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兴宋
繁体版

第110章 调戏文彦博

    “陛下!今年的冬至大朝会又要取消吗?”文彦博气呼呼地问道。

    今天朝会结束,赵顼将重臣们邀至延和殿,商讨最近这些频繁发生的糟心事,马上冬至了,见朝堂没有任何准备,文彦博率先发问。

    “大宋现在是多事之秋,我无心举办,今年的正旦大朝会我也想取消。”赵顼装模作样,忧心忡忡地说道。

    “陛下!万万不可!”除了富、王二人,其余重臣齐齐劝谏。

    “为何不可?又是水灾,又是骗局,朝廷也没有余粮啊!”赵顼一副无赖的样子。

    只见御史中丞吕公著起身,躬身行礼道:“陛下!正因为如今朝廷困难,才更要举办大朝会。”

    “哦?!吕卿的意思是粉饰太平?”赵顼冷笑道。

    糟了!此话一出,老臣们纷纷起身,以文彦博为首大声说道:“陛下慎言!”

    赵顼用手掏了一下耳朵,对众臣说道:“都是未定之事,坐下说,去年你们就劝说我不要取消,文卿你来说说为什么一定要举办大朝会?”

    赵顼瞥了眼一直未说话富、王两人,都是如老僧入定般,双眼微闭,一动也不动。

    于是文彦博开始向赵顼普及大朝会知识,还是之前的那一套说法。

    首先大朝会不是表面上吃喝玩乐那么简单,它是一项重大礼仪性活动。

    其次,大朝会是体现君王威仪,凸显君臣融洽,彰显天子与民同乐。因此才会制定严格的仪文、礼志。其目的就是反映大宋子民对天子的尊崇。

    还有就是四夷宾服,万邦来朝。

    赵顼实际是明白的,大朝会无非就是明确皇权的至高无上,表明一切权利的源泉都来自皇权。加上大宋得国的瑕疵,更应该利用大朝会展示他赵家大方和大气。

    归根结底就是花大量的钱,维护他赵家的统治,不管朝廷多困难,借钱也得办,这不是粉饰太平又是什么?

    赵顼心中吐槽,嘴上说道:“文卿所言甚是,受教了,但朝廷确实困难,有什么两全其美的法子吗?”

    富、王两人睁开眼睛对视一下,心中知道,再不出言,赵顼就要将难题直接甩给自己了。

    “陛下!那就取消冬至大朝会吧。”富弼笑着说道。

    初步目标达到,但还不够,赵顼于是又面露难色:“但直接取消,恐怕不妥,大宋子民如何看待?朝廷的脸面往哪里搁?”

    王安石低头朝着地板翻了个白眼,然后抬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说道:“陛下!秦凤路归顺的蕃人不日就抵达京城,陛下可率文武百官接见,赏官赏物,然后派遣仪仗带着他们在城中游行一圈吧。”

    “哈哈哈!王丞相此策甚佳,但正旦大朝会如何处置呢?”赵顼笑完追问道。

    富弼还是微笑着说道:“令礼部简化礼仪,裁减费用吧!”

    不等赵顼说话,对赵顼心里那小九九一清二楚的王安石接着说:“赏赐也应做出裁减,臣与富相公商拟后再呈报陛下。”

    赵顼抚掌笑道:“好!就这么办,还有一事我提醒诸位,那些蕞尔小国的赏赐也减减,一副臣服和溜须拍马的样子,分明就是来打我大宋的秋风。”

    “嗯?!”文彦博心中大怒,看陛下那样子知道上当了,你们分明早就定下来的事情,还哄骗老臣出来做戏!

    ……

    “陛下!陕西路已经拒绝为夏国重开榷场,韩玉汝他们建言,要全面布防,防止夏国来年春末大举进兵。”文彦博还在生其中,此话是指使吕公弼说的。

    “文卿,你们枢密院可有方略?”赵顼笑嘻嘻地看向文彦博。

    “还请陛下明示!”文彦博真拿赵顼没办法。

    “那就再来一次大的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准备增兵陕西路吧!众卿以为如何?”赵顼提议道。

    放在平时,大概率又会齐声劝谏,但此刻殿里却是静悄悄,不是眼睁睁看着皇帝,就是闭目养神者。

    独留赵顼一人原地尴尬等待!

    半响之后,也许是不忍赵顼如此模样,王安石睁开眼睛,笑着说道。

    “陛下无需担忧,韩玉汝他们自有方略,他们只是提出年后军器监生产的火药全部调往泾原、环庆、鄜延三路即可。”

    “行吧,那就如此处置!”赵顼意兴阑珊,于是又开始探讨清查贪官的事宜。

    这是大事,自从谢景温快马带回赵抃的札子后,各种说法的都有,王安石先公布大概情况。

    “除去原先的二十八家,江宁府最终确定可能涉嫌贪腐官员或不法商户共计一百二十四户,其中尚在任职的官员三十七人。”

    “包括商户、致仕官员全部来自于开封府、河北、河东、京东、京西、两浙、两淮、成都府各路。”

    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王安石话音刚落,沉寂的延和殿又热闹起来。

    赵顼没有打断众人的议论,而是静静等待商议的结果,最终众人提议的处置意见无非三类。

    第一,无论官商,从严从重处罚,以王安石、薛向为代表;

    第二,重罚商家,官员从轻发落,以富弼、文彦博为代表;

    第三,都从轻处罚,仅以罚抄不法所得为主,以韩绛、吕公著为代表;

    难题又到了赵顼这里,谁说的都有道理,从重处罚以儆效尤;从轻处罚避免人心惶惶,如何抉择呢?

    赵顼理解,虽然有《宋刑统》的存在,但真正处理如此庞大的案子,还是今天这殿里的人说了算。

    什么依法治理大宋,什么违法必然受到惩处,狗屁,怎么判都行,大不了封锁消息,最终以朝廷出具的审判意见为准,民间哪能窥探到其中隐情,最多也就是某些官员上个札子表示反对而已。

    于是赵顼提出按现有律法审查,采取赵抃的建议,以罚没财产为主,轻者按律收缴钱币,涉及人命等重罪的严惩;

    清查所有关系网,轻则贬官,重则入狱;

    然后全部流放至福建路和秦凤路,之后是继续经商还是务农,由他们自己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