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宗兴宋
繁体版

第42章 驳苏轼上书

    五日之后垂拱殿,早朝,苏轼苏辙也来了,言官们也都到齐。

    见礼之后,赵顼大手一挥说道:“也没有什么紧急政务,朕来主持一下这个朝会,今天朝会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一篇文章。”

    嗯?皇帝又要讲课啦?有欣喜者,有厌恶者,也有无所谓看个热闹的。

    “今天学习的文章便是苏轼苏子瞻的上皇帝书,朕读完之后有如魏武读檄文,冷汗直冒,还以为朕是个一无是处的昏君。”

    苏轼慌了,这皇帝阅读理解能力这么差劲?

    苏辙慌了,这大哥怎么听不进劝呢?

    看着苏轼慌张的样子,赵顼心中暗爽,不动声色继续说道:“子瞻说民有所恃、臣有所恃、君亦有所恃,而且说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那么朕要问,你所谓的人心是指哪些人的心?”

    “是天下所有百姓的心还是你们这些肉食者的心?”

    “子瞻你解释,是制置三司条例司惹得人心不悦,那朕要问,山里樵夫、近海渔民、田间老农、边关士卒他们是否因为条例司而心中不悦?如果不是,那苏子瞻你说的人心就只是你们这些肉食者的心。苏子瞻你好大的胆!居然敢误导朕。”

    苏轼已然瑟瑟发抖,他不明白赵顼这样说仅仅是演讲的技巧而已,开场白采取夸张手法吸引眼球的。

    “子瞻又说诚欲富国,择三司官属与漕运使副,以此为术,其谁不能?那你知不知道,大宋百年,就是用你说的这个术,变得越来越来穷。”

    “子瞻你说今朝廷之意,好动而恶静,好同而恶异,指趣所在,谁敢不从?臣恐陛下赤子,自此无宁岁矣。你是责怪朕容不得异论,之前是的,但自九月伊始朕何曾随意罢黜过一名官员?”

    “子瞻建议罢黜均输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老生常谈而已。还有诸多观点朕都不赞同,但不屑于在此辩驳。”

    “最后重点要讲的是,子瞻文章最后说愿朕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朕急于有功而贪富强,使朕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说完这句话,赵顼起身步下台阶,突然指着苏轼大声说道:“苏子瞻,你是不是傻,你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吗?你见过空荡荡能跑老鼠的国库吗?你能想象朕发不出你们的俸禄独坐延和殿一晚的场景吗?”

    “不能富如隋,强如秦,你知不知道现在大宋不得不数十年如一日列重兵于边境,空耗粮饷,最终受拖累致此。你所谓的国祚之长与慢性自杀有什么分别?”

    苏轼苏辙双双大哭跪倒于地上,也许是害怕,但赵顼心想你们最应该想想苦命支撑你们父子三人求学成功却无福早逝的娘亲。你们娘亲当年面临的困境与自己现在何其相似。

    趁着赵顼停顿的功夫,苏轼大声喊道:“陛下,臣错了。”

    不清楚是真被皇帝说服了,还是迫于皇帝的威严。垂拱殿顿时一片哗然,赵顼内心满足地看着一代文豪跪于尘埃之中,却一脸苍凉。

    双手扶起俩兄弟,盯着苏轼的眼睛说道:“子瞻你确实错了!”

    “但错不在你的上书举动,也不在你的言论我不认同。身为朕的臣子你敢直言进谏,是朕之幸、朝廷之幸、大宋之幸也。”

    “但你终究还是错了,错在没有认清形势,错在人云亦云,错在居庙堂之高不知民间疾苦,错在处江湖之远不知朕之所忧。”

    ……

    手里拿着苏轼的上书,在殿中中来回踱步,语气开始变得温和,看着二十岁出头的皇帝,其镇定自若、成熟稳重的风范不禁令群臣诧异。

    “朕知道这样说子瞻你们不服,但朕想跟你们说说我的初心。”

    “朕的初心就是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和富国强兵。两者缺一不可。”

    “你们现在认为朕急于行事,这是不对的。因为凡事都需要人主动为之,坐视不理何事能成?你们反对变法的理由中有一条就是认为王参政施政过于霸道,不计后果,我不这样认为。”

    王安石表情不变,内心在想,我才不在乎呢!

    “你们倡导节约,那朕就让你们制定裁减计划,其中宗室裁减你们谁敢为之,朕亦不敢。但王参政一人独挑,上月中旬裁宗室授官法出台,为朝廷解决一大难题。这不是霸道,这是果决,这是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国事的壮举。”

    瞟一眼王安石,夸你呢,还是漠不关心的样子。

    “然后有人又要说,这不就是急功近利吗?我认为不是,人家有胆识有能力来处理事务,最重要的是他能踏出这一步,很多事情就是在三思之后弃之于不顾。”

    “你们有人说变法者中幸进小人居多,但朕想说的是,你们高中进士的那一天,你们就没有忠君爱国的远大抱负?就没有高居庙堂心怀天下的愿景?踏实做事在你们眼里怎么就成幸进小人呢?”

    “你们还说变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缺少监管等,那你们就做好监管,而不是将其完全否定。”

    “很多政策在制定之时缺乏完整考虑,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这也是正常的,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呗,总不能老是望洋兴叹吧。”

    “反对的声音还有很多,就不一一枚举了。”

    “不管你们是支持变法还是反对变法,朕只希望你们行动起来,变法者施政之前谨慎制定政策,实施后不仅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反对者放弃成见,做好监督,监督执行过程,检验新政执行的结果。共同努力、求同存异而已。”

    “朕告诉诸位,你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大宋,你们怎么样,大宋便怎么样,你觉得新政不好,你就去监督改造他,你们觉得朝廷不好,就做好官改变它,而不是一味的指责、抱怨。”

    “上面这段话朕只能对你们说,也能大大方方对你们说,因为尔俸尔禄,实为民脂民膏。“

    “同时朕也把这段话送给了自己!”

    ……

    赵顼回到了御座之上,看向富弼王安石等人,知道这些人心里在吐槽,又是和稀泥的一场表演。

    赵顼喝了两口茶水,继续说道:“你们以为朕就这样说说了事吗?”

    手一挥,宋用臣端上一托盘,盘中红布上面整齐地摆着十九枚银质牌符,赵顼随手捡起一枚展示道:“这是朕特制的银质牌符。”

    说完将手中牌符交由苏轼,苏轼战战兢兢双手接上。

    只听得赵顼大声道:“除苏轼御史台监察御史,替朕巡视荆湖北路一年,重点巡察各地新政的实施及地方民事,赐牌符,所到之处如朕亲临,地方各级官府务必配合。”

    “殿前司派一伍作为护卫,另派皇城司暗探一名,遇紧急公事或重大公事可启用暗探传递札子,直达御前。”

    苏轼双捧着牌符,弯腰行礼,大声致谢并郑重道:“臣遵旨!”

    看着苏轼感激涕零的样子,赵顼微笑着说道:“苏卿记住,地方上你只有调查权没有执法权,地方事务调查后归地方处理,涉及朝廷的递交相关衙司再作处理。”

    “另外苏卿多走走田间地头,市井小巷,工场作坊,码头闹市等,多与民间打交道,多替民间的发声,多为民间求公正。”

    “过完元夕你就出发吧,朕要的是一年之后苏卿关于荆湖北路百姓的真实现状反馈,期待苏卿的再上皇帝书。”

    心中自语还希望你的前后赤壁赋和赤壁怀古。

    转身回到御座,“御史中丞吕卿、冯卿,此处还有十八枚牌符,大宋还有十七路一府,把那些上书的人按照刚才的模式,全部发往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