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罗马
繁体版

第32章达武显威

    拿破仑接到前线战报,不由得大失所望,经过尼罗河战役和敦刻尔克战役,法国的海军算是废了,仅剩的一支主力舰队在布列尼塔地区的布雷斯特,主力舰吨位仅有7万吨,还没有丹麦人多呢!

    此外,英国人再次封锁了海岸线,意味着法军的后勤补给只能通过陆路和河流运输,而联军通过海陆运输,成本更低。并且法军处于绝对的兵力劣势。

    不过拿破仑仍然相信莫罗会给他带来巨大的胜利,因为与联军相比,法军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马匹。

    法国的军马数量是英国,奥地利,丹麦三国相加的一点五倍,并且敦刻尔克地区地势平缓,联军纵深较浅,极有利于骑兵的发挥。

    卡尔大公和约克公爵在第一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就在尼德兰战场与法军交过手,那个时候由于法军的骑兵将领多为贵族,纷纷逃亡国外,导致法军骑兵战斗力急剧下降,经过数年的修正,法军骑兵的战斗力逐渐恢复。

    按照常理说培养一名合格的骑兵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法军采用了完全放弃冷兵器,大规模使用卡宾枪(骑枪)来降低训练难度,使得法军的合格骑兵数量并不少见。

    经过前些时日的试探过后,莫罗已经了解到联军的大致情形,最精锐的部队是卡尔大公带来的四万奥军和约克公爵的四万英军,剩余的军队质量一般,尤其是来自意大利地区的军队,质量十分堪忧。

    卡尔大公对此心知肚明,命令梅拉斯率领六万意大利士兵驻守加来和敦刻尔克要塞,剩余十二士兵从亚眠进攻巴黎,将战场转移到亚眠周边的丘陵地区,尽可能减少骑兵数量短缺带来的劣势。

    莫罗见状留下一万六千人包围住两个要塞,剩余军队继续跟随联军的脚步。

    由于法军机动性的优势,卡尔大公并没有达到他预想的决战地点,亚眠,而是在弗吕日被法军赶上。

    虽然并没有抵达预想的决战地点,但是卡尔大公依旧完成了战略目的,逼迫法军放弃地形平坦的敦刻尔克地区,进入丘陵。

    9月13日,法军的先头部队遇见了约克公爵的四万英军,与英军展开了激烈交火,莫罗判断达武的两万余人足以应对英军一段时间,选择率领主力进攻丹麦军队。

    虽然达武仅仅率领了两万余人,但是英国的信使告知卡尔大公遇见了法军的绝对主力,人数不低于五万,卡尔大公决定立即赶往支援。

    面对四万英军的进攻,达武经过短暂的思考过后,决定发起反攻,他命令法军的后备队和骑兵从右翼包抄,形成了“L”型,从两面输出火力,约克公爵命令部队后撤,重整队形。

    达武也知晓自己的任务,只需要拖住英军即可,也没有选择继续进攻。

    卡尔大公在行军过半后接到丹麦方向的来信,顿时陷入了迷茫。

    丹麦信使声称遇见法军主力部队规模大概在六万人左右。

    卡尔大公立刻做出决定,救援丹麦。

    丹麦军队数量较少,质量也不怎么行,遇见法军主力一定支撑不了多长时间,而英军即是真的遇见法军主力,也可抵挡好一阵子。

    况且以他对约克公爵的了解,吹嘘的成分很大。

    巴纳亲王虽然算不得顶级指挥官,但经历过很多大型战役,

    上午十一点,卡尔大公与丹麦军队汇合,确信了自己的判断,眼前的法军足有五万与人,约克公爵占据人数优势,的胜算非常大。

    很显然,奥军的有力支援给了巴纳亲王有力帮助,法军凭借骑兵优势,缓缓撤出战场。

    下午一点,莫罗元帅清点战绩,虽然卡尔大公的救兵十分及时,凭借着法军更强的战力,形成了1:1.1点交换比。他正担忧达武的情况,达武军团的传令兵却赶来告知他英军悉数败退,伤亡三千余人,自己正在继续追击,希望得到莫罗的帮助。

    莫罗实在不敢相信自己所听到的,约克公爵是英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能当上英军统帅自然是靠着王子的身份,虽然喜欢装逼,但是指挥水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属于英国陆军方面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角色。

    拿破仑晋升达武为元帅莫罗是及其不屑的,达武年仅三十,跟着拿破仑远征埃及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少将,随着拿破仑政变,达武转身一变就被认命为元帅。

    起初,莫罗认为拿破仑是不放心自己,安排达武是起到监督作用,现在看来跟着拿破仑混的几名将军都是极具才干的能人。

    (原历史上达武和拉纳都是1804年授予的元帅,莫罗更是死后被路易十八追封的元帅,书中就直接把单独领军的都统一称为元帅。)

    上午十点,在英军第一次试探性进攻后,约克公爵采取了一个及其大胆的措施,将密集横队改成散兵线,开展自由射击。

    英国的陆军虽然腐朽,但也不是傻子,通过对法军和俄军技战术的评估,约克公爵意识到随着燧发枪质量的进步,散兵线会逐渐替代密集队形,并且宽度会逐渐拉大。

    他的命令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法军的指挥官是达武。

    眼见英军改变阵型,达武当机立断,命令步兵横队改纵队,发起冲锋,骑兵从两翼发起进攻。

    英军第一次使用散兵线就遭了殃,散兵线的意义是保持火力的同时尽量降低对射时人员的伤亡,缺点就是容易被对方集中火力进行突破。

    法国人虽然不想继续打下去了,但是别人都欺负到家门口了,里巴黎不到两百公里,爱国的小伙子们迸发出极大的信念,给予侵略者极大的打击。

    法军的尖刀纵队以点带面,突破了英军的前军阵线,加上骑兵从两翼的包抄,很快英军就溃散了。

    下午四点,莫罗堵住了败退的英军,约克公爵仅带着百余骑兵逃走,卡尔大公在判断过局势之后决定先行撤退。

    但是双方并没有议和,只是因为人力储备都不充足,决定整军再战。

    亚历山大接到战报后不由得感叹法军人才辈出,即是拿破仑没有亲自出战,依然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英军虽然第一开始被法军的冲锋打的措不及手,但是后续溃败还是因为骑兵的劣势。即是是火器大规模应用,骑兵仍在战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二战战场上,依然有着骑兵大规模冲锋的场景。

    不过英国也不需要灰心,虽然在整个英国历史上并没有非常出色的骑兵将领和部队,但是骑兵的使用时长可以说是冠绝古今。

    在法国的胸甲骑兵团只能摆摆样子,迎接来宾之时,英国的骑兵依然拥有非常重要的战术作用。

    1983年,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岛国首辅于南约克郡面对戚家军的讨饷,断然拒绝,并且亲自率领三千骑兵发起冲锋,最终以28名骑兵受伤的代价击伤敌军51人,俘获

    六千余名,史称奥格里夫大捷,战争结束,首辅大人高呼:“我击伤了一名!”

    这是二十世纪末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役,在军事史上也是非常有学习意义的。

    大胆猜测,这甚至可以说这是人类历史上骑兵最后一次大规模冲锋,不愧是老牌帝国,无论是勇气,决心,还是手段,都值得亚历山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