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状元郎,谋划盛唐
繁体版

第九十八章 商定国策

    洛城殿。

    “诸位爱卿,尔等有何建议?”

    合上手中的情报,李隆基望着殿内的文臣武将,期望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陛下,臣以为,六诏乃是偏远荒芜之地,皆是未曾开化的蛮族,若兴兵征讨,代价极大。”

    “臣听闻,六诏之地天气多变,且所过之处大多蛮烟瘴雨,时常会使军中士卒染病,瘟疫泛滥,若陛下一定要征讨六诏,很有可能得不偿失。”

    思虑片刻,王忠嗣从多方面分析,认为此战不妥,劝谏陛下三思而行。

    “陛下,臣赞同王将军的建议,六诏之地不同于中原,雨期较长,且树木丛生,道路泥泞难行,不易行军。”

    “并且此地人烟罕至,若六诏之人躲入山林避战,很难速战速决,必会使唐军陷入两难,时间一久,给养不济,军心溃散,很难取胜。”

    身为常年征战的将军,兵部尚书张守珪虽然未曾去过六诏之地,但从眼下的情报分析,也认为王忠嗣所言有理,劝阻陛下罢兵。

    “两位爱卿所言有理,但此时蒙舍诏首领皮逻阁的野心已然昭然若揭,即便大唐不出兵,再过些年,以其实力也会一统六诏。”

    “到那时,大唐既没有恩惠与皮逻阁,也无法压制其在六诏称王的势头,若其他日叩边犯境,那朕岂不是养虎为患?”

    两位心腹爱将皆是不同意出兵,李隆基心底稍显不快,但毕竟军国大事不可焦躁,且王忠嗣和张守珪所言亦是有所道理,不得不长远考虑。

    皇帝陛下的担心,让王忠嗣和张守珪纷纷沉默,毕竟放任蒙舍诏做大,确实不妥,但眼下之时,出兵征讨更是不妥,心中皆是思虑万千,亦想要为君解忧。

    “裴爱卿,若战事起,军粮运输有几成把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李隆基侧目望向裴耀卿,想要得到肯定的答复。

    “回陛下,巴蜀之地,乃天府之国,粮草颇为充裕,但巴蜀地势险峻,运输军粮颇为不便,需从益州经过嘉州、戎州、嶲州、姚州,方才能送至大军后方。”

    六诏与大唐的交界,大抵在姚州和昆州附近,裴耀卿考虑黔中和岭南地区粮草不丰,便只考量了从益州运粮的路线,但仍是困难重重。

    听闻此言,李隆基眉头微蹙,感受到了出兵六诏的艰难,但眼下之际,若是可以利用皮逻茂的身份做文章,也算出师有名。

    望着殿内诸位前辈,张尘迟迟未曾出言,今日入朝之时,方才知晓陛下并未召见家父和李林甫,反而让自己觐见,此等诡异的境况,不得不小心行事。

    目光扫过殿内诸臣,李隆基终是停在张尘身上,想要听听这个年轻人的想法。

    “张舍人,你认为此事可行否?”

    “陛下,臣以为,两位宰相和王将军所言有理!”

    “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六诏之地若能纳入大唐,自然可以消除隐患,但微臣以为,时机未到。”

    被皇帝陛下点名,张尘自是不能沉默,心中其实也希望六诏归唐,但此时稍显仓促,需要长远计划。

    “哦?卿认为何时为良机?”

    所谓时机未到,便是赞同征伐,李隆基很是好奇,想听听张尘的见解。

    “陛下,去年刚刚推行新钱税法,今年秋后才能看到成效,臣以为,若是新法有成,可以推行至各州县,钱粮充沛,征伐六诏自可无后顾之忧。”

    “且臣以为,皮逻茂只是六诏商人,其言词不可全信,还需派出忠心的士卒乔装入诏,打探实际的情况方为妥当。”

    虽然此时府库充盈,但张尘知晓其中利弊,建议陛下先推行新法,以此巩固税收,且逐渐弱化世家大族对地方的影响,方能国泰民安。

    “臣以为张舍人所言有理,皮逻茂已然离开六诏数年,自然对实际情况有所不明,还是要先行派人打探,方为妥当。”

    附和张尘的建议,兵部尚书张守珪早已看出陛下对这个年轻人的信重,且自身也曾受其恩惠,自然要鼎力支持。

    “其实臣以为,若要检验皮逻茂的忠心,可以让其重返六诏,命其将六诏的风土地貌绘制成图,而后派少量士卒前去探查,看看是否有差,便可知其心性。”

    熟读人心,张尘不信任皮逻茂,但此人若一心向唐,自然会接下此任务,为大唐效力。

    “兵法云:上兵伐谋。”

    “张舍人此言便是如此考量,其实臣建议,若是皮逻茂真与其族兄有矛盾,则可以让其带少数人携大量财宝进入六诏,散播流言,让乌蛮族人知晓大唐的盛景,并以怀柔笼络人心,自然可以让其失去对抗之力。”

    “此乃,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从兵法思量,王忠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毕竟汉唐以来,若要开疆拓土,则要包容并蓄,以中原儒道礼法教化外族,方能使其真正的融入中原文明。

    “各位爱卿所言有理,此时便由兵部尚书谋划,而后制成方略呈报于朕。”

    教化万民,则需长远计,李隆基知晓不可心急,便将此事交由张守珪谋划。

    “臣领旨!”

    此等军国大事,张守珪自然不敢怠慢,谨记心底。

    随后,裴耀卿则是汇报了开春以来,关中地区的河道运输情况,已然日渐好转,预估明年年中,便可完全解决关中缺粮的情况。

    东北方向,李隆基询问了王忠嗣和张守珪对契丹和奚的战略看法,一番探讨之后,认为其暂且不足为虑,实则突厥更为棘手,听闻其内部回纥日渐兴盛,似有取代突厥,成为北方霸主的势头。

    结合北方的边境情况,李隆基命王忠嗣三日后启程入镇幽州,并再次启用被贬为衢州刺史的信安郡王李祎,令其重任河东节度使,并将牛仙客调任朔方节度使,命三人紧盯突厥内部的变故,若回纥有称霸势头,需及时上奏朝廷。

    两日后,李隆基下旨,将李林甫外放徐州刺史,罢黜其礼部尚书和同中书门下三品的职衔,命其监察徐州新钱税法的推行。

    此等惩处,让张尘嗅到了一丝不安,但却并无更好的办法,毕竟没有李林甫谋逆的实证,且其为宗室之子,很难将其彻底磨灭,只能更加警惕,毕竟来日方长。

    且李隆基如此惩处,还有另一半用意,毕竟朝中权势需要制衡,李林甫能力不俗,可为一步暗棋,随时落下。

    三月月末,皇帝陛下又发两道诏旨,因张九龄年老体衰,且吏部铨选时日将近,不宜远行,便命太府少卿杨谦代替其监察扬州新钱税法的推行。

    因裴耀卿要亲自巡查河道,尽早解决关中缺粮的情况,实在脱不开身,李隆基思量许久,最终下旨命其子裴穆前往润州,负责监督新钱税法的推行。

    近些时日,张尘甚是闲暇,便在下值之后,去往吏部官衙,想要看看今年铨选官吏的名单,有没有熟悉的名字。

    “咦,还真是惊喜!竟然是……”