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侠外史
繁体版

第38章 永华海战(上)

    自永华二年起,东桑国的海盗屡犯大燕东南沿海一带边境。

    他们劫掠沿海商贾行船,所到之处,都给当地的百姓、商贾造成巨大的财物损失。

    起初,沿海一带官员派兵驱赶,由于海域辽阔,海盗成员也多擅长在水上伏击、侦察。

    官兵前脚走,海盗后脚又来骚扰,甚至半夜潜入居民家中抢掠。

    大燕自建国后,与东桑一直保持友好来往,突然间东桑海盗来犯,大燕便派出使臣前往交涉。

    谁知,派去的使臣刚一出海,就被海盗杀害,还劫走了使船,在海上耀武扬威。

    东桑国内一些没有生计的浪人眼见海盗做着无本万利的生意,也加入了海盗的队伍。

    如此一来,队伍不仅日趋壮大,连成员也开始变得复杂,沿海官员将此队伍称之为“倭夷”。

    江南、江北沿海一带居民都以渔业为生,东桑的倭夷这么一闹,直接影响了江南西道对朝廷的进贡。

    向来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何况两国还未交战,大燕的使臣就死在东桑倭夷的手下。

    永华四年春,朝廷欲派兵出海围剿东桑倭夷,却在将领人选上徘徊不定。

    大燕多年未经海战,对水军疏于演练。

    东桑国地处海岛,倭夷生来擅长海战,而大燕的军队中又以骑兵、府兵、禁军、边防军为强,唯有水军式微。

    适时,曹丞相推举振武校尉丁善有出征。

    丁善有是江南西道行军总管右威卫将军丁仁淮的儿子。

    丁仁淮年轻时,曾以一师之力在东海之滨力退百济与东桑的联合水军。

    可以说,沿海边境是在他的守护下得以安宁一点也不为过。

    丁仁淮年老后,儿子丁善有世袭了其父的将军之位。

    丁善有自小便跟随父亲生活在海边,操练武艺。

    都道是“虎父无犬子”,满朝都以为此次出征,定能大败倭夷。

    然而令谁也想不到的是,丁善有才与倭夷交战一个回合,竟被倭夷打击的毫无还手之力,兵败而逃。

    消息传回东桑,举国欢庆。

    这个曾经将他们与百济打的落花流水的国家,现在竟然连一个由海盗和浪人组成的非正规军队都抵挡不过。

    看来,大燕已经今非昔比,东桑天皇便正式向大燕下了战书,并派出两员大将出征大燕。

    丁善有的兵败令朝野震惊,满朝文武都在朝堂上对丁善有挖苦讽刺、大骂不绝。

    皇上并无心思去责怪,只问朝中还有谁能出战。

    丁善有的战败令其他武将失去信心,一来朝廷鲜有擅长水战的将领,连自幼承袭父亲水师兵技的丁善有都大败而归,其他毫无水战经验的将领若是冒头出征,必败无疑。

    其次,这些武将早已将嘲讽丁善有的大话说出,若自己出战失利,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刚才还闹哄哄一片的朝堂,瞬间鸦雀无声。连问三声,皆无人应答。

    这时,武将中有一人站了出来,此人便是左前卫大将军冯庭立。

    值此临战危急之际,有人主动请缨,本应是件令人欣慰的事,可皇上却难展愁容,甚至更加忧上心头。

    只因冯庭立已年逾六十,双鬓斑白。

    连三岁幼童也晓得,这个年纪的老人如何能上战场,担此重任?

    冯庭立也知道皇上的顾虑,他昂首迈步上殿,“古有赵充国以七十八岁高龄征讨匈奴,屡建奇功的壮举;亦有马援花甲出征,马革裹尸的壮烈。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臣一不畏战,二不贪功,只求能为皇上分忧,为朝廷解难,护佑我大燕国土。

    此去一战,无论结果如何,老臣定当全力以赴,哪怕舍了这副残躯,也要阻止倭夷长驱直入。

    好叫他们知道,我大燕不是只有混吃等死的废物!老臣便是苍髯皓首,那也是宝刀未老,一样能杀他们个片甲不留!”

    其他武将听见他说“废物”等语,心中不忿,但他话声慷慨激昂,满朝文武皆是一震,各人心中无不暗自惊服。

    曹丞相想到自己与他年龄相仿,不禁心酸滴泪:“冯将军老骥伏枥,壮志凌云,实在令我等汗颜!只是这战场上刀光剑影,生死难料,这些本应是年轻后生去承担,你如今花甲之年,怎可再让你去冒生死之险?”

    冯庭立目光如铁,“丞相也植花甲之年,不也一样在为朝廷分忧?我又如何不能?还请丞相莫要再劝,老朽去意已决!”

    曹丞相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冯庭立又向皇上朝拜:“时不我待,若再耽搁下去,战事将对我方不利,还请皇上即刻下令,让老臣出征,征讨东桑!”

    皇上望着满朝沉默的文武官员,既无人再出来毛遂自荐,亦无法推辞冯庭立斩钉截铁的决心,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

    冯庭立得偿所愿,终于心安,离去前却愁眉不展。

    “临行前,老臣有一肺腑之言,不吐不快。”

    皇上敬重这位白发老将,忙道:“爱卿有话,但说无妨。”

    “老臣此去,无论能否战胜归来,万望皇上都要重视水师建设,事关国土,不可大意。莫要让先帝艰苦打下来的江山,落得个无人可守的境地。”

    冯庭立招兵出征东桑的消息传遍全国后,当时,在山西府兵营还是无名小卒的薛天辰,为老当益壮的冯庭立视死如归的慷慨大义所感,主动请求加入水师,跟随冯庭立去了江南一带。

    依靠过去的作战经验,冯庭立在沿海一带大量招募熟知水性的渔民,组成一支民兵水师队伍,每日勤加操练。

    薛天辰自幼就熟悉水性,又四处拜师,刀枪剑弩,无所不会。

    冯庭立在巡视水师时,发现这名后进之秀,便将他调往探马营,以刺探敌情为主。

    薛天辰大为不解,既然自己出类拔萃,为何不直接派他进先锋营,好在战场上与倭夷作战。

    冯庭立望着眼前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和蔼一笑,“上阵杀敌可不光是靠一身胆气,你知道一个军队最重要的是什么吗?”

    薛天辰不假思索的回答:“当然是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和武艺精熟的士兵。”

    冯庭立默许的点点头,却又轻轻摇头,“年轻人话是没错,但在我这里却未必。

    行军作战,护运粮草和刺探情报的任务是同等的重要。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如一个军队失去了粮草,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半的先机,正是不战而败;

    正如《孙子兵法》中讲,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一个领头的将军连跟他作战的敌军情况都不了解,只靠着一身胆气横冲直撞,其结果只能是惨败而归。

    正因你出类拔萃,老朽亦是爱才之人,希望你能在那里学到不一样的本事,或许对你今后有所帮助。”

    薛天辰听出了他的弦外音,内心大喜过望,领谢冯庭立的苦心栽培之心。

    由于此次是在海上作战,探马营的探子自然是要练习水下憋气的功夫,除此之外,还要练习射箭的功夫。

    “士兵要会骑射不假,可探马营的主要任务不是刺探敌情吗?箭术又与刺探敌情有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