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那些事
繁体版

第二十八章 更鼓地

    元末明初。

    小镇的各大姓氏从福建而来,曾,钟,李,黄,陈,戴,巫,赖,颜,卓,罗,游,刘等二十几个姓氏。

    这些姓氏的祖先纷纷来到这里开荒定居。

    此时大多数都是一姓一户,各姓氏的人口都不多。

    我1世太公刘乔英,是当时搬来小镇的第一户,也是这小镇唯一一户姓刘的人家。

    乔英有两个儿子,长子刘宁,次子刘宝。

    战乱时代,乔英不敢让两子共待一处,让刘宁留在小镇开荒,让刘宝携带家室继续迁徙。

    当时都这样。

    单兄弟的可以选择留下,有兄弟的组成大部队继续迁徙,主要往现在的河源惠州方向迁徙,所以小镇的各姓氏通常都只有一户人家,人口少,一户仅仅几口人。

    最初的小镇只有一个望族。

    那就是游家。

    游家是我们这个小镇最早的望族,人口比其他姓氏要多,游家在当时的小镇被称为半村游,比喻游家的兴旺,小镇那么大,游家就占了一半。

    刚开始的小镇是蛮荒,没有地名。

    各姓氏在小镇纷纷择地落户后,开始有了最初的地名,这最初的地名都是以姓命名的地名。

    比如曾屋,钟屋,李屋,黄屋,巫屋,罗屋,赖屋,戴屋,颜屋,游屋,陈屋,刘屋等。

    按照官话,就是曾家庄,钟家庄,游家庄的意思。

    这些以姓氏命名的村庄,绝大部分都沿用到了现在,指向性特别强,一听村名就知道这个村在哪,里面住的是什么姓,比如李屋,我们小镇只有一个李屋,一说李屋大家都知道在哪,然后知道里面住的都是李氏。

    但也有一些例外。

    比如刘屋。

    最早的刘屋,指的是我1世太公落户的所在地,邹岭山下的那片地方。

    那片地方就是最早的刘屋。

    但后来,由于刘家人丁兴旺,一个围龙屋已经住不下了,刘家后人纷纷在小镇各处新建围龙屋。

    一处,两处,三处,四处,五处,,,,,,

    这样的话姓刘的地方就多了,刘屋就没有了专一的指向性了。

    所以就不再叫刘屋了,就用地名代替村名,住在河坝尾端的就叫坝尾村,池塘边有颗柏树的就叫柏水塘,刘屋祖地景色好,有山有水有林,所以就叫做了林湖村。

    关于小镇刘氏人丁的兴旺发展,我们刘家自几百年来就传下了一个故事。

    这就是关于更鼓地的故事。

    话说当年。

    元末明初,小镇的各大姓氏纷纷在这里开荒定居。

    这些姓氏的1世祖们,在小镇勤快的开荒占地。

    我1世太公也一样,每天带着他的儿子刘宁开荒开田。

    刘宁便是我2世太公。

    后来我1世太公越老越老了,干不动了,就把建设家园的希望寄托在刘宁身上。

    但刘宁并不是个勤于开荒的人。

    刘宁是想着有饱有暖,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那种。

    我1世太公跟刘宁,两人原本在福建世居,家里本是书香门第,两人都是书生。

    我1世太公能吃苦,但刘宁不一定能吃耕作的苦。

    刘宁想着反正家里还有些钱财,而且开荒出来的田地也够温饱了,就不积极开荒了,刘宁喜欢研究地理,买来各种地理书籍观看,也经常请地理先生勘察小镇的山川河流。

    刘宁因经常观看地理书籍而怠慢了开荒的进度。

    我1世太公在世时就常常责骂刘宁不务正业,赖于开荒,尽让好的田地被人先占了去。

    刘宁不慌不忙,每次都安慰好他父亲说不要着急。

    我1世太公无奈,常常摇头哀叹,不久年老体衰,落下序幕。

    此后经过多年。

    后来。

    有个地理先生告诉刘宁,说游屋那边有个叫更鼓地的山岭,是个好地方。

    刘宁很高兴,就去看了那块更鼓地,发现还真是个好地方,于是前去跟游屋商量。

    这更鼓地是游屋最早开荒的,属于游屋的地方。

    游屋在望头岗山下。

    这望头岗是一座比较低矮的山头,这望头岗之上,还有好几座连绵的更高的山头,望头岗之上,有座山岭的山腰处,山腰处有一平缓地,名曰更鼓地。

    更鼓是指古代打更的小鼓,叫更鼓地是因为这段山腰的地形比较平缓,一块小小的平地,宛如一面小鼓,游家觉得这块地很平缓,所以在此开了荒,种了一些番薯之类的农作物。

    刘宁上游家说想买下这块更鼓地,游家当时也没问刘宁买来做什么,刘宁也没说买来做什么。

    游家多半以为刘宁是买来耕种,所以游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因为此时游家的山岭,游家的田地有很多,不差这一小块小山地,而且大家都是守望相助的乡邻,不想因一块小山地为难乡邻。

    刘宁买回这块地后,一直荒着,没有耕种。

    刘宁吩咐他儿子待他百年后,把他安葬于此。

    他儿子依言,在刘宁去世后,按照吩咐把刘宁安葬在更鼓地。

    于是。

    说也奇怪。

    不知道是巧合还真的是巧合。

    打这以后。

    刘家就兴旺了。

    刘宁的儿子刘正,刘正是我3世太公,刘正发家了,娶了三个老婆,生了八个儿子,八个儿子又各生儿子。

    而游屋这边巧了,真的是巧了,游屋新生代生的都是女儿,十之八九都是女儿。

    于是游屋这边男丁越来越少,开发出来的耕地耕不了那么多,而刘屋这边男丁越来越多,正是需要耕地,刘屋就凑钱,向游屋买下了很多田地。

    或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游屋这边的女儿嫁到刘屋这边来,游屋很多开荒好的田地,由于家里没有儿子,后继无人,然后这些后继无人的田地最后都随女儿来到了刘屋这边。

    刘屋田地一下子就多了,丁多田多也就更兴旺了。

    半村游变成了半村刘。

    小镇当时还出现了一句谚语:娶妻当娶游家女,嫁儿当嫁刘家郎。

    一方水养一方人,望头岗山下游家的女儿确实生的水灵灵的好看。

    而刘家这边人丁兴旺,壮丁多,家族力量大,女儿嫁过去遇事有靠山。

    所以那时期就有了这个谚语。

    由于游屋的男丁确实一代比一代少,不得已时,游屋便请了地理先生来看看游屋是哪里出了问题。

    这地理先生经过勘查后,就告诉游家,是游屋头上的那块更鼓地。

    游屋恍然大悟。

    于是连夜安排人把刘宁骸骨挖了出来。

    这事,刘家这边肯定不愿意,集体找上门来。

    而游家这边也是拿住道理,说当初卖地全是好心,谁能想到你们好不厚道,做出这样利己不利人的事。

    刘家这边也不退缩,说这地是当初正大光明买来的,那些风水玄学怎么能算是凭证。

    于是游刘两家各说各有理就闹上了,但两家婚姻联姻的也多,不好大打出手,所以一起上报官府,让官府来处理。

    官府毕竟是官府,当然不会以地理风水玄学来定夺案子。

    官府经过一番确认,既然更鼓地的确是刘家买下的,那么这块地理应属于刘家的地方,游家掘人先坟的行为是不可以的,让游家赶紧把骸骨还了,官府可以不追究,不然的话是要按律处置的。

    游家迫于官府压力只好把骸骨还了刘家。

    但刘家不敢相信这还回来的骸骨是真是假,怕日后拜错了祖宗。

    所以便把这骸骨另处安葬,然后设了一个衣冠冢葬在了更鼓地的坟墓。

    所以到今为止,这更鼓地的二世坟墓里是没有骸骨的,仅仅是衣冠冢。

    但更鼓地经过刘游两家这么一闹,从此出名了,而且是出了个大名。

    从此以后更鼓地便成了小镇刘家后裔们无比信奉的地方。

    刘家把更鼓地的这个故事,一代传一代,一传十十传百,后裔们每个人都知道更鼓地的故事,而且越传越神乎,甚至还出现了神话色彩。

    比如说当年二世安葬更鼓地的那天夜晚,游屋当夜鸡不鸣犬不吠,而刘屋这边则当夜出现了祥光。

    又比如说什么什么的,越说越神奇,越说越离谱,这里就不说了,这些老一辈离谱的话,身为刘氏后人的我,听了没觉得有一丝高兴,反而觉得很羞愧,这些离谱的传说立场太自私,我听到的只是沾沾自喜,幸灾乐祸罢了。

    更鼓地成了我们这个小镇刘氏后裔无比信奉的祖坟。

    刘氏后人对二世祭拜的场面远远超过了对一世的祭拜的场面。

    至于我对更鼓地故事的看法,我则不多评论,我把我知道的,客观的阐述出来了,大家怎么看就怎么看吧。

    但目前刘游两家的关系,在这里还是可以说一说的。

    我觉得,在明朝时期,两家应该还是互相有一些意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清朝,民国,当代。

    两家人的后代也早已释然了。

    不然的话,民国时期游家主也不会把亚纯嫁给我太公。

    我也有两个要好的游姓同学,我曾经私下问过他们关于更鼓地的看法,一位同学表示全然不知,未听过,一位同学表示当然有所听闻,不过那都是以前老一辈的事了,我们大家如今不必纠结,互相珍惜当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