下的军队,每一个都是披着人皮的魔鬼。赵匡凝更是连天子长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但他忠心吗?忠得发紫。不管别人怎么想,他就要上供,绕路也要去。军士们怎么想,会不会认为挪用了军费给天子是愚蠢的行为,他不管。但事实上,他手下这帮食人军团偏偏就没人闹腾。

    淄青牙将王敬武造反,夺取帅位。去世后,其子王师范继位。昭宗被劫持到凤翔的时候,四处遣使告急,诏书到达青州,王师范召集牙将们,说:“吾辈为天子藩篱,君父有难,略无奋力者,皆强兵自卫,纵贼如此,使上失守宗祧,危而不持,是谁之过,吾今日成败以之!”

    牙军无不慷慨以应,以勤王之师自居。遂出兵与已经无敌于天下朱全忠交战,直到战败。是不是觉得很滑稽?

    朱全忠的大将,出身农民军的丁会,战功赫赫。昭宗被弑杀后,丁会恼怒至极,背叛朱全忠,选择投靠太原。

    这些人,你要说李唐对他们有什么恩情,不好意思,没有一点。你要说李唐国祚两百余年还有积威,对他们还有一定影响力。妈的,这几家都是武夫造反起家,莫开玩笑!

    回到话题,这举出来的例子和没举出来的例子表明什么?表明天子这个概念在世界上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独一无二的影响力。这个名词或许不能号召所有人,但号召一部分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登高一呼,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奇妙事情。

    所以结论有了。到了晚唐,天子依然是神圣的,但天子本人哪怕活成了个玩具、窝囊废,但还是可以利用这个名头做很多事,获得一批卖命杀材,甚至不需要你有什么本事。但如果你能具有一定本事,那就更好了。

    第六个问题,武夫的道德、军纪。

    晚唐的武夫固然可恶,但不是所有人都是没有道德操守的,相当一部分武夫的裤裆堪比文天祥。我举几个例子吧,我在史书中看到的,都是些小角色。

    西川彭州一个小军官安某人,其大帅杨晟兵败后,王建喜爱安某人勇武,打算招揽为将领。安某人说:大帅对我有恩,要么放我走,要么杀了我,反正不可能为你效力。王建三次相劝,安某人三次这样回答,于是怒杀之。

    后梁灭亡之际,后梁末帝让一个叫皇甫麟的小军官杀了自己,不要让自己成为沙陀人的俘虏。皇甫麟说:我只能保护皇帝,不能杀。后梁末帝没办法,于是自杀。皇甫麟一看,也自刎了。

    兴教门之变,庄宗的侍卫全部逃走,符存审的儿子符彦卿与王全斌几个人拼死力战,一面为庄宗挡箭,一面掩护庄宗逃亡绛霄殿。后庄宗中箭,几人将其扶到内室,问庄宗还想吃什么。庄宗说,想喝一杯马奶,回忆下童年。于是符彦卿几个找来马奶,庄宗喝完就死了。几人哭拜后,踉跄离去。

    杨复恭的假子杨守亮,积年武夫,但对人好,有操守。兵败后被处死,围攻群众无不流泪。

    还有很多例子,就不举了。总之,相当一部分武夫是有道德的,你对他好,他绝对给你卖命。主角要做的,就是发掘有道德的武夫,笼络,巩固关系。等到道德武夫的数量足够大,被人造反的概率就很低了。当朝廷之师上下形成一股以道德为荣的蔚然风气,世道就渐渐得到了扭转。

    然后就是军纪。

    中唐以来,以笔者读史所见来看。军纪最好的要数魏博、成德、淄青、朔方、夏绥几镇。魏博军士除了杀节度使,没见他们干过其他暴行。不屠杀平民,不焚城,不劫掠,不抓耗材,发了赏赐就老老实实打仗。每次造反,也只杀节度使一家,非常讲道理。

    成德的话,自王承宗以来,牙军没闹腾过。除了杀隔壁魏博调来的田姓节度使,没造过反。兵变只有一次,就是杀王镕。内部非常和平稳定,领导着河北风气。以至于晚唐朝廷都去成德境内募过黄门小儿——“以其民风淳厚至善。”

    朱温的军队也还行吧。不嚯嚯泥腿子。

    第七个问题,驳斥下一些流言。

    很多人说,古代的军队披甲率最多三成,屁话。晚唐这会,你去找一个披甲率只有三成的藩镇?披甲率三成的藩镇,面对晚唐这种战争烈度,混得下去吗?军人政治,社会的一切为军人服务。如成德那种地主老财,甲胄多得用不完,甚至拿来当成贡品送给皇帝。

    另外,还有许多人说,古代的军队伤亡超过三成就会崩溃。我就不举其他例子了,就说中和年尚让领十五万巢贼会战诸道兵。农民军死伤六万余人,没崩溃,徐徐退回。李克用打成德,一次战死两万老兵,没溃。成德败于李克用,五万人死了三万多,没溃。例子太多了,好多战斗甚至是全军覆没无人投降,城破无人投降。拿其他朝代的模版拿套晚唐,何其刻板。

    当然,也不是说晚唐的军队都这样,一触即溃的也不在少说。还是那句话,影响军队战斗力的因素很多,兵无常势。

    最后,汇报下成绩。有赖支持,目前入v十多万字,均订是一千多,总订四万多。编辑说没啥问题基本可以精品,看大伙给不给力了。至于太监,不要担心,一般不会。真太监了,也不会通知你们,我突然就偷偷跑路了。

    最最后:书中人物涉及到不少外族人,我竟然看到了一些煽动民族节奏的,咋的,满汉蒙回的某个族群身份,能让你更高贵些?带这种节奏的,看到就永封。

    最最最后:书中剧情,出现的问题,笔误,都欢迎指正批评。但是对那些张口就叫骂的,这也降智那也不符逻辑的,被毒到的,好走不送。动不动就鼓噪叭叭叭这也恶心人,那也一朵大便,一通敲键盘弹钢琴的,我嘴未尝不利。天高地迥,萍水相逢,不要来找不痛快。

    另,附一份当前时间节点的方镇表:

    北地:

    归义军节度使:索勋,治沙州。

    朔方节度使:韩遵,治灵武。

    定难军节度使:拓跋思恭,治统万城。

    天德军丰州都防御使:宋瑶,治西受降城。

    麟州割据豪强:党项折氏、汉族杨氏,两家结盟姻亲,联手共抗拓跋思恭。

    振武军节度使:王卞,治军城。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治太原。

    云中节度使:赫连铎,逃遁吐谷浑部落。

    卢龙军幽州节度使:李匡威,治范阳城。

    关内:

    泾原节度使:张钧,治泾川县。

    鄜坊丹延节度使:拓跋思孝,治坊州。

    匡国军同州防御使:王行约,已被杀。治大荔县,正被王师夹寨围城。

    镇国军华州节度使:韩建,已被杀。辖区纳入左冯翎。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已被杀,辖区纳入右扶风。

    邠宁节度使:武熊,王行瑜被杀后,余众推其为帅。

    感义军兴凤都防御使:满存,入蜀未归,余众造反南下汉中,正与圣人决战。

    蜀地三川:

    兴元节度使:杨守亮,治汉中,入蜀未归。

    龙剑节度使:杨守贞,治剑州。

    武定军节度使:杨守忠,治洋州。

    雅安军蜀邛黎等州节度使:杨守厚。

    泸昌防御使:武夫混战中,未决出胜者。

    嘉眉戎州节度使:张虔裕,治嘉州。

    威戎军彭汉茂州观察使:杨晟,治彭州。

    遂宁防御使:魏弘夫,治遂州。

    阆果渠壁等巴中六州观察使:朝廷文臣出派,治阆州。

    峡夔等安抚使:朝廷文臣出派,治夔州。

    成都团练使:王建余众仍在混战,未决出胜者。

    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治梓州,何淑妃故乡。

    金商节度使:冯行袭,治均州,倒向朝廷。

    两河:

    河中节度使:王重盈,治蒲州,李克用、圣人同盟。

    河阳节度使:张全义,治洛阳,未得任命,朱全忠附庸藩镇。

    忠武军节度使:赵昶,治许昌,朱全忠附庸藩镇。

    陕虢观察使:王拱,治陕州,李克用、圣人同盟。

    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治汴州。

    昭义军节度使:李存孝,治上党,李克用假子。

    义成军节度使:胡真,治滑州,朱温直属。

    忠义军节度使:赵匡凝,治襄阳,圣人同盟。

    魏博节度使:罗弘信,治魏州,朱温附庸。

    成德节度使:王镕,治镇州,摇摆不定。

    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治定州,李克用、圣人同盟。

    横海军节度使:卢彦威,治沧州,骄横不法,山东小霸王。

    平卢军淄青节度使:王师范,治青州,心向朝廷。

    天平军郓曹濮节度使:朱瑄,治郓城,全忠仇雠。

    泰宁军兖海沂密节度使:朱瑾,治兖州,全忠仇雠。

    感化军徐泗宿等州节度使:时溥,治彭城,全忠仇雠。

    江淮:

    苏杭观察使:钱鏐,治临安,倾向朝廷。

    义胜军节度使:董昌,治越州,欲称帝。

    淮南宣歙等州节度使:杨行密,治扬州。

    累了,不想写了,有空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