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让我裁撤刘备?
繁体版

第七十八章 石门大捷

    临汾,县府。

    官员豪绅互相敬酒,其乐融融。

    崔祺淡淡然道:“我不是医者,只是随便问问。”

    卫凯面露愧意:“惭愧,让府君见笑了。”

    卫家作为名门世家,对于儿女的婚事,不会不上心。

    蔡邕被免官十几年,四处流亡,几乎没有政治能量。

    而他所谓的名望,在卫家面前,也不值一提。

    蔡琰纵使才名出众,也不过是个罪臣之女。

    如果不是卫仲道身体不好,卫家也不会同意这门婚事。

    原本也是想着看看,如果蔡琰能孕育子嗣,就留下她,否则一旦卫仲道不在了,这场婚姻也就没必要维系了。

    崔祺看卫凯一直不说话,沉声道:“卫兄,这件事,是我不对,原本只是请蔡娘子入高都讲学,结果被人传了一些风言风语,无奈只好上表,以正视听。”

    卫凯让侍从添酒:“以前的事情不说了,我卫家和崔家,今后再无仇怨。”

    “好,你我满饮此杯。”

    不管哪个世家大族,对于军阀,表面上大多毕恭毕敬。

    卫凯也不例外。

    崔祺也清楚,只要没有什么直接的利益冲突,卫家不会因为一个女人和自己闹什么不愉快。

    此后,卫家还会为卫仲道寻一门亲事,没有蔡琰,还会有其他女子继续嫁入这个豪门。

    崔祺道:“我毕竟是上党郡守,借河东地域用兵,多有叨扰,我自当早早撤回,以后临汾还要仰仗卫家。”

    “府君谦虚了。”

    战后,南匈奴上表臣服,朝廷以匈奴右贤王管理旧地。

    崔祺抄掠南匈奴王廷府库而还,刘泉收拾旧部,聚集精锐,跟随崔祺回了上党郡。

    此战取巧,匈奴虽然元气大伤,但主力未灭,来年开春,还要再伐匈奴。

    这一战,也确立了崔祺的地位和名望,囊括上党后,他便成了实至名归的上党郡守。

    当月,朝廷颁下诏书,加封崔祺为护匈奴中郎将,赐金银各五千斤,绢帛万匹。

    只是和以前一样,没有实际到账。

    ……

    辽东属国,石门。

    北风萧萧,卷起千堆雪。

    苍茫的大地上,一支队伍缓缓前行。

    无尽的鞭打声和哭喊声传来。

    中原的百姓被乌桓骑兵挟持,往北边而去。

    百姓被一条条长绳子捆成串,如牛羊一般被驱赶。

    眼睛一眨,睫毛上的霜晶掉落,泪水流过脸颊,化为冰沙。

    青、幽、徐、冀四州,不乏精兵强将,各军阀却纷纷保存实力,任由乌桓人驰骋。

    至于平民百姓,只能寄希望于天降奇迹。

    远远的山岭上,一抹红色出现。

    刘备身穿赤红色的战甲,目视前方。

    看着百姓的苦难,刘备心如刀绞。

    “玄德,是不是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豪族兵马充盈,却任由外族挞伐中原。”

    公孙瓒骑马来到刘备身旁,将一桶冒着热气的米酒递了过去。

    刘备接过米酒,叹了一口气。

    “兄长,备确实有很多事情想不明白。”

    公孙瓒笑了笑。

    “玄德,看看你的身后,世家大族把国家分成一个個庄园领地,圈养着百姓。”

    “他们隐匿土地人口对抗征税,州府征不到钱,征不到兵,如何抵御乌桓?”

    “乌桓人来时,他们各守其地,结果被乌桓人各个击破,他们积攒的钱粮,倒成了乌桓人的补给,乌桓人靠着这些补给又得以长驱直入。”

    刘备叹息道:“宜之也曾说过,世家兼并土地,蓄奴隐口,分化国家力量,是致乱之源。”

    “宜之是谁?”

    “我的一个小弟,现任上党郡守。”

    “我倒是想见一见这个人。”

    “来日定当引见。”

    公孙瓒摇了摇头:“占卜师说了,我这次作战,九死一生,未必能回来。”

    “你不要信那些,宜之就从来不信。”

    刘备这次见公孙瓒,听到他总是说一些让人心灰意冷的话。

    乌桓人最怕白马将军,之前以议和为条件,要求朝廷罢免公孙瓒。

    虽然暂时罢免了公孙瓒。

    但九月,朝廷就恢复了他的官职。

    也许这件事,还让公孙瓒介怀吧。

    随着绵密的马蹄声,幽州骑兵缓缓登上山岭。

    骑兵战马吐着热气,在嘴边形成一道白雾。

    “陛下为了消灭乌桓主力,设下了这个陷阱,现在恶狼已经落入彀中,玄德,准备好了吗?”

    “一切就绪。”

    公孙瓒一勒缰绳,战马人立而起,发出长长的嘶鸣。

    灰白色的狐裘下,公孙瓒一身铁甲,闪着耀眼的寒光。

    “玄德,恶狼不怕羊群,唯一能让他们怕的,是比他们更恶的狼。”

    马蹄踏下,溅起无数飞雪。

    “幽州的儿郎们,跟我冲下去,灭了这伙儿乌桓贼寇!”

    “嗷呜呜!”

    伴随着高亢的嚎叫,公孙瓒骑乘白马领路,幽州骑兵踏雪狂奔。

    来到乌桓阵前,骑兵转向,划出一道弧线。

    紧接着,无数羽箭飞出。

    “嗖!嗖!”

    乌桓骑兵倒了一片。

    “是白马将军!”

    “他们人数不多,追上去。”

    乌桓骑兵数千人,看准几百人的幽州骑兵,疾驰而去。

    两股人马消失在茫茫雪原之中。

    就在此时。

    身穿红色铠甲的汉军再次杀来。

    留守的乌桓骑兵老弱居多,直接乱了起来。

    为防误伤平民。

    汉军手持轻刀,和乌桓兵近距拼杀。

    一个时辰后。

    汉军砍翻最后一个乌桓兵。

    一个骑枣红马的将军出现在众人眼前,加厚的长剑上,鲜血顺着剑刃留下。

    刘备那一身赤红的颜色,好似一团火焰一般。

    “诸位,某西园禁军左校尉刘玄德,奉朝廷诏命,带兵援救,此处乌桓兵已经被杀尽,你们先往昌黎,随后等候遣返。”

    此刻,在百姓的眼中,刘备闪着光,和天神无异。

    公孙瓒的骑兵且战且退,乌桓兵一路追击。

    忽然见前方旌旗招展。

    幽州骑兵往两翼分散,只见一支骑兵拦在路口。

    这支骑兵大约三百人。

    从上到下铁甲覆盖,战马也不例外。

    关羽一勒缰绳,凤眼一眯,藐视着前方。

    “冲过去。”

    一声令下,战马缓缓而行,清脆的马蹄声依稀可见。

    很快,战马完成了四次加速,对准乌桓兵疾驰而来。

    乌桓兵有数千。

    那又如何?

    面对三百重骑,他们完全无法抵挡。

    一阵冲锋之后,战场上满是无主的战马。

    此时,幽州骑兵折返,对准散乱的乌桓兵一阵狂射。

    乌桓残兵往北边去。

    走了十几里,已经人困马乏。

    忽然,皑皑白雪晃动,紧接着是惊雷般的马蹄声。

    “张翼德来也!”

    一千轻装枪骑挺枪杀来。

    ……

    连续半个月鏖战。

    刘备、公孙瓒领兵在辽东属国大破乌桓军,斩首八千,俘敌三万。

    张举、张纯、丘力居越关而走,妻子儿女都被汉军俘虏。

    叛军和乌桓人掠夺的物资人口,全部追回。

    正当二人准备追击时。

    朝廷诏书传来。

    首先夸赞了二人的功绩,其次是,朝廷要和乌桓议和,命两人罢兵。

    接到诏书时,公孙瓒没有说话。

    刘备要领兵回雒阳。

    公孙瓒依旧在整军。

    刘备有种不详的预感,感觉公孙瓒要抗命。

    来到中军帐。

    刘备叹息一声。

    “兄长,朝廷的诏命,你怎样想?”

    公孙瓒淡淡一笑:“如果此时不追击乌桓,等他们喘息过来,更加难以对付。”

    “可是朝廷的诏命。”

    “玄德,你可知朝廷的诏命一出了雒阳,就什么也不是了。”

    刘备沉声道:“我以为你和其他诸侯不一样。”

    公孙瓒拔出长剑,拿绢帛擦了擦。

    “我不管朝廷决策如何,不灭乌桓,我决不罢休。”

    “可你擅自出兵,州郡不会给你补给和救援的。”

    “将军难免阵前死,但求马革裹尸还,你要是觉得我抗命有罪,可以杀了我。”

    刘备知道,公孙瓒认定的事,八匹马也拉不回来,想了想,自己做不到和公孙瓒一起抗命。

    “兄长,你要追击乌桓,备不敢相阻,朝廷召回,备只好领兵去了。”

    “走吧,我们各自有各自的使命。”

    公孙瓒接到密诏,皇帝让他进驻辽西管城,这是机密,对谁都不能说。

    插好长剑,公孙瓒迈步走出中军帐,翻身上了一匹白马,随着他的呼唤,幽州骑兵一起跟上。

    走到营门口,公孙瓒一勒缰绳。

    “玄德,再会。”

    看着公孙瓒远去的背影,刘备真的想起了那句话。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

    辽西,管城。

    马蹄声阵阵,幽州骑兵往城池开进。

    远处,一支人马在等候。

    公孙瓒看见那人,骑马过去。

    “怀南先生,好久不见。”

    “公孙将军,粮草已经运进城中,足够你们吃一年的。”

    “多谢。”

    “很快,乌桓会疯狂反击。”

    公孙瓒抚摸战马鬃毛,叹息一声。

    “我知道。”

    很快,乌桓会得到消息,管城是一座孤城,公孙瓒擅自用兵,没有后援。

    石门一败,乌桓必定恼羞成怒。

    为了击杀白马将军,乌桓会疯狂围攻管城。

    这是皇帝定下的疲敌之策。

    公孙瓒猜测,皇帝会在乌桓最疲惫时,调集重兵,一举破贼。

    “怀南先生,乌桓人马上就要反扑,此地不宜久留。”

    崔远向公孙瓒拱手告辞。

    ……

    上党郡。

    不知不觉,临近年关。

    这个冬天,整个上党郡,变得很不一样。

    官营织造坊,不断产出绢帛和布匹,销往三辅。

    官营矿场,工人忙碌不歇。

    矿场附近,冶炼厂也建了起来,各色矿石就地完成加工。

    百姓手中有了钱。

    随之而来的,是各色商铺。

    高都的商业随之繁荣了起来。

    长子平原收复,一下子多出九座县城。

    邹方、尚纯也是每天忙碌,在各个县城巡视,恢复农庄。

    有了长子平原,便可以安安稳稳屯田了。

    有了稳定的粮食供给。

    即便是日后朝中有变,也可以割据一方,自由洒脱地当个诸侯。

    毕竟汉灵帝只有四个月寿命。

    到时候朝中局势不会太好。

    宦官一党肯定不行了。

    自己虽然有皇后撑腰,但皇后也会被何进步步紧逼。

    总之情况不算太妙。

    目前的局势是。

    并州匈奴苟延残喘,凉州王国围攻陈仓,幽州乌桓围攻管城。

    根据历史。

    陈仓和管城两个地方,叛军久攻不下,而且疲惫不堪。

    明年春,朝廷一路反攻,一路劝降。

    王国被击溃,乌桓投降。

    这也算是汉灵帝的最后一番功绩。

    这一日,崔生归来。

    告知已经在乱兵攻城之前,将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接出泰山郡,送回阳都老家。

    还将蔡琰的父亲蔡邕接到了雒阳,安置了住处。

    蔡邕写了一封书信,让交给蔡琰,报个平安。

    拿着书信,崔祺来到蔡琰住处。

    大门压着皑皑的积雪。

    走进去以后,各色造景和摆设都被裹入雪中,周围一片素白。

    侍女通报,蔡琰缓缓出门,只见她穿着一件加厚的白色襦裙,披着一件狐裘,和周围的雪景相映生辉。

    崔祺将书信交给蔡琰。

    蔡琰请崔祺进屋坐一会儿。

    不知不觉。

    蔡琰已经在这里住了小半年了。

    崔祺一直以优渥的待遇供着她。

    平日里点心果品,自不必说。

    四季衣裙,也时时送来。

    民间送上的藏书,也都优先给她看。

    这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州郡官员,总会拿出一些经费养名士。

    这些钱不花在这里,也得花在别的地方。

    厅堂里燃着炭火,不算太冷。

    蔡琰静静坐在首座,打开书信,看到父亲没事,便松了一口气。

    随后,蔡琰微微一皱眉:“父亲也真是的,都到了这步田地,还想着求官。”

    崔祺猜测,蔡邕可能在信里写了关于求官的话语。

    蔡琰不好推脱,也不好跟崔祺直接说,于是用这种抱怨的话语说了出来。

    崔祺笑道:“蔡先生是名士,依我看,不出一年,必有再入仕的机会。”

    蔡琰眉头猛然一皱。

    “府君为何这样说?要知道家父已经被免官十余年,一直未起复。”

    “蔡先生是名士。”

    蔡琰想了许久,才微微点头。

    “能征辟父亲之人,必然是个心胸宽广,能吞吐宇宙者。”

    “那可未必,兴许是个屠夫呢。”

    ……

    此时,关中郿县。

    董卓打了个喷嚏,总感觉有人在背后议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