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吾乃大明天子
繁体版

第十五章 番薯推广遇难题

    第二天,范景文得了圣旨,进宫面圣。

    当初他也是被魏忠贤排挤的官员之一,阉党诛灭后,许多人官复原职,而他也任职为太常寺少卿。

    “臣范景文叩见万岁。”

    “起来吧。”

    曹操不喜欢这么多的繁文缛节,让其起身,然后说道:“天地人材,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地万世共之。”

    范景文道:“陛下,这是臣曾经写给熹宗帝的一份奏疏,后来被世人称为名言。其实臣就是当时有感而发,直言规劝罢了。”

    曹操道:“朕素来讲求唯才是举,你的这三句话甚合朕心。”

    “陛下抬爱老臣了。”

    “朕问你,当今的税收制度有何弊端?”

    范景文才高八斗,几乎不假思索应对道:“太祖皇帝开国以后,我朝的税收其实是极低的,只不过十三税一。如果想要实现长久发展,只凭借这点税收显然是不够的。”

    曹操道:“朕觉得一条鞭法挺好。”

    “一条鞭法将税收变得简单,但民以粮换银,再以银交税,中间的兑换比例猫腻诸多,依旧让民众苦不堪言。”

    曹操又问:“江南的税收为何那么少?”

    “我朝有功名的人享有少纳税或免税的特权。江南是最富裕的地方,供养的读书人最多,考中进士做官的人也最多。

    因此,江南很多大家族虽然占有很多土地,但向朝廷交纳的税却非常少。

    大家族不交税,税自然就落到了普通自耕农身上。自耕农受不了,就把土地卖给大地主,全家去地主家里做奴仆。因此,朝廷从江南收到的税就越来越少。”

    曹操认真听着,点了点头,再问:“商税如何?盐铁矿税都是极其重要的税收,为何我翻阅账册,发现我朝的这些税收也很低?”

    范景文没想到陛下抛出的问题这么透彻,今天也豁出去了,不吐不快。

    “陛下,我朝重农抑商,抑制商人的发展,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商税体系,税率也极低。

    这是其一。

    其二,盐、铁、矿石,很多都掌握在士绅的手中,官不能从商,却可以和商人互相勾结进行买卖,这导致大量的私盐和私铁出现在市场上。

    其三,海禁让贸易中断,也失去关税。前朝隆庆帝曾开放过海禁,郑和下西洋,把大明珍贵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换取了大量白银。原本可以流入充盈国库,但由于商税体系的缺失,还是进了某些人的口袋。”

    曹操经过潜心研究,大体弄明白了大明的税收制度,说道:“如果朕想重新启用一条鞭法,并推行新政,不知可否?”

    范景文道:“陛下圣明!一条鞭法虽然也有弊端,但相比之下,还是比较好的税收制,如果陛下想实行,臣定当鼎力支持!”

    曹操道:“朕封你为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徐光启一起推行新政,你可愿意?”

    范景文道:“臣愿意!”

    ……

    早朝。

    曹操宣示了任命范景文为吏部尚书的决定。

    文武百官现在也差不多已经习惯了,以前这些尚书或者内阁大臣都需要廷推,但崇祯皇帝从来都是一个人说了算,想用谁就用谁,谁敢说个不字,当场免官罢职。

    所以,没有人愿意当出头鸟。

    “陛下,臣有奏报。”徐光启道。

    “讲。”

    “今年在皇庄薄田内试种的两万亩番薯已收获。春季一茬亩产量达2100斤,夏季一茬亩产量达1200斤。两季合计亩产3300斤。”

    “这么多?”

    曹操只听说番薯产量高,没想到居然会这么高。

    “有账册吗?拿给朕看看。”

    “有。”徐光启猜到陛下可能会查看账册,以辨真假,因此随身带了来。

    账册呈上,曹操仔细查看,上面都有详细的田地亩数,以及相对应收货的番薯斤两。

    曹操喜形于色:“试种的田地都是难以灌溉的薄田,这么说来,番薯的确是抗旱的高产之物了。”

    “正是!”

    “既然如此,明年开春,在京师周边的州县进行大量种植,等繁育多了之后,夏季在全国推广!”

    “是!”

    徐光启答应一声,又道:“陛下,臣还有一事。”

    “讲。”

    “臣最近正在统计周边区域种植番薯的亩数,可……可即便臣的番薯已经试种成功,推广恐怕还是有难度。”

    “番薯高产,百姓肯定爱种,爱卿的担心多余了。”

    “陛下,臣并不是无的放矢,番薯产量虽高,但毕竟不是交税之物。百姓爱种不假,但也仅仅是用荒地或者沟边进行种植,达不到大面积种植的效果。”

    曹操总算听明白了,番薯不能交税,也就是说,那些租种的佃户肯定优先种植稻谷和麦子,只有闲置的贫田或者重新开荒才能试种番薯。

    这样一来,一旦发生灾害,番薯的产量还是少,只有想办法提高番薯种植的面积,鼓励开荒种田,或者把部分良田也种上番薯才行。

    既然提出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

    曹操问道:“徐爱卿对此可有良策?”

    “陛下,臣有一个提议,为了鼓励和推广番薯的种植,可以昭告天下,将收获的番薯切开,晒成干,这样一是便于储存,二是番薯干可以作为税收的产物之一。按照一定的斤数兑换成税银。因为番薯的产量大,如此一来,试种的人数肯定会增多。”

    “这个法子不错,准了!”

    “谢陛下!”

    “还有谁要奏?”曹操再问。

    司礼监掌印刘若愚道:“陛下,黄立极、施鳯来、张瑞图、李国普致仕以后,内阁又重新推荐了入阁的名单,您瞧瞧。”

    曹操扫了一眼,上面有11个名字,分别是钱龙锡、李标、来宗道、杨景辰、周道登、刘鸿训、韩煌、成基命、钱象坤、孙承宗、钱谦益。

    名单有了,需要皇帝从十一个人中挑选出一个作为内阁首辅。

    内阁首辅其实就是内阁大学士的第一名,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后面的次辅和群辅都不敢与之比较。

    曹操一直不注重内阁,一个是因为他压根就瞧不上这群人。

    另外一点,他想借着一次机会废除繁琐的内阁推举制,重新设立宰相。

    当然,在彻底控制六部、厂卫和都察院之前,他不会选择贸然动手。

    看着名单,曹操思索了片刻,随手一指,指到了最后一个名字——钱谦益。

    钱谦益其实能进入内阁,还耍了一个小手段。

    他任职礼部右侍郎,如果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左侍郎周延儒并推入阁,则名字排在他之上,故阴谋阻止,遂派门人、礼部给事中瞿式耜进言主推者,抛弃温体仁和周延儒,以成基命及他等11人进入内阁。

    这件事也让他与温体仁、周延儒彻底结怨。

    曹操并不知道这里面的恩怨,他选择钱谦益作为内阁首辅,其实是看过钱谦益的文章,认为此人颇有才华。

    另外,他想实行新政,必须有一个人替他背黑锅,既然如此,他就找了一个名单上最后一个地位偏低的人。

    曹操道:“朕御极已有一年,依仗你们这些忠臣贤良的拥护,得以铲除阉臣贼子,让朝堂重见天日。只是大明痹症极多,国库日渐空空。朕思来想去,觉得需要实行新政,重启一条鞭法,收税以充盈国库,富国强兵!”

    此言一出,除了几个人之外,文武百官们一片哗然,呼啦啦跪地一大片,全是请求阻止。

    因为要重启一条鞭法,可能会清丈土地。

    为了合理避税,大地主和乡绅往往通过各种手段,将田地转移到读书人的名下,甚至还有一些田地根本没有登记造册。

    根据曹操的了解,大明记录田地的账本有黄册和鱼鳞册两种。

    黄册一式两份,一份留本里存底(一甲11户,一里110户),一份上缴至州县。

    州县汇总各里之册,制成本州县总册,也是一式两份,一份留于本州县,一份上缴到府。

    这样,各级如法复制,府缴至布政司,各布政司最终汇缴到朝廷里的户部,因为布政司呈报给户部的册必须用黄纸做封面,所以称之为“黄册”。

    黄册简而言之就是给朝廷报税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