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批判型御史,朱元璋麻了
繁体版

第26章 谁能答对卷子?

    此时的唐镜民并不知道在自己的宝贝女儿心中,自己已经成了这个样子,他眼中满满的都是那封信。

    几天后,唐家的人来到了当地的各个书院之中,一人手里拿着一堆卷子。

    唐家和严家虽说是有些矛盾,但也尚未摆在明处。

    特别是当初倭乱对唐家人的不利,让其在势力划分时刻依然能够插手一部分的书院事宜。

    将卷子分发下去,唐家人没有多说话,只是说想考校考校弟子们的功课。

    学生们拿到卷子,第一题便已经傻眼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吾欲二者兼得,何为?”

    这句话出自孟子,但是孟子也从来没有交过,该如何去这样做,各位弟子都有些发懵。

    既然第一题都做不起,那就先做下面的题。

    第二题和第三题依旧是经义,只是没有第一题如此棘手。众位弟子们都自认为答得比较好。

    第四题却成了数学题,此时已经有学生产生了质疑,认为这是在亵渎圣贤书。

    但这次,唐家的人一改往日,表现得空前强硬。

    “如若有人不愿作答,皆可离开此门,另往别处。”

    有些许人离开了,但更多的则是坚持了下来,试图解答:

    第四题韩信点兵

    “问汉高祖刘邦问大将军韩信统御兵士多少,韩信答说,每三人一列余一人,五人一列余两人,七人一列余四人,问兵士多少?”

    许多学生看到这里都满头大汗,唐家的人也照之前信封中所说的那样,给弟子们分发了沙盘和算盘。

    有些寒门出身的弟子对这题反而有些胸有成竹。拿起算盘,指尖在上面上下翻滚,不一会儿便有了答案。

    一些还不服气的弟子只能无奈先空着,看看下一题。

    第五题:

    “《周髀算经》有云:勾股各自乘,并之为玄实。开方除之,即玄。案玄图有可以勾股相乘为朱实二,倍之为朱实四。”

    ………

    “以差减合半其余为广。减广于玄即所求也。”

    “请将其作图。”

    第六题

    前朝《四元图鉴》中有言: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一文十个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问梨果价值几何?

    许多学生都有些不知所措,这个对于他们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但唐家人还是不为所动,死死地盯着场上的所有人。

    紧接着第七题、第八题都是些古代算经中的题目,也都让弟子们伤透了脑筋,期间又有不少人选择了离开。

    有些人一咬牙,干脆全都放掉,开始把目光看向后面,但这后面的题和之前的题也是完全不同。

    他们甚至完全没有印象,感觉陌生极了。

    “秦朝李冰太守曾有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是何等意思,请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试问为何?”

    这一个一个的问题把学生们搞得头都大了,到最后却也不知道这些题到底是为什么。

    考试结束后,唐家人很快便将试卷带走了,赶忙回到家中。

    唐镜民早已经等候多时,他点起人手,火速改卷。

    几天后,各个学堂、书院陆续有学生被带走。

    他们自然是被带到了唐家。

    唐怜有些奇怪,知道了事情的经过之后,她自告奋勇,也想参加这场考试。

    第一题,唐怜已经被打蒙了。她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圣人之言也会遭到质疑。

    后续的经义她倒是答得很熟练,不过一到数学题就又卡壳了:

    “《九章算术》、《周髀算经》,这都是哪里来的古文?自己怎么从来没读过这些?”

    “既然考到秦朝,那为何不考贤相李斯,却要考区区一个太守?”

    “河中有石兽,下游却是不见?为何不见?河水冲刷,水往低处流,不就应该在下游吗?”

    “这个卷子一定有问题,真是太荒谬了!”

    唐怜大叫着委屈。但唐镜民却是苦笑着拿出了答案。

    唐怜拿出答案一对,发现自己几乎完全落败!唐镜民接着说道:

    “成绩最好的也不少,不过这些基本都是寒门人士。一个士族的也没有。”

    唐怜十分惊讶:

    “为什么会是这样?”

    唐镜民解释道:

    “这是沈大人给的卷子,十分注重实学,有很多问题往往都是书本里没有却在生活中常常出现的。”

    “对于士族子弟来说,从小饱读圣贤书,自然不会在乎这些。”

    “而寒门弟子则不同了,自知没有希望和天赋考取功名的他们最好的结局便是当上有一个小吏。”

    “这个时候,计算、账本、水利、判案这些就成为了他们的功课之一。”

    “沈大人用这招就十分轻松地分开士族和寒门,找到我们可以团结的人,实在是佩服。”

    唐镜民还没有算到的是,士族弟子大多都有些自傲。看到试卷中有些非圣贤书的内容之后,自然觉得存在问题,不愿意继续答题。

    但是寒门子弟则不同,他们承担不起被机遇掠过的代价了。

    唐怜下意识地点点头,表示认同。但又看向自己一直空着没有做出来的第一题,发现沈尤也没有给答案,她抬起头望向自己的父亲。

    唐镜民解释道:

    “沈大人的意思是,这个题回答了的即是错误,不会被我们所录用。”

    “虽说我们注重实学,但也并非完全否决经学,相反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只是凡事都有个轻重缓急,事物也有重点论之分。对于经学和实学来说,实学是重点,对于经学中的内容来说,品德则是重点。”

    唐怜眼前一亮。她没想到最终居然是这样的一个解决方法。

    唐镜民拿回答案,下面写着最后一句话:

    “将其聚往唐家,火速培训,朝廷将既往不咎,盼将功赎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