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
繁体版

第五十六章 高考阅卷中的任务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很快,到了元旦这天,公历上迈入了1978年。

    当然,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元旦根本不算个节日,没有假期。

    李长河去年刚重生的时候就发现了,别说元旦了,春节都没有假期。

    从十多年前,上面就做出了春节不放假的决定,据说是因为有人喊出了“G春节的命”。

    然后一群大聪明开始疯狂写信建议取消春假假期,后面就取消了。

    不止如此,包括什么放鞭炮啊,拜年啊,舞龙舞狮,大吃大喝等行为一律不允许,只保留了一项,就是贴春联。

    他记得在下乡的地,家家户户贴的春联几乎都是一致的标语,最火爆的应该是这句。

    “三十不停战,初一接着干”

    当时的忆苦饭吃的李长河确实满眼含泪。

    他当时还是个病号啊!

    不过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最起码走在街面上,沿途看到的人民的精气神好了。

    李长河猜测,大概率是因为他们工资涨钱了。

    77年下半年的时候,国家给全国来了一波涨工资,虽然只有百分之四十的人获得了提级,但这个比例也不算低了。

    同样涨得也有朱啉她们这种学生,她们这种工农兵大学生因为入学原因和学制的问题,跟以前的正牌大学生是没法比的。

    以前正规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入职起步工资是46元,而她们这种工农兵大学生,毕业以后在六类地区的入职工资只有38元。

    但是这一波涨工资以后,她们这些毕业生的起步工资调到了43元,一下涨了5块钱。

    同样李长河家里也得到了好处。

    除了涨工资之外,国家还批准了恢复技术职称评定的文件,可以重新评级了。

    这也意味着老李这个极其特殊的四级副教授在78年大概率可以转正了。

    毕竟正常的四级都是正教授,他这个四级的副教授是因为年代特殊原因造成的。

    虽然工资没变化,但是说出去好听了,起码是正儿八经的教授了。

    再往上李长河估计老李也没啥戏了,除非能熬出来。

    别的不说,一二级教授那都是各个学科的奠基人级别,像一级教授只有在56年评定过一次,被评上的那都是大师级的人物。

    他们家的老李,估计退休前能熬个三级就顶天了。

    这段时间李长河除了写稿子之外,还有一件事,就是在突击换票。

    换他结婚用的物资的票,比如说喜糖啊,花生啊之类的。

    好在李长河手里有全国粮票,最近又收到了一波读者来信的打赏,虽然没有第一次的多了,但是蚊子再小也是肉啊。

    李长河就在用全国粮票换这些物资票。

    只不过这一次换的没有李长河想象中的顺利,毕竟临近春节了,今年的风声又说是放宽了标准。

    京城百货那边已经提前开始备货准备过年放货,各种各样的物资都有。

    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全国粮票和地方粮票对他们区别不大,反倒是这一波过年,能借此机会吃顿好的,瓜子糖果什么的也可以安排上。

    所以愿意跟李长河换的人,不算多。

    李长河也不着急,反正有换的,他就换,换了直接进百货商店或者供销社买成物资带回家。

    积少成多,总能把东西屯够的。

    晚上回到了家,李长河看了看时间,然后顺手打开了电视。

    “大晚上的你还要看电视?”

    沈玉秀看李长河的动作,好奇的冲着李长河问道。

    “听说今天晚上有个新节目叫《新闻联播》,我看看是什么样的”

    李长河笑嘻嘻的冲着沈玉秀解释说道。

    随后沈玉秀把饭菜端过来,三个人一边吃饭,一边开始看起了《新闻联播》

    1978年的1月1日的《新闻联播》,就是未来连续播放了数十年的《新闻联播》的第一期。

    第一次新闻联播,李长河当然要观看一下这历史性的时刻了。

    不过这次新闻联播不是央视播的,而是京城电视台播的。

    画面上只能显示女主持人的影像,但是声音却是两个人的,男的就是赵中祥。

    真正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看了一会,李长河就觉得有些无聊了,这个时候的新闻,看的他有些尴尬。

    倒是李立山坐在那里,看的津津有味。

    现在的新闻联播还不是未来的半个小时时长,而是只有二十分钟。

    看完以后,正好也吃完了饭,收拾了饭桌。

    随后李长河就回了自己屋里,打开了台灯,准备再写一篇稿子。

    前两个月为了复习,除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稿子之外,他基本上没再写别的。

    现在都高考完了,李长河打算继续写点,往燕京文艺和延河那边投一下。

    毕竟笔名都养起来了,你不投稿浪费了啊。

    等明年知青潮回城,再加上国家政策进一步放开,这个赚钱的行业可就要卷起来了。

    所以趁着现在行业内人士少,不内卷的时候,还是得多写啊。

    而就在李长河连夜码字的时候,京城市教委安排的一处学校中,数十名老师也在披星戴月的工作。

    这是本次高考的阅卷老师。

    相比较于很多其他的地区,京城这边有一个好处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量多,有足够的人数来进行阅卷。

    不过即便是如此,对于他们来说,这也是一项难题。

    国家恢复的第一次高考,当然考试要讲究公平,公正,不能大意。

    但是时间相对来说又很紧迫,因为本身这就是加急高考,还要必须在过完春节的开学季之前完成招生工作。

    对于阅卷老师们来说,这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好在经过连续多天的奋战,大部分试卷都已经审完了。

    理科组的教师其实更轻松一些,因为理科主要是数学物理化学,有现成的答案,对着判分就行了。

    倒是文科,很多题目都是理解性的答题,给分既需要主观判断,又需要客观的应对答案。

    而这里面,语文组更是难上加难。

    不过就在此时,有几个穿中山装的男子走了进来。

    “各位阅卷老师,咱们现在临时加一项任务。”

    “人民日报打算从咱们京城今年的考生试卷中选一篇优秀的作文进行刊登,展示给全国的民众。”

    “诸位老师如果有遇到写的好的作文,可以报上来,咱们交给人民日报的几位编辑同志评审一下。”

    负责这次语文组阅卷的负责人刚说完,下面便有人举了手。

    “赵主任,正好我这里有一篇作文,我觉得写的是很好的,要不让咱们《人民日报》的编辑同志先看一眼?”

    一位阅卷老师这时候举手说道。

    几位编辑此刻对视了一眼,点了点头。

    果然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啊。

    “可以,拿过来吧。”

    看几个编辑点头同意了,赵主任也点头,随后一份语文卷子传到了他们的面前。

    几个编辑看了一眼,卷子上的考生姓名:李长河。

    随后,几个人开始认真的审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