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明
繁体版

第34章 带刺的玫瑰

    随着军议结束,军士的操练也在第二日正式开始。

    步兵主要练战技和旗队配合,基本思路就是从戚继光的书中寻找方法。

    在可预见的几年时间内,陈诏都不会带兵去辽东和建奴硬碰硬,蛮牛兵的主战场就是台湾。

    而台湾岛上除了以火铳兵为主的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就是郑芝龙的水军,陈诏暂时也不会和他们发生直接冲突,除了西班牙人。

    至于岛上各种大大小小的原住民部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并不能阻止陈诏的扩张。

    舟山舰队是以大衢山水兵为基础建立的,新编了四百其他二岛的水兵,当前主要练操船技术和海战配合,在几乎没有什么火炮的前提下,还得用搏命套路,大鸟船跳帮、小火船冲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用这种比较原始的水战打法,船坚炮利遥遥无期,想要做海上霸主任重而道远。

    就在陈诏准备找工匠们深入交流的时候,教堂里的张信教父却又不请自来。

    “耶稣基督的使者,杭州教区神父张信,见过陈领兵。”张信在军衙前堂对着陈诏行拱手礼。

    “原来是张神父,好久不见,失敬失敬。”陈诏语气略带戏谑。

    “不知上次赠送领兵的要理一书,可否看完?”

    “这...尚不得空,还未拜读。”陈诏连书都不知道丢哪去了。

    “天主创造了世间万物,掌管所有人的命运和灵魂,只有信仰耶稣才能得到救赎,死后不会坠入地狱。”张信见陈诏打马虎眼,直接开始念经了。

    “张神父,信了耶稣,能有什么好处呢?”陈诏故意卖蠢,拿出中国人的传统话术。

    “只要信仰耶稣,受洗之后,就可每周礼拜沐浴天主对我们的爱,得救赎、得智慧、得幸福、得永生。”

    “...”

    张信说完,陈诏只是略显尴尬的看着他,沉默不语。

    “这是杭州教区神父邓玉函先生著作《远西奇器图说录最》,汇总欧罗巴之匠人机巧,愿赠与陈领兵一册。”张信见陈诏不为所动,从衣袖里拿出一本线装册子。

    陈诏听到奇器图说四个字,眼睛一亮,赶紧上前接过书册,草草翻了几页,是关于力学和机械的介绍,里面包含各种机械插画,是一本非常有用的技术类百科著作。

    “张神父,这样的书哪里可以买到更多?”陈诏一边翻一边问。

    “只要信仰耶稣,这种历算著作多的是,可谓汗牛充栋尔。”张信得意的说道。

    “哪里可以求得更多?”

    “主教金尼阁先生从欧罗巴搜集到上万册,都带来了大明。”张信音调升高。

    陈诏知道这群传教士为了获得在大明传教的许可,通常会将欧洲最新的科学技术带来,作为和士大夫们接触的敲门砖,所谓学术传教是也。

    张信赠送的《奇器图说》是德国籍传教士邓玉函和大明科学家王徵合著,他于1916年到达中国,主要在杭州地区传教。

    邓玉函的牛逼之处在于,他和伽利略、开普勒是非常好的朋友。

    为了来大明传教,邓玉函不遗余力的写信给他们俩,要求他们将最新研究的科学成果寄到中国,以此吸引大明士大夫信教,为了传教也是挖空了心思。

    而更下血本的则是金尼阁,这个法国籍传教士,从欧洲带来了整整一个图书馆的书籍。

    据说,这些书都是精装本,无一重复,囊括欧洲古典名著和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最新成就。

    为了募集新书和各种科学仪器,金尼阁漫游意大利、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收集了精装图书7000余部,其本人估计所收书籍和仪器在离欧时价值1万金币。

    1619年,将7000部图书带到北京后,金尼阁拟定了一个庞大的翻译计划,联络艾儒略、徐光启、杨廷筠、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知名人士共同翻译出版这些书籍。

    可惜的是,崇祯皇帝太穷拿不出银子来进行这项大翻译工程,最终只零星出版了几本,绝大多数都随着明朝灭亡而散失。

    到了1973年,英国人马尔嘎尼率团访问中国,想要和满清通商并建立外交关系,使团随员80余人,包括天文数学家、艺术家、医生,和700名水手,携带“贡品”有天文、地理仪器、图书、毯毡、军用品、车辆、船式,总计600箱。

    英国使团向满清赠送了一批国礼,其中包括:前膛枪等武器、望远镜、地球仪等天文学仪器、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

    大英帝国为了做生意,可谓掏出老底,将最先进的技术都带到了中国。

    可惜,最终也没有谈判成功,十全老狗表示:

    “天朝抚有四海…奇珍异宝并无贵重,尔国王此次裔进各物,念其诚心逮献,特谕该管衙门收纳,其实天朝…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总之,东西方交流充满波折,闭关锁国最终等来的只会是殖民者的巨舰大炮。

    关于科学技术领域,陈诏不知道《永乐大典》到底有多牛逼,后世只剩下区区几百本而已。

    但万幸的是,大明还没亡,《永乐大典》仍然还在紫禁城里躺着,真是谢天谢地。

    陈诏下定决心要得到全套《永乐大典》,这次不会留下遗憾。

    而当前的目标则是传教士金尼阁从欧洲带来的“上万册”图书,除去一些神学著作,剩下的全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干货。

    陈诏此时心情激动,难以掩饰内心渴望,要不惜一切代价得到这些书籍。

    “尊敬的张神父,如何才能见到金尼阁先生呢?”陈诏态度恭敬地问道。

    ...

    陈诏和张信神棍的交易取得了初步成功,金尼阁此时就在杭州养病,张信愿意为陈诏引荐,并帮助陈诏获得更多西方科学书籍。

    而代价就是,陈诏得信耶稣。

    如果能获得那“上万册”图书,别说信教,陈诏认张神父做干爹都愿意。

    只要得手,陈诏也就不在乎什么耶稣桃酥了,咱只信科学!

    送走了张信后,陈诏找来了鲁老大和丁麻子。

    这两位自打将蛮牛营搬家来大衢山后,就一直待在岛上住闲,陈诏终于有时间找他们谈谈。

    “两位在这岛上住的可还习惯?”陈诏在军衙前堂和他们喝茶谈事。

    “诏小...陈领兵,俺也想加入东洋公司啊。”丁麻子首先开口道。

    “陈领兵,俺还能帮你继续跑船不?”鲁老大在岛上待了这些天无所事事,难免胡思乱想。

    “两位不必见外,还是叫我诏小哥,你们不是军伍之人,咱们还是合作伙伴嘛。”陈诏客气的说道。

    “不敢不敢...”两人同时摆手,可能看到岛上的兵越来越多,终于意识到陈诏并不是什么商人,而是有点军阀海寇的味道。

    “今日请两位来是想问问,去哪里可以招揽更多流民呢?”陈诏要为去台湾建立根据地提前找移民。

    “如果是想招流民,那只有去漕河了,那里从南到北,沿岸有数不尽的流民纤夫。”鲁老大说道。

    “哦?漕河...”陈诏还没去过大运河,不知道那里是什么情况。

    “对,漕河,漕运衙门就在淮安,清江浦有俺们大明最大的造船厂,流民更是多如牛毛啊。”丁麻子补充道。

    俗话说“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大运河对于大明来说,就是大动脉。

    想要流民,漕河沿岸肯定多,因为大运河就是运粮食的,容易乞活。

    想要招兵,漕河沿岸更多,纤夫就是上等的兵源。

    漕河如此重要的地方,怎么没有意识到呢?陈诏一拍大腿,刷的一下站起来便说:

    “好,你俩就和我一起去逛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