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8之大文豪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以刘云为例,高明得多!

    沪市,巴进居所。

    巴进今年已经七十有余,人生七十古来稀。

    古稀之年的他看起来精神瞿烁。

    巴进在自己的书屋里伏案拆信,桌边有一沓文稿,看标题是——《谈<十八岁出门远行>》。

    “王蒙啊,这小子不是在新省吗?回来内地了?这信还是从京师寄来的。”

    巴进巴老在十年间受到严酷迫害,七十几的他深感时光无多,写作写了五十来年,他想在八十岁前,再努把力,多写点好东西。

    谁也想不到,老爷子能成为世纪老人,活到一百岁。

    看了王蒙信中的寒暄部分,王蒙自述境况,巴进这才想起:

    “哦对对,王蒙现在主持着《京师文艺》的事务。

    我之前还在《京师文艺》上面看到上面刊登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看完信后,巴进面色凝重,良久才舒展开眉头,叹息道:

    “我就晓得这些人的脑筋还是那个样子。

    没想到,王蒙的压力那么大,好,我一定帮这个忙。”

    王蒙在信中希望巴进能够出手,帮助《十八岁出门远行》少受一些来自政丨治方面的压力。

    巴进现在没有多少官身上的支撑,但是他是当代华夏文人的老资格,有点见识的都认识他。

    而对于攻击《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人来讲,巴进在他们那儿多少有点薄面,就算别人不给面子。

    巴进在十年间受到极大的伤害,在十年间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

    他一旦在公众面前露脸,影响力不可小觑。

    “唉,本来是想要把这篇《谈<十八岁出门远行>》放进《随想录》,明年在出版发表,作为复出作。

    看来,现在要把这篇文章作为我十年之后的复出作了。

    只好先把这篇文章发表声援《十八岁出门远行》,以后再把它收进《随想录》了。”

    《随想录》!?

    刘云如果知道自己有此殊荣,能够高兴到语无伦次的地步!

    《随想录》是一本倾尽巴进心血、写尽巴进人生经验、巴进文学与思想的高峰之作!

    在出版后,在当时的华夏引发巨大影响,被人认为是肩负起一个知识分子应负的历史责任的神作。

    “就寄给《文汇报》吧,《文汇报》就在沪市,离得近,也差不多够格。”

    《文汇报》,沪市乃至长三角地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巴老在屋内来回反复踱步,觉得这样还是不够。

    只是他自己发文章的话,虽然能吸引火力,让更多人有不一样的思考,但还是不够。

    “我得再给那些人都写信,开导开导他们。”

    然后,巴老就开始忙着写信:

    “XX同志,关于《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稿子,你的看法有失偏颇······”

    “XX小友,我们不能极端片面地看待问题,难道过去十年间积累的经验错误都白积累了吗?我们······”

    “XX大姐,小弟觉得关于这篇稿子的问题,甚至于说,到底这篇稿子到底有没有问题,都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XX领导,我不是文学家,但我写作了五十多年,每个人从不同的道路接近文学,接近文学的道路无论怎样都应该是文学的。

    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无疑是文学的,我们探讨它,接近它,最好也应该是文学的,而非是政丨治的······”

    ······

    巴进在自己寓所的一方小小书屋,笔耕不辍,往全国写信,天南海北,大多数省份的相当人物都会收到一封来自巴进的信。

    写完一堆信,巴进把他们一封封寄出。又把《谈<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稿件投给了《文汇报》。

    不过巴老忘了给王蒙回信。

    而且他还忘了,给《文汇报》投稿的时候走走“后门”,直接找他们的领导。

    这样的话,只凭“巴进”二字,发稿也会是想不到的快。

    哪怕他们已经把明天的报纸排版做好下印了,一旦收到巴进这篇文章,他们也会不顾损失,立刻把文章加进去。

    巴进没去找他们的领导,没走后门,这样的投稿在报社属于自由来稿。

    而自由来稿,报社的人一般看得慢。

    现在还算好,只是看得慢,搁在后世,大报大刊直接不看自由来稿,或者一两年、两三年一次随便看看的情况也是常有发生。

    举个例子,《京师文艺》改名《京师文学》,现实中的《BJ文学》曾经放出话来:

    未来三年的稿件都排满了,不接受投稿,你就是投,他们也不看。

    很多人过稿了《BJ文学》,排队排一年也排不上,上不了稿。

    言归正传。

    因为巴进忘了给王蒙回信,也忘了找人走后门,所以王蒙还以为巴进不想出手相助。

    然而当《文汇报》报社的人,在自由来稿中发现巴进的大作,并将其见报发行时,全华夏都在震惊:

    “老爷子竟然还活着!”

    不少人都以为巴老没了,巴进借这篇文章让人知道自己还活着,同时续写自己的文学生命。

    《文汇报》报社的不少社员都笑麻了。

    他们之前眼馋《山花》和《京师文艺》的亮眼销量,没想到他们还有机会吃到《十八岁出门远行》红利的机会。

    不少报社工作人员在探讨:

    “这《十八岁出门远行》有这么好吗?全华夏都在讨论,好热闹啊!”

    “我觉得这篇《十八岁出门远行》挺好,真的是精品中的精品!”

    “哦?你看懂了?”

    “那倒是没有,但是不明觉厉嘛!巴老都说好的东西,肯定好!”

    “我也觉得好。”

    “哦?难道你看懂了?”

    “不是,我们这期报纸卖得挺好,这个月的职工福利一定很好!”

    “是啊,这么看来,这篇文章造福了我们啊!”

    “《十八岁出门远行》造福了我们啊!”

    《谈<十八岁出门远行>》·巴进(节选):

    “最近在我国首都京城和西南筑城等大杂志上,如《京师文艺》、《山花》,发表了一篇先锋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有人公开反对,有人说‘发这样的稿子’是在否定我们的道路,主张别人的道路。”

    “有人甚至说这篇小说非禁不可,已经发行的报纸刊物非追回不可。总之压力不小。”

    “我看发行总比追回好,因为这究竟给我们保全了一点面子,而且阐明了一个真理:

    我们的青年并不是一思考就起坏心思,他们有崇高的革丨命理想,新华夏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身上。”

    “据说老年人对《十八岁出门远行》持反对态度的多,我已经踏过了七十岁的门槛,是早已达到法定退休年纪的老人。

    可是我很喜欢这篇小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好小说。”

    “我是五十几年前的青年,难道今天的青年就落后了?反而不及五十几年前的年轻人?”

    “难道今天伟大的现实,社丨会主丨义祖国繁花似锦的前程,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就不能吸引我们的年轻人?”

    “今天的青年,拿《十八岁出门远行》的作者刘云为例吧,他们比我们那一代高明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