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寇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内务

    一直在农场忙碌到第十天上午,胡昱才将农场事务妥善安排下去,确定做到巨细无遗才动身到了空间北边的大型养马场。

    这座养马场特别大,占地足足有两万多亩地,属于半放养状态。养有七千多匹改良后的蒙古马,其中成年马有五千多匹。

    也只有蒙古马,能适应外东北这气温。

    当然,马场少不得几百匹西伯利亚本土的马种,雅库特马。

    雅库特马公马高度一米五左右,母马一米四左右。其周身长着厚厚一层御寒的毛,比雅库特人还能适应极寒的天气,能在零下六十度的环境下生存。

    作为驮马,雅库特马当仁不让。

    很快,胡昱挑选出了百匹蒙古马,套上仓库现成的马鞍后,胡昱开始往明朝转移。

    花了半天时间,才将挑选出的一百匹宝驹全部送到了外海荒滩,转而由王成带着人领回大同镇镇外的军营安置起来。

    对于莫名其妙出现的物资,王成等人虽是心惊,但习惯后也见怪不怪。

    就这半月,王成等人运送的物资里面,单是钢铁就有两万出头的量,煤炭更多,几十辆牛马车运送都花了一天多时间。

    所以对于百来匹马,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回到镇务院,撞上了正准备外出的副镇长许承德和第二文书虞大志。

    许承德一脸笑意道:“主公,杨家村也起事了,上午他们来人,让我们去主持帮他们村分地。没等到你回来,我和维先便准备前去稳抚住杨家村的人,等你回来再做安排。”

    闻言,胡昱大喜道:“几时的事?”

    杨家村可不小,与上、下河村一样属于大村级别。

    根据得来的消息,杨家村总共有四百多户人家,一千七百多口人,这规模都快赶上一些小镇。

    许承德回答道:“前日夜里。”

    一行人马不停蹄,前往了杨家村。

    杨家村的人终于迎来了活菩萨。

    专为苦命人做主的胡将军一到杨家村,就受到村里老少热情迎接。

    整个村口被堵得水泄不通,都想一睹胡将军尊容。

    结果嘛,与他们想象中的稍微出现一点偏差。

    虽是骑着高头大马,但他身上没披甲胄,手里也没握着红缨长枪,好在块头足够。

    十八岁的年纪,个头一米七五确实不矮,何况是在这个时期。加之身体长得结实,与附近羸弱之人一眼形成鲜明对比。

    另外胡昱长得也一脸正气,五官端正,浓眉大眼的,给人一种很安心的感觉。

    确实,短发是硬伤,因为老是让人以为他是刚还俗的和尚。

    胡昱也有准备,觉得是时候蓄一头飘逸的长发盘起来,毕竟要学会入乡随俗嘛。

    分地也不是第一次,早已经轻车熟路,期间用两天的时间,就给杨家村登记造册、丈量出土地。

    规矩依旧,参与者多一亩,旁观者少一亩。

    这一趟收获颇丰,又寻获到几个读书人。

    募兵也顺利,两百四十人顺利招募到手,使得胡昱麾下兵员扩到一千六百多人。

    安排好村内事务众人回到镇上,已经是第四天。

    镇务院,负责政务的几人齐聚一堂会议。

    参与会议的有王二、许承德、虞大志,以及大同军四巨头和五村村长。

    胡昱开口道:“我准备在各村开办蒙学,由童生担任先生,凡年满七岁,十二岁及以下者,不论男女,必须送到蒙学读书。蒙学开办点,就放在各地抄家后的地主老宅里面”

    蒙学就教孩子认字,做启蒙教育。

    顺便慢慢将拼音和阿拉伯数字一道弄出来。

    许承德忧虑道:“主公,怕是有人不愿意。”

    他怎么想的胡昱清楚,十二岁及以下太苛刻,这直接导致他们减少了家庭劳动力。

    这些人都刚领到地,盼着种上庄稼等丰收,反响自然不小。

    何况,十二三岁在这个时期,女孩都快到嫁人的年纪,加之女德思想束缚下,不加以强硬手段,没几个人会轻易妥协。

    胡昱态度坚定:“跟他们说,如果有人胆敢不送孩子入学,就是违背我们的大同精神,村里会收了他家的地作为公产,让他们看着办。”

    虞大志对此没什么看法,问道:“那先生人选呢?”

    胡昱说:“大同治下童生六人,念过几年蒙学的十几人,可从中挑选六人为蒙学师资,我准备给他们的待遇为一石麦子月饷,额外每年两斤盐、两匹布补助。”

    闻言,几人点头附和。

    这条肯定没人拒绝,这些人也不是地主家庭,都是自耕农出身,如今家里分了那么多地,又对提出天下大同的胡昱心怀感激,再说这么高的待遇,在这天灾人祸的特殊时期,能不心动才怪。

    目前胡昱治下,都是以粮食之类的按等级作为月饷发放。

    他手里别的不多,就粮食多。

    如镇务院门房老刘头、烧菜婆子等负责照料院内众人饮食起居的雇工,这一类也拿着五斗麦子月饷,吃住全包。

    作为大同思想创建人,家中肯定只有长、短期雇工,不存在仆人一说。

    聊完蒙学后续事宜,胡昱看向王二问道:“镇上客商恢复了吗?”

    王二道:“早几天是受到些影响,但随着我们放出低价卖粮的消息后,最近几天各地的商人陆续赶来镇上做买卖。”

    胡昱追问道:“最近往外卖了多少粮食?”

    王二回答道:“两家粮铺统计,这旬月卖出了五千七百五十石小麦,黍米百三十石。”

    胡昱听后点头笑道:“告诉那帮商人们,粮食我们这里多,只要他们要,多少我们都出,不够我让东洲送来就行。”

    粮食他多得很,就农场几座大仓的存货不低于一亿斤,换算后就是五十多万石。

    并且,作为老毛子主要产粮区的地区之一,地里大几十万亩麦地已经开始收割,得来的数字不会低于四百万石之巨,而且只多不少。

    什么概念?

    若是按照人均七百斤消耗,可以满足百万人吃上一整年。

    低价卖粮属于折中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